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三)范纯仁,字尧夫,仲淹次子。
资警悟,八岁,能讲所授书。
皇祐元年进士,调知武进县,以远亲不赴,易长葛,又不往。
仲淹曰:“汝昔日以远为言,今近矣,复何辞?”纯仁曰:“岂可重于禄食,而轻去父母邪?虽近,亦不能遂养焉。
”父没始出仕,以著作佐郎知襄城县。
兄纯祐有心疾,奉之如父。
贾昌朝守北都,请参幕府,以兄辞。
宋庠荐试馆职,谢曰:“辇毂之下,非兄养疾地也。
”卒不就。
襄城民不蚕织,劝使植桑,有罪而情轻者,视所植多寡除其罚,民益赖慕,后呼为“著作林”。
兄死,葬洛阳。
韩琦、富弼贻书洛尹,使助其葬,既葬,尹讶不先闻。
纯仁曰:“私室力足办,岂宜慁①公为哉?”知襄邑县。
时旱久不雨,纯仁籍境内贾舟,谕之曰:“民将无食,尔所贩五谷,贮之佛寺,候食阙时吾为籴之。
”众贾从命,所蓄十数万斛。
至春,诸县皆饥,独境内民不知也。
纯仁性夷易宽简不以声色加人义之所在则挺然不少屈自为布衣至宰相廉俭如一所得奉赐皆以广义庄前后任子恩多先疏族。
尝曰:“吾平生所学,得之忠恕二字,一生用不尽。
以至立朝事君,接待僚友,亲睦宗族,未尝须臾离此也。
”每戒子弟曰:“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
苟能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至圣贤地位也。
”建中靖国②改元之旦,受家人贺。
明日,熟寐而卒。
年七十五。
诏赙白金三十两,敕许、洛官给其葬,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宣,御书碑额曰:“世济忠直之碑”。
(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三》) 【注】①慁(hùn):打扰,扰乱。
②建中靖国:是北宋徽宗赵佶的年号。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纯仁性夷易宽简/不以声色加人/义之所在则挺然/不少屈/自为布衣至宰相/廉俭如一/所得奉赐/皆以广义庄/前后任子恩/多先疏族B.纯仁性夷易宽简/不以声色加人/义之所在/则挺然不少屈/自为布衣至宰相/廉俭如一/所得奉赐/皆以广义庄/前后任子恩多/先疏族C.纯仁性夷易/宽简不以声色加人/义之所在/则挺然不少屈/自为布衣至宰相/廉俭如一/所得奉赐/皆以广义庄/前后任子恩/多先疏族D.纯仁性夷易宽简/不以声色加人/义之所在/则挺然不少屈/自为布衣至宰相/廉俭如一/所得奉赐/皆以广义庄/前后任子恩/多先疏族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辇毂,本指皇帝出行乘坐的车驾,文中代指京城,有时也代指皇帝。
B.斛,古代量器名,亦是容量单位,容量原为每斛十斗,后改为五斗。
C.改元,是指皇帝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每个年号开始的一年称为元年。
D.谥,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带有褒扬评价性质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纯仁天资聪颖,恪守孝悌之道。
在八岁时就能讲解他人传授给他的文字,父亲在世时不愿离家为官,细心照料患有心疾的哥哥范纯祐。
B.范纯仁克己奉公,拒绝官方帮助。
他哥哥去世时,洛阳府尹受当时政要韩琦、寓弼所托,希望能帮助范纯仁操办丧事,被范纯仁严词拒绝。
C.范纯仁清廉节俭,秉持忠恕之道。
认为“忠恕”二字是他平生所学的精华。
立朝事君,接待僚友,亲睦宗族,范纯仁都始终秉持忠恕之道。
D.范纯仁世济忠直,终受皇帝嘉奖。
他去世后受到朝廷优待,皇帝下令赠送治丧白金三十两,追赠开府仪同三司的官职,皇帝亲笔书写碑额。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劝使植桑,有罪而情轻者,视所植多寡除其罚。
(2)纯仁籍境内贾舟,谕之曰:“民将无食,尔所贩五谷,贮之佛寺,候食阙时吾为籴之。
参考答案1.D;2.D;3.B;4.(1)(范纯仁)鼓励百姓让他们种植桑树,有罪但情节轻微的人,就看(或依据)所种植的桑树的多少来减除对他们的处罚。
(2)范纯仁登记境内的商船,告诉商船老板说:“百姓将会没有吃的,你们所贩运的粮食,先储存在佛寺中,等到短缺的时候我就来收购粮食。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如本题中,“纯仁性夷易宽简,不以声色加人,义之所在,则挺然不少屈。
自为布衣至宰相,廉俭如一,所得奉赐,皆以广义庄;前后任子恩,多先疏族”,这段话是说“范纯仁性情平易宽容,不用严词厉色待人,道义所在,就挺身而出并不畏缩。
从平民到宰相,始终清廉节俭如一,所得俸禄赏赐,都用它来扩大义庄,先后因功绩得以恩荫子弟,大多先照顾远亲”,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纯仁”“性”“声色”“人”“义”“布衣”“宰相”“义庄”等,然后根据意思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A 项,“挺然”修饰“不少屈”,不应断开。
