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高考历史】历史材料题解题方法与举例

【2020高考历史】历史材料题解题方法与举例

2020高考历史材料题解题方法与例题材料题答题步骤建议:1.划出问题,根据问题在材料中找出相关的内容,用横线划出并标上序号;2.对找出的内容进行简单概括(比如去掉句中的形容词,名词、动词用同义词替换),概括时要把划出来的材料内容中意思相同的放在一起归纳为一点;(ps:如果实在不会归纳,就要抄材料中心句)。

3.回顾所学知识完善答案。

例子: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民本思想滥觞于殷商至西周。

①到了春秋,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民本理论。

②孟子集西周以来民本思想的大成,提出了仁政学说,主张“民贵君轻”,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民本思想体系。

③此外,这一时期的儒家还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民同乐”“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民事不可缓也”“取于民有制”④“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等民本思想。

——摘编自游唤民《先秦儒家民本思想论》(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民本思想的关注重点有哪些?并分析这一时期民本思想发展的原因。

(12分)(1)关注重点:①重民;②仁政;③富民。

(每点2分,共6分)41:大综合题:,25分通常为古今贯通或中外关联,其特点是围绕一条主线或一个主题,由2-3段材料和2-3个问题组成,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个别问题只要求“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41题总结:1.常考类型题:背景(原因)、影响(作用、意义等)、特点、发展、变化、比较异同、认识(启示)、目的、概括内容、措施。

背景(或原因)类题目第一步:根据材料得出答案。

第二步:回顾所学知识得出答案:回顾此历史事件所在国家的这段时间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教育等的发展情况。

特点类:一般只要根据材料得出即可。

在分析历史事物特征刻意从一下几个方面考虑:1.背景方面:是否有新的经济因素、阶级力量产生;是否用比较特殊的方式进行准备;是否有外部因素的影响等。

如宋明理学与汉代儒学相比,佛道的冲击使传统入学遭遇危机,自然可以知道吸收佛道思想是宋明理学的主要特点之一。

2.时间方面:历史事物发生时间的早晚、经历时间的长短也是可以总结特点的。

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法国大革命相比较,具有爆发时间早、经历时间长的特点。

3.目的方面:为某个阶级或者某部分人服务或具有多重目的等。

如国民大革命和辛亥革命相比较,虽然都市民主革命,但从目的上来说,国民大革命有新的特点(从政治上来说推翻北洋军阀统治,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4.过程方面:相关准备、发生的变化(领导力量、力量对比、领域范畴的扩大)、是否顺利、最突出的地方等。

如法国共和制确立的过程与英美相比就具有艰难曲折的特点。

5.内容方面:产生依据体现思想、侧重方面、实行方法等。

如《资政新篇》的内容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

特点类万能答法:1.如果涉及时间的,那么一般将其特点概括为:持续时间长(或短)、起源时间早(或晚)、历史悠久等;2.如果涉及范围的,一般将其特点概括为:涉及范围广、类型多样等;影响(或评价、作用、意义等)类题目答题方法:(一般要从积极、消极两个方面去分析)①首先概括材料直接给出的影响;②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结合起来,分析材料内容(或改革内容)对这一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科技、生活方式、习俗等有什么影响(如考到近代某某历史事件的影响就要考虑其是促进还是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等)。

变化(或发展、趋势)类题目答题方法总结:1.由......到......2......增加(加强)减少;......上升、下降3.陈述这个事件当前呈现的发展情况变化类题目首先要明确某个历史事件或者现象前面的发展情况是怎么样的,后面的的发展情况是怎么样的,然后把两者发展情况中相同点放在一起比较,然后得出后者相对前者有啥变化。

认识(或启示)类题目答题方法总结1.陈述对这个历史事件的基本看法。

(比如这个历史事件的地位,发挥的作用等)2.从这个历史事件得出了什么经验、教训(应该怎么做)3.陈述历史发展规律。

比较异同类:1.如指明比较点,那么就从所要求的比较点去概括异同。

2.在没有指明比较点的情况下,一般从背景(原因)、性质、方式、特点、结果、性质、影响、内容等方面进行思考,并选择最为突出的三至五个方面进行比较,要比大的方面,不比小的方面,也不要面面俱到。

