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易中天家族揭秘

易中天家族揭秘

易中天家族揭秘一易中天,1947年生于长沙,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为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

祖籍湖南省湘阴县营田镇人,易氏是当地的望族,在那里繁衍生息了500多年。

易中天的十八世祖名易先(1369—1427),字太初,明朝永乐年间曾任交趾谅山府知府(在今越南北部)。

据《明史·卷第154》载:“易先,湘阴人。

以国子生授谅山知府,有善政。

岁满还朝,郡人乞留。

诏进秩三品还任。

贼破谅山,先自缢死。

”其事迹后被写入越南的历史小说《皇越春秋》,当然,在小说中他是反面人物。

越南古称安南,明初,陈朝国相黎季犛杀逐陈氏,立子黎苍为帝。

又诈称陈氏已绝,骗取明成祖封黎苍为安南国王。

次年,前安南国王之孙陈天平来朝,告知黎氏篡权,请讨黎氏。

成祖遣使往安南查问,黎苍遣使谢罪,并诈请陈天平归国。

1406年(永乐四年)3月,成祖派兵五千护送陈天平回国,行至安南境内,被黎苍伏兵杀死。

成祖大怒,同年7月,以帮助恢复陈朝为名,发兵80万,远征安南。

次年5月,平定安南,黎氏父子被俘,囚禁京师。

明朝将安南纳入自己的版图,改称交趾,分其地为15府,下设州县,直接统治。

明朝军队占领越南后,带走了很多人才,同时还毁坏了越南的文化。

据《明太宗实录》记载:“遣送交趾诸色工匠七千七百人至京,除释道经板经文不毁外,片纸只字悉皆毁之。

”另据越南的《大越史记全书》记载:“(明军)所至多行杀戮,其遗民尽掠为奴婢,及转卖去而四散者矣。

”所以当地民众反抗明朝统治、寻求独立的斗争一直没有间断。

明朝统治安南11年后,即1418年(永乐十六年)正月,越南人黎利发动蓝山起义。

同年,易先赴任谅山知府。

1426年,明成祖的孙子宣宗(朱瞻基,年号宣德)即位。

同年十月,越南起义军包围了谅山。

宣宗深感连年劳师远征,国库空虚,有损无益,决定从越南撤军。

但为了能体面的撤军,他并未立即下令,而是在等待时机。

谅山知府易先并不知道朝廷的转变,他决定死守谅山。

1427年10月(宣德二年),黎利攻破谅山。

史载易先“顾军民曰:‘吾为社稷死,汝等开门迎敌,以倖余生,惟殓吾尸骨以葬焉。

’”在大军压境、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易先作诗一首,记录了当时的情景:“蛮旗蚁阵猛如烽,万里军情隔九重。

归聘未遑难刻缓,敢临大节愧龙逢。

”然后自缢而死,以身殉国,他的家人和随从共有十八人投井尽忠。

黎利起义,给明朝带来了极大的麻烦,《明史·卷第154》记载:“自黎利反,用兵三四年,将吏先后死者甚众。

”明朝阵亡的将军和地方官员有事迹记载的就有12人之多,易先只是其中之一。

宣宗得知消息后,叹息良久,对他们予以褒奖。

易先去世八十年之后,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作诗一首:“金石心肝熊豹姿,煌煌大节系人思。

长风撼树声悲壮,仿佛当年骂贼时”。

高度评价了易先,把他当做一个大英雄、一个忠诚于国家的人物看待。

大约半年后,明朝放弃了统治21年的安南,从越南撤军。

越南恢复独立,明朝也摆脱了战争的泥潭,迎来了“仁宣盛世”。

和平给两个国家、两个民族都带来了繁荣,而易先作为中越战争的牺牲品,却永远地长眠在了异国的土地上。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他的二儿子易升留在了老家湖南湘阴,繁衍生息,留存了易氏家族的血脉,才有了今天的易中天。

这是一个悲剧,什么是悲剧呢?黑格尔说悲剧就是善的冲突。

就这场战争而言,越南方面追求独立、自由,完全是正义的;就易先来说,他身为大明王朝朝廷命官,被朝廷派到了朝廷认为是自己国土的地方,担任知府,他守土有责,他要忠于职守,他在力不能支的情况下,自尽殉职,也是正义的。

