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和个人修养
香港亚州周刊报道,五一黄金假期,大批中国大陆游客出境旅游,既显示了富起来的中国人的“阔气”,也暴露了一些“富”者“不仁”。
这些有失体面的行为如“衣冠不整、乘车不排队、随地吐谈、吸烟者也不管旅游景点和某些公共场所是禁烟区,仍然一烟在手,悠然自得地吞云吐雾,引来外国游客的耻笑”等等,“真是把脸丢在国门外了”。
文章最后说:“应该说,中国旅游大军的主流是健康的,也受到国际社会的欢迎。
但是少数人的不雅行为冲击了国际文明规范和文化氛围……。
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不仅需要物质文明,也需要精神文明,更需要公德心,仅有鼓起来的钱袋,而没有文明的礼仪,仍然是个富而不仁的穷人。
可见,礼仪修养对于一个人,一个民族是多么的重要,礼仪体现一个人的修善、体现一个民族的素质、认识的拥有量,一个人的礼仪修养水平,能使其行为举止留给人们美好的印象,有助于人们获得交往活动的成功。
礼仪在实施的过程中,包含施礼者与受礼者的双向情感交流、互动、充满着人情味,这种人情味最主要体现在施礼者与受礼者之间的互相尊重。
浩浩人世,芸芸众生,都有交往的需要。
通过交往萌发感情,通过交往才有感情的交流。
形成一种持之以恒的摆脱愚昧、野蛮落后,代之以进步、开化、兴旺的标志。
但一个人应以什么面貌出现在各种场合呢?文静持重给人以信任,活泼健壮给人以青春的活力,风度翩翩则会吸引无数羡慕的目光。
社交不仅是有益身心健康的一项活动同时也是一门艺术,需要多方面的修养和能力。
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通过加强礼仪修养来完善和优化个人形象。
个人礼仪从表象上来看是社会公共生活中个体的行为的礼仪准则,是个人仪表、仪容、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所涉及到礼仪的具体规定,从深层来看则是个人精神面貌和内在修养的外在体现,其核心是律己敬人,表里如一。
修养即修身养性,“修身”就是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不断改变自身,不断消除、克制自己内心的各种非道德的欲望。
“养性”就是对自身素质的培养、教育、发展和提高。
个人礼仪修养的结果在与使人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一种持之以恒的风格。
这种教育和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礼仪修养的形成不是先天的,它既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物质生活条件,也离不开人们的生活实践和主观修养,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物质生活条件
中,通过一定的社会生活实践、教育的熏陶和个人自觉的修养逐步形成和培养起来的。
飞速发展的传播途径,沟通技术和手段日益改变着人们传统的交往观念和交往行为,尤其是人的交往范围已逐步从人际沟通扩展为公众沟通,从面对面的近距离沟通发展到远程沟通,从慢节奏、低频率的沟通变为快节奏、高频率的沟通。
这种现代信息社会的人际沟通变化,对人类社会交往的内容和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金无足赤,人元完人”,然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却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追求着自身的完美,寻找通向完美的道路。
争当“名牌人”、强调“外包装”者有之;注重“脸蛋靓”、在乎“身段好”者有之。
但这些均不足以使人发生美的质变。
费时费力费钱财之后,不少人依然是败絮其中。
只有将内在美与外在美统一于一身的人才称得上唯真唯美,加强个人礼仪修养是实现完美的最佳方法,它可以丰富人的内涵,增加人的“含金量”,从而提高自身素质的内在实力,进而更充分地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所以,我认为,提高个人礼仪和修养应该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良好修养的养成。
良好的礼仪体现的是一种修养。
日本学者松平靖彦说过:“礼仪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保持社会正常秩序所需要的一种生活规范……礼仪本身包含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予遵守的道德和公德,人们只有不拘泥于表面的形式,真正使自己具备这种应有的道德观念,正确的礼仪才得以确立”。
