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参崴

海参崴

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市,意为“东方统治者”或是“征服东方”的意思,是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首府,也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最大的城市和太平洋沿岸著名港城。

原名“海参崴”。

城市位于俄罗斯、中国和朝鲜三国交界之处,三面临海,拥有优良的天然港湾,地理位置优越,是俄罗斯在太平洋沿岸最重要的港口,也是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司令部所在地,西伯利亚大铁道的终点。

城市人口63万,总面积约600平方千米,城市海岸线达100多千米。

是远东区主要文教科研中心之一,有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远东分部、太平洋渔业与海洋学研究所及多所高等学校。

中文名称:符拉迪沃斯托克外文名称: Vladivostok (英语);Владивосток(俄语) 别名: 海参崴 行政区类别: 市 所属地区: 俄罗斯滨海边疆区 地理位置:俄、中、朝三国交界处 面积: 600平方千米 人口: 63万 气候条件: 温带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暖夏型著名景点:滨海边区国家大博物馆,尼古拉大教堂等机场:符拉迪沃斯托克国际机场火车站: 海参崴火车站符拉迪沃斯托克是世界著名的太平洋沿岸城市,中国人称海参崴,APEC2012亚太经合峰会举办地[1],世界知名旅游城市,俄罗斯东部地区经贸中心。

关于“海参崴”这个名字的由来,有多种说法。

一说是由于当地曾经是盛产海参的地区,而“崴”是指洼地的意思,而其他两种说法都指此名来自于原住民语言,一说是“海边的晒网场”,另一说为“海边渔村”。

由于历史记录的短缺与优势族群的更替,其确切来源已经不可考,但历史一直属于中国领土,海参崴这个名称至今仍被中文使用者、华人所熟知。

在中国台湾海参崴是正式名称,在中国大陆这个城市的正式名称则为“符拉迪沃斯托克”,是对俄文名字的音译。

简介海参崴鸟瞰图符拉迪沃斯托克(英文:Vladivostok,俄文:Владивосток):中国传统名为“海参崴”,意为“海边的小渔村”,1860年之前本为中国清朝吉林辖地。

符拉迪沃斯托克是俄罗斯滨海边疆州首府,西伯利亚大铁道的终点,是俄罗斯太平洋沿岸著名港城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最大城市,城市人口约100万(2012年),城市总面积为700平方公里,城市海岸线达100多公里。

远东区主要文教科研中心之一,有符拉迪沃斯托克国立经济与服务大学、远东联邦大学、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远东分部、太平洋渔业与海洋学研究所及多所高等学校。

标准时区:+10 时区UTC/GMT +10 个小时夏时制:+1 个小时当地时区相当于:+11 时区UTC/GMT +11 个小时夏时制开始时间:2011-3-27 2:00:00夏时制结束时间:2011-10-30 3:00:00经纬度:纬度:北纬43°09’ 经度:东经131°53’电话区号:国家区号:+7(俄罗斯)地区区号:4232城市概况符拉迪沃斯托克是俄罗斯太平洋沿岸最大港口城市、俄远东科学中心、俄太平洋舰队的基地,也是俄远东地区最大的城市和经济、文化中心。

面积56154公顷,人口约100万,其中大部分是俄罗斯人。

符拉迪沃斯托克港货物吞吐量居俄远东地区之首。

工业种类有修船、机车车辆、采矿设备、电子仪器、建筑材料、食品加工等。

主要输出石油、煤、谷物,输入石油制品、鱼等。

符拉迪沃斯托克在大彼得湾生活着2千多种无脊髓动物、约300种鱼类、鸟类,以及约20种海洋哺乳动物。

这里最常见的海洋动物是海豹。

沿海的岩石上栖息着各种海鸟,人们称这里为"鸟市"。

城市现状符拉迪沃斯托克是俄罗斯边疆区行政、工业、文化、商业中心。

面积700平方公里。

位于莫拉维耶夫·阿穆尔半岛之上。

市内有五个区:列宁区、五一区、别尔沃列琴斯基区、苏维埃区和费伦多斯基区。

海参崴是太平洋岸畔的世界名城,是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第二大城市。

它濒临日本海,控制鄂霍茨克海(中国称北海),是重要的军事要地,闻名世界的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和第23空军的司令部设在这里。

