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湿地及城市湿地公园分析———以厦门五缘湾湿地公园为例摘要:湿地作为人类共同的财富,在维持区域和全球生态平衡及提供野生动植物生境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而也自然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课题。
湿地为人类的生产、生活与休闲提供多种资源,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本之一,城市湿地公园是功能、艺术、和生态的统一体,作为湿地系统的一部分,在调节城市生态环境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城市湿地公园,同时是城市景观的组成部分,为市民游憩、休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生态环境。
关键词:湿地;湿地保护;城市湿地公园;五缘湾湿地公园前言:湿地是一个综合体,涉及了众多的生态问题,国内外对于湿地都给与了极高的关注,而人们居住的城市,生态问题是及其严重的,城市湿地公园是一种新的景观类型,表明了人们对城市中湿地问题的关注与实践,是对城市不平衡生态系统的一种挽救和恢复。
1 湿地的定义:湿地是一种自然景观,是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特殊自然综合体。
在世界自资源保护联盟(IU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自然基金会(料F)制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列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湿地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生态系统。
它处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
湿地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的过渡带。
湿地的水文条件是湿地属性的决定性因素,不同的湿地浸水深度和水存在的时间在不同的年份里变化很大,湿地既不像陆地系统那么干,也不像水生系统那么有永久性水层,而是经常处于土壤水分饱和或有浅水层覆盖的状况。
湿地学是一门自身科学体系尚待完善的年轻学科。
近一个世纪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先后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研究目的、不同的研究手段以及不同的国情,给湿地确定了不同的定义。
由于湿地环境的过渡性、生物群落的相兼性和所处自然条件的复杂性,湿地边界的划分有时非常困难,这使湿地这一科学尽管已有多年的研究历史,在人类社会和环境保护中得到广泛应用,但自身却还没有一个全面揭示湿地学固有内涵,为国际学术界和管理保护部门公认的定义。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湿地是陆地与水生系统之间的过渡地带,其地表为浅水所覆盖或者其水位在地表附近变化[1];从资源学的角度来看,凡是具有生态价值的水域(只要其上覆水体水深不超过6m)[1]都可视为湿地加以保护,不管它们是天然的或人工的、永久的或暂时的;而美国工程师协会(The US Corps of Engineers)则干脆把湿地定义为在一定的频率和延续时间内被地面水或地下水淹没或浸润的地区[1]。
从系统论观点来看,湿地是一个半开放半封闭的系统。
一方面,湿地是一个较独立的生态系统,它有其自身的形成发展和演化规律。
另一方面,湿地又不完全独立,它在许多方面依赖于相邻的地景系统,和它们发生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也影响邻近系统的活动[2]。
具体到其发育史上,湿地源于其它生态系统,又演变成它种生态系统[3]。
加拿大国家湿地工作组对湿地定义为:被水淹或地下水位接近地表、或浸润时间足以促进湿成或水成过程并以水成土壤、水生植被和适应潮湿环境的生物活动为标志的土地。
加拿大学者认为,湿地是一种土地类型,其主要标志是土壤过湿、地表积水但小于2m、土壤为泥炭土或潜育化沼泽土,并生长水生植物。
水深超过2m的,因无挺水植物生长,则算作为湖泊水体。
英国学者认为:湿地是受水浸润的地区,具有自由水面,常年积水或季节积水,自然湿地的主要控制因子是气候、地质、地貌条件,人工湿地还有其他控制因子。
日本学者认为:温地的主要特征首先是潮湿,其次是地面水位高,三是至少一年中的某段时间里土壤处于饱和状态。
土壤渍水导致特征植被发育。
目前一般采用《国际湿地公约》的定义,即:“不问其自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不超过6m 的水域。
”我国于1992年正式加入《湿地公约》,当前对湿地正处于研究和管理的起步阶段。
参照《湿地公约》及其他国家的湿地定义,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定义我国湿地:陆缘为含60%以上湿生的植物区、水缘为海平面以下6m的近海区域,包括内陆与外江河流域中自然的或人工的、咸水的或淡水的所有富水区域,不论区域内的水是流动的还是静止的还是永久的。
2 湿地的分类目前湿地分类与湿地的定义一样,没有统一的标准,分类方法多样,因地区、学科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异。
概括而言,有成因和特征分类两大类,前者如美国Cowardin在1979年提出的分类方法(Cowardin et al ,1979),后者比较有代表性的有Brinson的水文动力地貌学方法(Brinson,1993)[4]。