我们全人类的文明史,实际上就是在这样一种善的冲突的二律背反中,悲剧性的往前走。

二易中天的曾祖父名叫易翰鼎(1850—1929),字寿梓,幼年失怙,科举屡试不中。

在其27岁至31岁时,曾在郭嵩焘府坐馆教书,常与郭嵩焘书信往来、喝酒聊天,关系非常亲密。

郭嵩焘(1818—1891)是清末叱咤风云的人物,他是湘军的创始人之一,曾国藩的左右手,中国首位驻外使节,曾任广东巡抚。

经郭嵩焘的推荐,易翰鼎31岁时来到今湖南省浏阳市古港镇工作,任职厘金局,负责在浏阳河边收税(纳厘助饷),这是他一生中做过的最高官职。

来厘金局当差之前,易翰鼎一家断米断炊,要大儿子出去借米下锅,才能维持生活。

其妻即将临盆,易翰鼎担心她夜间生产,因为家里连盏油灯都没有。

厘金最初是清政府为了镇压太平军解决军费不足而设立的,地方政府对过境货物加收一厘,也就是百分之一的商业税,在全国实行后,没有制定统一的税收标准,各地任意征收,所以即便是个最底层的小官也是个肥差,清末官场中有“署一年州县缺,不及当一年厘局差”的俗语。

1891年,在易翰鼎41岁时,郭嵩焘又推荐他去了两湖书院,成为两湖书院的第一批学员。

两湖书院是中国最早的新式学堂,创办之初,书院聚集了湘鄂两省的学子才俊,那里曾经出过黄兴、章士钊、李四光等一批名人大家,能去那儿学习,是一个读书人难得的机遇。

在两湖书院学习期间,易翰鼎成绩优异,光奖学金就得了二百多两白银。

但参加科举考试他却又一次名落孙山,从此心灰意冷,遂放弃了通过科举考试登上仕途的人生梦想。

据他自己的文章记载:“一夜梦中,独坐一室,悲歌感慨,涕泗纵横,既而拍案大呼曰:湘阴易翰鼎,有古侠士风,久欲为当世效驰驱之力,乃至今沈埋草野,岂不悲哉!彷徨四顾间,忽醒,则果,泪流湿枕矣。

”1893年易翰鼎离开了两湖书院。

易翰鼎是一个有气节、有远见的读书人。

为了给子孙留下一本修身持家的教材,1920年,他在70岁时,出版了一套书——《太平草木萌芽录》。

该书共三本,由北洋政府的第一任民选总理熊希龄题写书名,完整地记录了易翰鼎从十六岁到七十多岁的人生轨迹,巨细无遗。

如今该书被分别收藏在湖北省图书馆、湖南省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

1925年,易翰鼎在75岁时写了最后一篇文章,其中说:“自叙平生至愿,荣华富贵皆在所后,惟望子孙留心正学,他年得蔚为名儒,则真使吾九泉含笑矣,群孙勉乎哉!”表达了对子孙的殷切期待。

甲午战争的惨败,使两湖书院的创办者、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深受震动,1896年,他上书光绪帝,改革两湖书院,创办新学,培养实用人才,不遗余力地把优秀学生送到日本去留学,从而开启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易翰鼎虽然在两湖书院没有寻找到机会,但却受到了张之洞新式思想的影响,所以,几年后他把自己的二儿子易甲鹇(1873—1954)也送到了两湖书院读书。

易甲鹇在此念书的时候,接受了新式教育,并成为了清末第一批被送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公费留学生。

