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3-2熔化和凝固 教 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3-2熔化和凝固 教 案

四、熔化吸热 凝固放热
引入课题
展示课题
引导
纠正
提问
辅导
回答
讨论
举例
练习
猜想
实验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三、熔点和凝固点
有些固体在融化过程中尽管不断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例如海波,冰,各种金属,这类固体有确定的融化温度,叫做晶体{crystal};有些固体在融化过程中,只要不断的吸热,温度就不断地上升,没有固定的融化温度,例如蜡,松香,玻璃,沥青,着类固体叫做非晶体(noncrystal).晶体融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melting point).非晶体没有熔点。
2、黑龙江北部最低气温曾经到过-52。3摄氏度,这时还能使用水银温度计吗?应该使用什么样的液体温度计?
练习2:
讲解
引导
引导
纠正
思考
思考
查阅
思考
练习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小结
巩固练习
布置作业
四、熔化吸热 凝固放热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虽然温度不变,但是必须继续加热,熔化过程才能完成,这表明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吸热。反过来,液体在凝固成晶体的过程中要放热,但是温度不变。非晶体在熔化或凝固过程中也要吸热或放热,但是温度在变化。
晶体和非晶体融化时温度的变化曲线分别如图4.2-4甲和图4.2-4乙所示。
晶体凝固时也有确定的温度(.图4.2-5甲),这个温度叫做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他的熔点相同。非晶体没有确定的凝固点(图4.2-5乙)。
想想议议:
1、图4。2-5甲中,EF、FG、GH各段分别表示温度怎样变化?物质处于什么状态?
练习1: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提出问题:
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猜想和假设:
熔化过程中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可能是不断上升的。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研究海波和松香的熔化过程。
将温度计插入试管后,待温度升至40摄氏度左右时开始,每隔大约1min记录一次温度;在海波或蜡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




知识

技能
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过程与
方法
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讲授新课
冬天早晨会发现窗户上有一层水雾,这些水雾是从哪里来的呢?过一段时间水雾会消失,这又是为什么呢?操场上的水会结冰,随后又会化掉,最后又会消失,这又是为什么呢?
§4-2熔化和凝固
一、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例如:冰化成水,固态的铝、铜、铁变成液态。
二、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例如:水结冰。
§4-2熔化和凝固教案
课题名称
§4-2熔化和凝固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内容分析
本节主要讲述的是熔化、凝固的含义,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以及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的不利影响和利用。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物态变化较为陌生,但对于发生在身边的一些现象还是比较熟悉的,所以在教学时应让学生多讨论、多联系实际。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重点难点
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规律。
策略方法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的方法及透镜式教学方式
课前准备
课前预习
预习本课。
教学媒体
投影设备。
课后记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新课
北方的冬天,菜窖里放几桶水,可以利用水结冰时放的热使窖内的温度不会太低,菜不致冻坏。
练习三:
学生总结本节课在知识上的收获。
学生完成目标检测。
课后练习1、2、3
解释
理由
纠错
引导
布置作业
练习
总结




§4-2熔化和凝固
一、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二、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三、熔点和凝固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