Cowardin的分类方法将湿地和深水系统首先分为生态特征类似的5个大系统,即海成、海湾成因、河成、湖泊成因和沼生湿地系统;其次,将每一系统下面再按照地貌部位的不同分成亚系统,对每一个亚系统按照基底物质组成的不同分成湿地类,湿地类又分成更细的亚类;对于情况较为特殊的、利用四级特征不能完全描述的湿地,还可用附加特征描述,以便更好地反映湿地水文、化学、土壤特性和人类影响。
Brinson的分类法则主要根据湿地的功能划分。
这种方法把地貌、水文和水动力特征看成是湿地的3个同等重要的基本属性,分析一个湿地的第1步就是将这3个特征归入相应的功能湿地类中。
按湿地的地貌位置可以把湿地分成4个大组:属河流地貌系统、属凹地貌系统、属海岸地貌系统和广泛分布的泥炭湿地。
水文特征的分类按湿地水源补给的方式不同分为:降水补给类、地表漫流补给类和地下水补给类。
水动力特征的大类根据湿地水流的强度和流向分成3大类:垂直起伏流、无定向的水平流和双向水平流。
在每一个大组下面可以再分类。
当湿地的具体特征用上述类别无法包含时,湿地可以用语言来描述其特殊的水文地貌特征。
例如对冻土带的酸沼,它是属凹地貌类,但是其主要靠冰雪消融水补给,在生长季节中常在其周围形成局部的小雪融水汇流流域。
水文地貌分类方法是一个层次化和模块化相结合的分类系统。
利用这种功能和特征分组的思想来搜集整理已知的湿地资料,从中抽象其共同点,不断对分类内容加以扩充,使之成为认识新湿地的重要工具。
特别是水文地貌学分类方法在湿地的功能评价中有重要应用价值,它构成了湿地评价的理论基础。
《湿地公约》一般将湿地分为三类:(1)海洋、海岸湿地,又分为12小类,主要有浅海水域、河口、盐湖、滩涂等;(2)内陆湿地,分为20小类,主要有河流、湖泊、沼泽、泥炭、冻土等(3)人工湿地,分为10小类,主要有水产养殖、灌溉地、盐地、污水处理池、水库等。
2000年国家林业局颁布的《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中,将湿地分为五种类型,即人工湿地、沼泽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浅海滩涂湿地,可以作为确定湿地资源法中湿地分类的基础[5]。
3 湿地的保护近几十年来,随着人们对生态与环境的不断重视,人们已经认识到人类的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与环境为代价,人应该是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环境的不断恶化给人带来了极大的危机感,而湿地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它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控制污染、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美化环境等方面有其它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6],不断受到全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
在世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自然基金会(料F)编制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对湿地的保护正是在人们保护生态与环境的热潮之中提出的。
凯文·林奇在《总体设计》一书中提出:“我们已经学会对湿地重新估价。
他们一度被认为是只适宜倾倒垃圾或者转化为有用的公司地皮,现在却被作为水循环系统的调节者和对人类至关重要的动物栖息地。
”[7]3.1 湿地恢复湿地恢复是使生态系统回到一个与受破坏前十分相似的状况,包括重构先前的物理环境,运用化学的方法去调节土壤和水;生物管理(包括引进已消失的动植物群)。
如佛罗里达州埃佛格雷生态系统,位于佛州南部的Eerglades生态系统拥有美国最大的淡水沼泽地,北起奇色米湖,南至佛罗里达海湾,西起墨西哥湾,东临大西洋,总面积达四万余平方千米。
此区域使佛罗里达州人口密集之地,农产品丰富,也是世界级的观光圣地。
多年来,由于人口增加导致社区大量开发,大量的沼泽地被排水填平做农业或注重用地,于1990年比较,原生态系统的范围减少了近一半。
另外,由于供水的需求,建造了一系列的渠道系统,把区内主要河流如奇色米河裁弯取直,以利于引水效率,而过度的农业以及社区开发,带来了大量的污染、栖息地的减少,也威胁到稀有动物的生存[8]。
为了恢复奇色米河的自然状态,从1990年开始进行了复建工作,内容包括将河道除直取弯,即将60km长的河道恢复成原有的弯弯曲曲的状况,并建造了1万多公顷的湿地。
整个过程大约用时15年完成,经费为三亿七千多万美元。
3.2 湿地创建湿地创建使在原来不是湿地的地方构造一块湿地,并与已存在的湿地没有直接的关系。
如美国波特兰2003年在一座废弃的网球场上新建了达文西水花园,它位于波特兰都市的水工厂河达文西艺术中学之间的一个合作社区。
水花园充满了教育和艺术气氛,把落在屋顶和停车场上的暴雨转到水花园上。
达文西水花园计划于2000年春天,使达文西都市水工厂于达文西艺术中学的合作项目,非营利的,旨在对学生和市民进行暴雨水流和水流质量家教育的同时,用艺术的观点来认识水的美学价值[9]。
3.3 湿地转换湿地转换意味着把一个已经存在的湿地的大部分和全部转换成一个不同类型的湿地。
如把一块稻田转换成一个池塘。
法国的柯比亚公园,由Pascale Hannetel,Annemarie Werckle&Arnaud事务所设计。
柯比亚公园建在塞纳河畔由河水侵蚀而形成的冲击滩上。
在离岸不远的地方曾有一个同名岛屿。
设计师的策略是把这个布满沼泽的湿地单独的通过一个倾斜的堤坝转换成两个台地区域。
上面的台地与通向相邻城市的主干道连接。
它由在堤岸上一排整齐橡树的林荫大道所构成。
所有的路径与一个现存的导水管连接,并把一个拱门作为通向公园的一个入口。
设计提供了一个眺望点,被作为引导低台的小台阶,从而把街道的网格结构延伸入了公园。
较低的平台可容纳塞纳河经常上涨的河水。
它已经被开发成一个浸水草地,在洪水暴发时可作为一个过滤器。
公园种植柳树、山茱萸,用来勾勒出空间的轮廓及覆盖以前岛屿的区域。
4 城市湿地公园的定义城市湿地公园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