同时答题时要根据比较点,对应性的回答。

练一练:(2019课标Ⅰ.41)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表2 1950~1980年部分国家钢产量变化表(单位:万吨)——摘编自《1949~1984中国工业的发展统计资料》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1983年达到4002万吨,1986年达到5205万吨,至2002年达到18224.89万吨,钢产量已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

2002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2001年增长39.30%,2002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比2001年增长33.82%。

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原因。

(1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10分)41.(1)趋势:美国:产量长期稳步增长,到70年代中后期出现下降现象。

日本: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产量增长迅猛,70年代放缓。

苏联:稳步增长,70年代中后期放缓。

中国:快速增长。

原因:美国:国家采取大力干预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受滞胀影响。

日本:采取引进技术等方式促进经济高速发展,70年代在经济滞胀冲击下,经济发展减速。

苏联: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后经济发展逐渐停滞。

中国:重视发展重工业。

(2)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现代化建设加快,需求增大;科技水平提高;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投资大幅增加。

(2017课标Ⅰ.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法兰西民族,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材料二: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

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

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

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

(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17分)(1)作用: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君主专制被推翻;等级制度被废除;《人权宣言》宣布了天赋人权和公民平等。

(2)相同:追求民主与平等。

不同:法国民族主义是反对国内专制;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突出反对帝国主义。

原因:封建专制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法国社会主要矛盾,争取主权在民是主要任务;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争取民族独立是主要任务;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影响。

45—47题:选做题建议:最好做改革或者人物题改革类选做题常考题型:改革内容(措施)、改革背景、改革影响、改革特点、改革目的、改革实质答题方法与41题基本一致。

41题的万能答题模板也适用于改革类题目,除此之外,改革类题还有的万能答题模板是:问改革的原因:借鉴了......改革(.......改革为其提供借鉴或者奠定基础)如果考的是古代少数民族的改革,问的是改革的影响:①促进......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或汉化)②促进了民族融合。

其他改革的影响:①为后代改革奠定基础(提供经验借鉴)。

中国古代改革的目的:巩固(维护)......统治;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人物类选做题常考题型:评价人物(或人物思想观点),概括人物思想观点(或措施等)、分析人物思想观点提出(或其所作所为等)的背景(或原因)、概括人物思想观点(或其所作所为)的影响(或意义等)、对某人(或某事等)的认识(或态度等)1.评价人物(或人物思想观点)、对某人(或某事等)的认识(或态度等)一般要从正反两方面着手;2.分析人物思想观点提出(或其所作所为)的背景(或原因)、概括人物思想观点(或其所作所为)的影响(或意义等),方法与41题一样。

41题的万能答题模板也适用于人物题。

示例:44.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体制由秦汉的郡县两级制变为州郡县三级制,增加了中央到基层的中间环节,且州郡随意增设,地方官僚队伍膨胀,豪家大族把握地方大权。

为了解决这一弊端,隋文帝加大了对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力度,设计了以整顿地方为核心、以致治安民为主旨的整体改革方案,并很快付诸实践。

①隋文帝改州郡县三级为州县两级,又裁并一些州县,取消了地方官署选用属吏的权力,缩减行政支出。

②进一步规范和明确了州县官吏的选拔、考课、职权等有关制度。

隋文帝规定九品以上的地方官完全由中央任命,州县长官不得自行选用属吏,县佐也不得用本地人,避免其凭籍权势横行地方。

③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约束与考核,要求他们每年年终到中央政府汇报工作。

隋文帝曾派出巡视使者,一次罢免贪官污吏200多人;隋文帝注意对地方官吏的教育和引导,提倡节俭政治。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指出隋文帝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6分)(1)内容:(每点2分,共6分)①减少地方区划层级和行政区的数量;②进一步规范和明确州县官吏制度;③加强对各级官吏的监督和教育练一练:(2019课标Ⅰ.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

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

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候、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