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 第2课 新兴力量的崛起课件 人民版必修1
高中历史 第2课 新兴力量的崛起课件 人民版必修1
6.二战结束以来,美国对日本外交政策所呈现出的 趋势是 ( B ) A.竞争→竞争→扶植 B.扶植→扶植→竞争、合作 C.控制→控制→扶植 D.竞争→竞争→控制、合作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事实的能力与 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战后,美国以盟军的名义对 日本实行了单独占领,对日本加以控制;冷战爆 发后,美国把日本作为远东的反共桥头堡,转而 扶植日本;日本经过恢复和调整,到70年代一跃 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美国与日本由原来 的不平等的战略伙伴关系变为平等的战略伙伴关 系,开始竞争与合作。
C.欧共体的建立
解析
D.欧盟的建立
“高一级的整体”指欧洲国家的联合,最
早出现是67年欧共体的建立。
2.《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文本用的是荷兰纸张、
德国墨水、法国印刷术,由比利时和卢森堡装
订,附着意大利制作的飘带。这 A.分别利用了各国最先进的技术 B.体现了各国不同的技术优势 C.象征六国的合作 ( C )
的兴起。
(2)不结盟运动始终奉行独立自主和不结盟的宗旨
和原则;坚持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种
族主义和一切形式的外来统治和霸权主义;主张 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 国际经济新秩序 3.影响:不结盟运动和 。 发展中国家 的崛起,在
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有力地冲击了战
后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
4.你如何看待不结盟运动?
表现:1957年, “一五”计划的完成,中国开始
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 初步基础;到1966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虽然遇
到过一些挫折,但依然取得了较大发展。
(2)“文革”时期:由于“左”倾错误的发展,中国
的社会主义事业受到极大的损失。
(3)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文革”结束后,中国重新 确立了以 经济建设 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实行 改革开 放 ,加快了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1978年以 后,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 迅速增 长。农业经济全面振兴,粮棉产量跃居世界首位; 工业基础建设和技术改造取得重大发展,建成一批 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工程项目;进出口 贸易总额不断增加;科技、教育、文化事业蓬勃发 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7年,中国成 为仅次于美国、日本的世界 第三 经济体。
本和西欧经济发展迅速,与美国在经济上形成三足鼎
立的态势,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发生动摇。
课时作业
基础达标 1.法国大作家雨果曾说过:“总有一天,到那 时„„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 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 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 系„„”他所设想的“高一级的整体”最早出现 是指 A.舒曼计划问世 B.拿破仑帝国 ( C )
D.欧共体已成为国际经济格局的一极
解析 开始“用一个声音说话”说明欧共体在经 济一体化的基础上开始向政治一体化发展。
4.近日,一位英国老太因为论磅和盎司来卖菜,涉
嫌破坏欧盟所有成员国在贸易中必须使用标准化
公制单位的有关规定,从而面临犯罪指控和高达 13万美元的罚款。欧盟对这一“小事”所作的严 厉判罚,其根本出发点是 A.维护标准化公制单位的规范使用 ( B )
D.说明文本制作的工序复杂
解析 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立是欧洲走向联合的 开始,而条约文本的材料分别来自六国象征了六
国合作的开始。所以选C。
3.20世纪70年代,欧共体对外开始“用一个声音说
话”,并制定了对亚非拉地区的共同政策,这突
出表现了 A.欧共体成员国之间的资本流通更自由 B.欧共体成员国的对外政策完全相同 C.欧共体内部的政治联合正在发展 ( C )
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共同
主张。 答案 D
8.下表反映了二战后西欧与美国外交关系的变化情
况。这种变化主要体现了
朝鲜战争 (1950~1953) 第四次中东战争 (1973年)
(
)
伊拉克战争 (2003年)
明确反对美国避 参与美国组织的 不支持甚至批评 开联合国对伊动 联合国军入朝 美国的中东政策 武 A.苏联成为西欧国家强有力的后盾 B.西欧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C.西欧取代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
问题思考
2.二战后的日本经济迅速勃兴,你认为有哪些经验
教训值得我们借鉴? 提示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制定了合乎国情的发 展战略;营造良好的外交环境,并抢抓机遇;重 视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动力;保持经
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防止泡沫经济出现。
三、东方巨龙的腾飞
1.新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1)过渡时期和十年建设时期:背景: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和 社会主义 制度的确立,激发了人民建 设热情; 抗美援朝 战争的胜利使中国的国际威 望空前提高。
解析
材料中“无意组成一个新的集团”说明不结
盟
运动奉行非集团的政策,结合这个政策的国际背景 可知,不结盟运动反对当时美苏企图控制世界,所 以才召开这次大会,故A、C两项正确。经互会和华 约分别是以苏联为首的经济、军事政治集团,与不
结盟运动性质不同,故B项正确。D项误把不结盟运
动的非集团性质理解为没有共同纲领,实际上不结 盟运动虽然是松散组织,但各国基本上都坚持反对
D.第三世界国家日益壮大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表格中西欧
