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语言学概论第一章 语言的功能
语言学概论第一章 语言的功能
– 自己看书了解
• 三、儿童语言习得与思维的发展
– – – – – – 呱呱落地——咿咿呀呀 一对双胞胎兄弟的神交流 一岁左右——独词句或双词句 四五岁最多“为什么?” 五六岁——自由语用各种成分造句 十二三岁之前是语言学习的关键期
• 儿童学话的过程,既是认识世界的过程,也是思 维发展的过程。(语言早发展,智力倍领先。)
第二节 语言的思维功能
• 四、关于聋哑人的语言和思维
– 第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听觉获得信息的可 能性比视觉大得多,通过视觉的交际,效果究竟不如 有声语言,这不能不给聋哑人思维能力的发展带来影 响。 – 教聋哑人学习文化,教它们“猫”“狗”“笔”“铁” 等词语没有什么困难,但要他们掌握“伟大”“祖 国”“辨证”之类的抽象词语和一些语法规则,就非 常困难了。对比小孩子学习语言的过程,小孩子在这 方面碰到的困难要小的多,比较容易摆脱具体事物形 象的影响而掌握比较抽象的词语和语法规则。可见, 对聋哑人来说,不会说话确实有很多不便。 – 因此,聋哑人虽然不会语言,但能够思维。
第二节 语言的思维功能
• 五、思维能力的普遍性和思维方式的特殊性
– 思维是人脑的一种机能,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人脑的构 造对全人类来说基本相同,客观世界对全人类来说是统一的,人 类的认识活动的方式也是一样的,都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 识,因此,思维具有全人类性。 – 思维具有全人类性,是否代表思维方式相同?表达相同?
第二节 语言的思维功能
• 认知语言学的观点:语言以认知为前提,认知先于
语言产生。
• 理据:
– 儿童会说话之前已能够辨别物体的颜色、大小 和形状;能够将图片上的东西归类堆放;给他 帽子他很自然会戴在头上。 – 这些现象说明:儿童先有意识、思想,后才习 得语言。
第二节 语言的思维功能
• 二、语言思维功能的生理基础
第一章 语言的功能
第一节 语言的社会功能
• /s?__biz=MjM5ODE4NzYy Mw==&mid=200024058&idx=1&sn=20feffc1c71138 16740784b4af96a69e&scene=2&from=timeline&isappi nstalled=0&uin=MTM4MTk1MTE4Mw%3D%3D
– 一方面是说话者在话语中表达自己的情感、态 度、意图——传达出讯息; – 另一方面这些又对受话者施加了影响,得到相 应的语言或行动上的反馈(得到回应),从而 达到某种实际效果。
你好!
你吃饭了吗?
(应酬功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来一份稀饭! 坐下。 词组,又叫短语。 那个姑娘的脸红了。 什么时候放假啊? 你男朋友哪里人?
其他信息传递形式的有限性
• 归纳: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一种最重要的辅助 性交际工具。 –旗语之类是建立在语言文字基础上的辅助性交 际工具。 –体态语等伴随动作是非语言的交际工具。
第一节 语言的社会功能
• 语言的人际互动功能——建立和保持某种 社会关联。包括两方面:
• 外国人对事物的认识及用汉语的表达 • 亲属称谓;颜色划分;量词等 •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体现思维的工具,它是社会约定俗成的,因 此具有民族性——社会性。
– 我们即不能把思维与语言割裂开来,也不能把思维与语言混为一 谈。
第二节 语言的思维功能
• 离开语言,人是如何进行思维、记忆,并把如此 多的信息储存在大脑里的呢? • 有人推测,除语言载体外,还可能有别的载体, 有区别于自然语言的代码。 • 皮亚杰用“感觉——运动图式”来猜测思维的机 制;乔姆斯基提出“深层结构”和“生成规则” 的设想。 • 现代普遍的观点是:人的思维形成是从具体发展 为抽象的。但有些问题值得探讨,比如:“具体 形象”是什么?在思维发展中起什么作用?这个 发展的过程是怎样的?等等。
第二节 语言的思维功能
• 一、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 传统观点认为:
–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想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思想的表达不能没 有语言;进行思维、形成思想的过程也必须要有语言参加。 – 理由: – 首先,人们对客观现实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的认识,都表现在 概念、判断和推理之中。而概念、判断和推理必须依赖语言中的词 和句子形成。没有词和句子,人类的思维就不可能进行。其次,思 维活动的成果(思想)必须用语言表达出来,才使思想交流成为可 能。再次,用哪种语言进行交际就用哪种语言思维,只有用这种语 言思维,才能用这种语言交际,学习外语要用本族语把意思想好, 然后翻译成外语再说出来。总之,不管用本族语也好,还是用外语 思维也好,一个人的思维时总是运用一种语言。所以思维离不开语 言。
• 语言和社会的关系 •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 语言是社会现象。 自然现象是没有人类社会之时就已经存在的现象。 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产生以来才出现的现象,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产物。 – a. 语言和社会相互依存。 – b. 语言为社会约定俗成。 – c. 语言不是个人现象。 – d. 语言不是自然现象。 – 语言是特殊的社会现象:既不属于经济基础,也不属于上层建筑。(两 者发生变化都不会从本质上影响语言)
第二节 语言的思维功能
• 四、关于聋哑人的语言和思维
– 聋哑人能否思维?