海参崴是交通要塞,海陆空运输都很发达,距中国珲春市180公里。

有直达莫斯科的铁路线,是西伯利亚大铁路的终点。

海参崴是海员城、渔业城、商业城,市内有多类企业及工厂:海洋渔业集团公司、船舶制造厂、工具厂;各大食品加工厂:渔类加工厂、肉联厂、糖果厂、牛奶厂等。

海参崴又是文化城市,市内有远东大学、国立经济与服务大学、工艺大学、海军学校、综合技术学校、医科大学、艺术学院等。

被称为世界十二大奇迹之一的西伯利亚大铁路的终点就在这里,它全长9288公里,是联接欧亚文明的纽带。

海参崴是天然的不冻港,也是俄罗斯太平洋沿岸最大的港口城市。

伴演着军港、渔港、商港叁种不同的角色,如今以商港其主要功能。

其工业以船舶维修、造船、探矿机器制造、鱼类加工及木材业为主;土产以鹿茸及人参最著名。

简述作为俄国和苏联在太平洋上最重要的基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一度曾经是世界上最坚固的海岸堡垒之一。

虽然作为港口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历史悠久,但作为要塞的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历史却只能追溯到1877年。

这一年,东西伯利亚军区工程兵司令P·F·温特伯格上校开始筹划在这个远东重要的港口修建防御工事,他的设计方案交给V·P·希罗科夫上校来负责执行。

一年后,最初的海岸防御工程完成。

此后,该堡垒的第一任工程兵司令K·S·切尔诺克尼日尼科夫加固了海岸炮兵阵地,并在19世纪90年代构建了第一个濒海永久性防御工事。

1899年工程兵上校K·I·维利奇科设计了一个系统的陆地防御工事方案,在这一方案基础上,V·I·日加尔科夫斯基和S·F·奇日上校从1900年开始构筑要塞的几个主要堡垒:1、2、3号堡垒,4、5号多面堡,以及三个眼镜垒,堡垒之间由有胸墙保护的堑壕相连。

此外,在俄罗斯山脉和萨佩尼(Saperny)半岛分别修建了“俄罗斯堡垒”和4号要塞,这些防御工事与同期修建的旅顺口要塞都颇为类似。

1904-1905年间,初步建设完成的符拉迪沃斯托克要塞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日军未能占领符拉迪沃斯托克。

具体参见后文日俄战争时期的符拉迪沃斯托克要塞。

到了1910-1916年,工程兵将军A·P·费南德提出新的要塞设计方案,符拉迪沃斯托克要塞工程兵司令A·P·绍辛少将对此极为赞成。

随后几年中,在从乌苏里斯克(双城子)到阿穆尔斯基湾的绥芬河流域南岸修建了1-7号堡垒和A、E、Zh和Z要塞,在俄罗斯岛的南岸和东岸修建了9-12号堡垒以及海岸炮台、反登陆有顶通道等一系列基础设施。

新的要塞吸取了当时所有军事工程科技的成果,包括很多设置良好的掩体和地下通道。

具体参见1910年的要塞和1910年设计的工事建筑技术。

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苏联特别远东军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及周围建立了新的海岸防御体系,包括在俄罗斯岛构筑的一个坚固的981号海岸炮台,装备有180毫米和305毫米海岸炮,该体系中还包括不少203、305和356毫米的铁道炮。

这一海岸防御体系破灭了敌人从海上攻占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可能性。

所有这些工事花费了俄国和苏联几代工程兵70余年的心血,尽管现在它已经失去了军事价值,但我们仍然能够通过这些工事,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认识符拉迪沃斯托克及其周边地区--俄罗斯在远东的“心脏”!自然环境该城位于太平洋沿岸穆拉维约夫--阿穆尔半岛的南端,临日本海。