该校是日本一所著名的军校,东条英机、冈村宁次、土肥原贤二、蒋百里、阎锡山等中日高级将领,都是该校的毕业生。

学成归国后,易甲鹇担任了清末新军的高级将领,当时新军将领的收入不菲,他就用自己的薪水在老家湘阴营田镇修建了豪宅“言馨堂”。

占地32亩、两万一千多平米,共有145间房,四进院,院中有院,15个天井,足有三个足球场那么大,功能非常齐全,有粮仓、晒谷坪、磨坊,还有一个供孩子们读书的学堂。

易氏聚族而居,在言馨堂居住了100多人,吃饭时要敲磬。

后来,易甲鹇跟随黎元洪参加了辛亥革命,南北议和后,拒绝袁世凯的拉拢,再次东渡日本,就读于日本陆军大学。

1915年回国后,他不愿为军阀效力,退隐家中。

易翰鼎一定没想到,他把二儿子送到两湖书院的决定,在四十年以后,还将挽救家族的命运。

易翰鼎的四儿子名叫易思麟(1885—1983),也就是易中天的祖父,毕业于湖南法政学堂,担任过中华民国湖南道县代理县长等职。

终因不能适应官场倾轧,受他人排挤,在不惑之年挂冠而去,回乡赋闲,自修医术,治病救人。

所谓“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大约就是这个意思。

易思麟共有11个子女,长子易仁荄(1908—1990),即易中天的大伯父,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跟夏鼐、吴晗、翦伯赞是同学。

毕业后,在大学和中学任教数十年,培养了大批学生,可谓桃李满天下。

1947年,他参与创建清华中学,后该校并入长沙市一中。

易思麟的第六子名易庭源(1919—2011),即易中天的父亲,1940年考上了厦门大学中文系。

但因正值抗战时期,烽火连天,路上既不安全,家里也掏不起路费,只好改上当时设在湖南所里(今湖南吉首)的国立商学院,从此,他的一生,便都献给了会计学。

从国立商学院毕业后,他便走上了讲台。

先任教于岳麓山上的湖南大学,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以后,又调到中南财经学院,最后任教于合并之后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直至退休。

他的一生,是属于教育和学术事业的。

三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武汉,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的阶段,湖南成为抗战的前线。

1939年9月14日,第一次长沙会战打响,营田位于湘江和汨罗江的交汇处,是日军水路进攻长沙的必经之地。

23日凌晨三点,日军在冈村宁次的亲自指挥下,重兵突袭营田,不到12小时,驻守营田的中国守军第37军95师569团几乎全部阵亡,营田沦陷。

之后,日军开始了残忍的屠杀,被俘的国军副团长甚至惨遭剥皮致死,当地村民遇难1000多人,超过三分之一,史称“营田惨案”。

易氏家族遭受灭顶之灾,被杀400人左右,留下姓名的就有253人,涉及近100个家庭。

被杀者年龄最大的71岁,最小的仅仅1岁,很多家庭都是父子兄弟惨遭灭门,但幸运的是易中天这一枝却躲过了此次浩劫。

1939年9月23日的那个深夜,当日军的信号弹划过夜空,很多乡亲还以为是烟火,跑到河边去看热闹,已经赋闲在家的易甲鹇却意识到了灾难的来临,叫醒了熟睡的家人,用箩筐挑着孩子,扶老携幼,带领全家男女老少30多人,连夜匆忙逃离营田,活了下来。

刚刚走出约十里路,就看到日军飞机轰炸了“言馨堂”,从此,全家人成了到处流浪、无家可归的战争难民。

易氏家族是分三批逃离营田的,1939年2月,也就是“营田惨案”发生的七个月之前,易中天的大伯父易仁荄任教的中学为了躲避战火,迁移到了湖南省涟源市六亩塘镇五车堂,大伯父把家里的孩子们也都带过来上学,这是第一批;两个月以后,时局越来越紧张,家里的女眷也由易中天的奶奶带领逃离了言馨堂,投奔过来,这是第二批;第三批,在营田惨案发生的当夜,剩余的30余人仓促出逃,直奔湘西五车堂。

冈村宁次肯定不知道,在自己的炮火之下,难民中竟有一位比自己高三届的大师兄。

当然易甲鹇也不知道,坐在飞机上指挥作战,下令将炸弹投在自家屋顶上的人,正是他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师弟冈村宁次。

七十五年后的易中天,在了解了二爷爷易甲鹇的经历和在逃难中所起的作用后,连连惊叹。

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在1939年9月23日的深夜,在日军的炮火下,挑担行走的逃亡者当中,他的一位亲人,还跟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和日本陆军大学发生过联系。

抗战时期,为了避免暴漏自己留日的身份,易甲鹇每天上山捡柴、种地,就好像农民一样,真是可惜了这样一个人才。

易中天家族在涟源市六亩塘镇五车堂居住生活了7年,渡过了艰难的抗战时期,这里已成为他们的第二故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