人们在评价一个人是否具有具有良好的修养时,往往会从他的礼仪行为上去加以检验。
个人礼仪要求人们待人文明,举止有礼,与人为善,这些都是个人修养的主要内容。
在社会生活中,一定要加强个人礼仪修养,让良好的修养为品质增色。
首先,要安分守己,不妨碍他人。
所谓“安分守己”,就是在公共场所依照公共生活要求而行事,把自己只当作普通的一员,守住自己与他人的界限,从而使每个人得以顺利进行公共活动。
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有他的“分”,只要社会有分工就存在每个人的“分”。
从社会公德的意义上说,“安分守己”是指在社会公共生活中,要与他人共同遵守公共规则,必须洁身自好、不特立人群、不妨碍他人,保证公共生活持续、平稳地继续。
安分守己,不妨碍他人,是社会公德对个人在公共生活中的行为规范与要求。
个人礼仪要求在社会生活中要言谈文明礼貌,相互尊重、相互体谅等等都是安分守己,不妨碍他人的行为体现。
其次,要行为有序,遵守共同规则。
行为有序,遵守共同规则,指人们在公共生活中,个人行为和活动必须自觉维护公共道德要求。
凡是有公共生活的地方,必有相应的公共秩序与规则。
公共场所是人们相互交往、沟通、存续的载体,每个人都要借助公共活动完成他的各种社会需求。
公共秩序是社会生活保持相对稳定与和谐不可缺少的因素,只有遵守共同规则,公共秩序才能井然有序。
所以,社会公德要求人们的具有较强的纪律观念,行为举止要有较高的律己自控能力,以维护正常的井然有序的社会公共生活秩序。
个人礼仪规范是“行为有序,遵守共同规则”的具体行为体现,是社会公德的具体践行遵循个人礼仪规范,也就是遵循于社会公德。
再次,要友善待人,促进相互沟通。
友善待人是一种待人的态度。
待人要与人为善,与人交往要有情谊,极力促成互助、互谅的社会氛围。
个人礼仪要求个人出现在公共场所时,必须衣着整齐、仪态大方、举止庄重、行为检点,待人谦和、谈吐文雅。
我国传统礼仪特别强调儒家的“谦敬”之德,谦即自谦,虚以处己;敬即敬人,礼以待人。
谦敬是个人自身修养的美德,也是待人处世的道德要求。
礼仪是为了使得社会生活有序、和谐,为了协调人际关系。
如果破坏了这种有序、和谐,造成了人际关系的不协调或破裂,就是违反了礼仪规范,也是不道德的。
“谦敬”是礼仪的原则,是礼仪的精神内涵和心理基础。
个人礼仪与“谦敬”之道要求是一致的,它可以更好地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交往。
二、遵循个人礼仪规范。
在人的一生中,会面对形形色色的问题,处理多种多样的矛盾。
要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使人生更为成功,就应遵循一定的个人礼仪规范。
处理好人际关系是生活工作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也是一门较强的艺术。
要做到对所有的人都采取礼遇的态度,对于别人的失误或习惯、个性上的弱点应宽容对待,做到体谅、宽宏、尊重。
应该避免以为已之所好人亦爱之,以为已所恶人亦厌之,有意无意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或行为,与人交往应遵循以诚相待的准则,应做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不即不离、信守诺言、待人以诚、宽容大度。
要善于与人沟通,不能只从自己单方面的动机出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而应遵从一定的礼仪规范,达到双方交
流信息、沟通心灵的效果。
要牢记人际感情能否沟通,关键取决于人的言谈举止。
适度的言谈举止,得体的礼貌和风度能使交往双方感到轻松愉快,否则只会令人尴尬和反感。
在培养一个有教养的人的过程中,训练行为与情绪的控制能力,保持优美高雅的言谈举止,养成内外和谐的个体气质是非常重要。
社会规范作为联结社会和个人行为的媒介因素之一,像棱镜一样折射着社会对个人的一切影响,直接引导和限制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
因为,规范来源于人们的行为实践,是对人们行为一种指导,社会规范在社会成员的共同活动中一经形成,便具有一种公认的社会力量,通过不断内化为人们的心理尺度,而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社会规范主要表现为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
法律规范具有强制性,而道德规范是依靠社会舆论的监督和人们内心的信念而产生的自觉行为规范。
礼仪属于非法律规范,是一种道德规范,如违反礼仪规范,只构成失礼,不构成犯罪,而失礼本身一般不会引起责任,只会受到舆论的谴责。
所以,遵循礼仪规范,很多时候表现为一种自我约束的过程,它需要努力调控自己的行为与情绪,将礼仪规范化转化形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