与美国的关系经历了参与——不支持——明确反对 的历程,这种变化从深层体现了西欧经济发展后其 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答案 B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的。 材料二 亿美元)
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
——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 战后欧洲主要国家GDP增长情况图(单位:
美国的保护,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3)重视 教育 也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 (4)20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加快了发展高科技产
业的力度,推动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表现 (1)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 时期。 (2)20世纪 60年代 末,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
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3)1987年,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一度 跃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 (4)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日本经济虽然经历了经济 持续长期低迷,但其经济地位在世界经济中仍然举 足轻重。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 债权国,在海外的纯 投资占世界第一位,还是世界上主要的贸易出口大 国和 对外援助 国。 3.影响:改变了日本的社会经济结构,提高了日本经 济在世界经济、政治中的地位。
一个声音说话”;1975年,共同体立法机构“欧
洲议会”成立;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欧共体的 政治联合进一步加强,共同体内的防务合作也加
快了步伐。
问题思考
1.欧洲一体化启动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1)虽然近代以来欧洲各民族国家冲突和战 争不断,但是欧洲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
同感。
(2)二战后欧洲丧失了几个世纪以来的世界政治经 济优势地位,要重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有力的影
计划。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B ) A.美国缓和与日本矛盾,建立良好的盟友关系
B.美国利用日本作为冷战工具对抗中国和苏联
C.美苏激烈争夺对日本的控制 D.美国企图扶植日本对抗西欧
解析
1945年到1949年之间美国政府对日政策的变
化,与当时美苏“冷战”出现、中国共产党即将取 得政权相关,B项即美国的战略意图。
外交政策,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
(2)日本:二战后日本抢抓机遇,经济迅速发展, 60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美、
日、西欧经济上形成三足鼎立局面,日本积极谋
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3)中国: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迅速增强、国际
地位日益提高。
(4)不结盟运动:1961年不结盟运动诞生,反对霸 权主义等,冲击美苏两极格局。
能力提升 7.第一次不结盟首脑会议上通过大会宣言,表示 “参加这次会议的不结盟国家无意组成一个新的 集团而且也不能成为一个集团”。对此理解不正 确的是 ( ) A.不结盟运动反对美苏两大集团控制世界 B.不结盟运动的性质与经互会、华约不同
C.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
D.不结盟运动是没有共同目标的松散组织
想一想:尼克松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思路点拨
结合二战后美欧、美日关系发展的过程
以及20世纪70年代欧洲联合和日本崛起以及美国相
对衰落的形势进行分析。 答案 二战后初期,日本和西欧都在经济上依赖美国。 政治上共同参加美国组织的各项事务,如参加北约组 织;共同反苏;遏制共产主义等。20世纪70年代,日
2.影响: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是第三世界中 唯一的联合国 安理会 常任理事国,随着中国的 发展壮大,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世界政治舞台 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始终奉行独立 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
做出了重要贡献。
问题思考
3.中国真正实现巨龙腾飞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在国
际上有何重要影响? 提示 根本原因:自1978年以来,实行改革开放。 影响: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中国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促进和维护世界
第2课 新兴力量的崛起
基础导学
知识梳理 一、“欧洲人的欧洲” 1.背景:20世纪50年代初,西欧经济得到恢复;欧 洲的政治家们认识到, 欧洲联合才能使欧洲得到 稳定与发展。
2.进程:经济一体化: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 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建立了 欧洲煤钢共同体 ,推动了法国和 联邦德国 的和 解,奠定了欧洲联合的政治基础;1958年,六国 又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1967年,以上三个机构正式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其主要目标是争取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 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流通,进一步促进经济 的发展;西欧经济一体化带动了 政治 一体化: 1973年,欧共体提出努力做到在国际舞台上“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