• 这个问题实际和上一个问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上面既然说语 言是思维的工具,那么,哑巴不会说话,也就是没有掌握语言,聋 哑人能否思维?
– 聋哑人也是能思维的。 • 第一,聋哑人和常人一样,生活在人类社会中,有健全的大脑 和发音器官,他们的大脑也分左右两半球,各有各的分工。也 就是说他们也具有思维的物质基础。他们主要是因为耳聋听不 见别人说话,才学不会语言。
(指令功能)
(信息功能)
(疑问功能)
哈哈,可盼到这一天啦!老天爷总算睁开了眼,阿弥陀 佛,那就动手干吧! (表达功能) 咱们班的男孩都得去踢球。 (言语行为功能)
上面提到的这几种功能都可以归结为交际功能。
语言还具有民族功能:
目前,有很多海外华裔(第二代、第三代移民)都坚持让自己的子女学一点 汉语,目的是为了让他们不忘本。其实,不仅是一个国家、民族的语言能带给 该团体内的成员很强烈的归属感、认同感,不同的方言同样也有类似的效果。
– 决不能把聋哑人不能说话和其他动物不能说话的情形相提并论。 其他动物的大脑,左右两半球没有专门分工,没有专门管语言的 大脑机构,而且发音器官也发不出人类语言那样多种多样的音, 因此他们根本不可能学会语言,这与聋哑人失去语言能力是根本 不可能的两回事情。
第二节 语言的思维功能
• 四、关于聋哑人的语言和思维
第二节 语言的思维功能
• 语言产生之后,思维必须借助语言吗?
– 文学创作中,作家、诗人常是先有新的思想、 新的意境而后决定用什么词语,选择哪一种句 法形式来表达。 – 有时候我们会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感。
– 当我们听别人说话的时候,记忆的是内容,却 很难记住原话。
– 聋哑人不具备习得语言的条件和能力,却能像 正常人一样思维。
– 其次,大脑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司令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由它统 一指挥,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聋哑人不能从听觉中得到应有的 信息,但可以通过别的感觉器官得到补偿。 – 交际工具分为语言的交际工具和身势等非语言的交际工具,聋哑 人既然得不到语言的交际工具,就发展非语言的交际工具,从视 觉、触觉等去接受人用听觉得到的信息。聋哑人视觉很灵,通常 用手势来表达意思。经过专门的训练,还能掌握“手指语”,用 约定手指动作来拼写语言中的词语。教会聋哑人观察和模仿常人 说话时的口形,是帮助他们掌握语言的另一途径。他们用“看话” 代替“听话”,自己也能发出含混而依稀可辨的音来表达意思。 通过这类专门训练,聋哑人彼此之间能进行正常的语言的交际, 并且能够看书作文,发展他们的智能。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乡音未改鬓毛衰”
第二节 语言的思维功能
–a. 思维——认识世界时动脑筋的过程。 –b. 思维的类型:
• 直观动作思维:指思维时能直接感知思维 对象,并通过思维者自身的动作去影响思 维对象的那样一种思维活动。
• 表象思维 ——唤起表象并对表象进行加工、改造的 思维类型。 • 抽象思维——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进行思维。
第一节 语言的社会功能
• 语言的社会功能
– 语言的信息传递功能
语言的功能中最基本的功能是信息传递功能。 如:发布通知等
横向传递和纵向传递
其他信息传递形式的有限性
• 文字:写信;写小纸条 • 旗语、 • • • • • 灯光语、 标志语、 体态语(摇头) 借物传情(信):花语;戒指 各种代码……
身势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