城市依山建筑。

符拉迪沃斯托克北部为高地,东、南、西分别濒乌苏里湾、大彼得湾和阿穆尔湾。

城市及港区位于阿穆尔半岛顶端的金角湾沿岸。

金角湾自西南向东北伸入内地,长约7千米。

入口处湾宽约2千米,水深20~30米,湾内宽不足1千米,水深10~20米。

金角湾南侧隔东博斯普鲁斯海峡,有俄罗斯岛作天然屏障。

海湾四周为低山、丘陵环抱,形势险要。

由于符拉迪沃斯托克冬季结冰期长达100~110天(12月上旬至翌年3月中下旬),借助破冰船可通航。

在夏秋两季多雾,其中6~8月平均有雾日一个半月。

有时大雾影响航船进入港湾。

经济发展符拉迪沃斯托克是个商港,港口年吞吐量约700万吨,其中国内运输量400万吨,国外运输量300万吨。

港区结冰期约4个月,借助破冰船可全年通航。

夏、秋两季多雾。

北海航线的终点,远东区近海运输的中心。

1979年港口吞吐量约900万吨,其中近海运输占三分之二。

港口拥有良好的设备和大型仓库。

主要货运是向俄罗斯太平洋沿岸、北冰洋东部沿岸以及萨哈林岛和千岛群岛运输石油及煤炭、粮食、日用品、建材和机械设备,并运回鱼及鱼产品、金属、矿石等。

外贸货物中,出口煤炭、木材、建材、矿石、化肥和鱼产品等。

进口则以机器设备、谷物和日用品等。

符拉迪沃斯托克又是个渔港,在日本海水域,在对马暖流前缘和西部利曼寒流前缘,以及沿岸河口附近,富有浮游生物,水产资源丰富,盛产沙丁鱼。

鳍鱼、墨鱼和鲱鱼等。

符拉迪沃斯托克是俄罗斯远东区的海洋渔业基地,拥有拖网渔船队,冷藏运输和鱼产品加工船队以及捕鲸船队,渔获量居俄罗斯远东区各渔港首位。

符拉迪沃斯托克还是俄罗斯太平洋沿岸最大的军港,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太平洋边防军司令部驻地。

符拉迪沃斯托克是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和远东地区重要的工业中心。

这里的工业同海运及海洋渔业有密切关系,主要是修船、造船、渔产品加工机械制造、鱼类加工和木材加工等。

符拉迪沃斯托克是俄罗斯远东地区交通的枢纽,是联系滨海地区、鄂霍次克海、太平洋和北极各海的交通和过境运输站。

航空运输可通往俄罗斯主要城市。

是西伯利亚大铁路的终点,远东区近海运输的中心和北冰洋航线的终点。

符拉迪沃斯托克在1860年前属中国领土,中国传统名为“海参崴”,当地人称“崴子”(意为港湾),因盛产海参而得名。

清朝为吉林珲春协领所辖。

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后被沙俄占领。

改今名,意即“控制东方”。

1872年俄罗斯在此建设军港,将太平洋舰队驻地从尼古拉耶夫斯克(庙街)迁于此。

1875年设镇。

从1880年起升格为市,1888年成为俄国滨海省行政中心。

1903年起莫斯科至符拉迪沃斯托克直达铁路线建成后,城市发展迅速,成为俄罗斯在远东的重要城市和港口。

苏联解体前,它是苏联俄罗斯联邦滨海边疆区首府。

苏联解体后,仍是俄罗斯联邦滨海边疆首府,远东第二大城市。

符拉迪沃斯托克又是一个风景秀丽的疗养胜地,已成为仅次于黑海、波罗的海沿岸的第三旅游疗养胜地。

利用山丘地形、临海的位置和大片森林的特点,经过总体规划设计,把这个滨海山城装扮得秀丽多姿,别具一格,环境幽美,令人心旷神恰。

这里有良好的海滨浴场,每逢夏季,来自远东各地、西伯利亚、欧洲部分乃至外国的游客、疗养者成千上万。

俄罗斯政府已决定把符拉迪沃斯托克及其周围地区建成自由经济区,以加强俄国与中国、韩国、日本等东北亚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