B项,“多”为“先疏族”的限定语,不应断开。
C 项,“夷易宽简”具体解说范纯仁的品性,不应断开。
排除这三项,故选D项。
2.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本题中,D项,“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带有褒扬评价性质的称号”错误,谥号并非都是带有褒扬性质的,有美谥、平谥、恶谥之分。
故选D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本题中,B项,“希望能帮助范纯仁操办丧事,被范纯仁严词拒绝”错误。
原文表述为“兄死,葬洛阳。
韩琦、富弼贻书洛尹,使助其葬,既葬,尹讶不先闻。
纯仁曰:‘私室力足办,岂宜慁公为哉?’”洛阳尹是在范纯仁安葬兄长之后才惊讶事先没有听说,可见,洛阳尹事先没有提出要提供帮助,也就不存在“被范纯仁严词拒绝”一说了。
故选B项。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本题中,第一句中,句首补出主语“范纯仁”;“劝”,劝勉,鼓励;“所植”,所字结构,所种植的桑树,“植”,动词,种植;“除”,减除;“其”,代词,代“有罪而情轻者”。
第二句中,“籍”,名词作动词,登记;“谕”,告诉;“贮之佛寺”,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应为“贮之(于)佛寺”;“阙”,通“缺”,短缺、缺乏,出处:诸葛亮《出师表》“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籴”,收购粮食。
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
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
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名词断句法。
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
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
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
(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
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虚词断句法。
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
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
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对话标志断句法。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
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
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
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
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范纯仁,字尧夫,是范仲淹的次子。
范纯仁天资颖悟机敏,八岁时就能讲解他人传授给他的文字。
皇祐元年中进士,被调任武进县知县,以远离父母为由不去赴任;换为长葛县知县,他又不去任职。
范仲淹说:“你过去拿路远作为藉口,现在近了,又有什么托辞?” 范纯仁说:“怎么可以看重俸禄,而轻易离开父母呢?即使路近,也不能就此奉养啊!”父亲去世才出来做官,以著作佐郎身份担任襄城知县。
哥哥范纯祐有心疾,范纯仁侍奉他像对待父亲一样。
贾昌朝镇守北都,邀请范纯仁加入幕府,范纯仁以哥哥有疾推辞。
宋庠推荐他尝试担任馆职,他辞谢说:“皇帝车驾之下的京师,不是我兄长养病的地方。
”他最终没有去任职。
襄城百姓不养蚕织布,范纯仁鼓励百姓让他们种植桑树,有罪但情节轻微的人,就看(或依据)所种植的桑树的多少来减除对他们的处罚,百姓更加信任爱戴他,后来把所种桑树林称作“著作林”。
兄长去世,葬在洛阳。
韩琦、富弼写信给洛阳府尹,让他帮助范纯仁操办丧事,安葬后,府尹奇怪事先没有听说。
范纯仁说:“私家力量能够办到的,怎可以打扰您呢?”担任襄邑县知县,当时天旱很久没有下雨,范纯仁登记境内的商船,告诉商船老板说:“百姓将会没有吃的,你们所贩运的粮食,先储存在佛寺中,等到短缺的时候我就来收购粮食。
”众商人听从命令,积蓄的粮食有十几万斛。
到了春天,各县都闹饥荒,唯独襄邑境内的百姓不知道。
范纯仁性情平易宽容,不用严词厉色待人,道义所在,就挺身而出并不畏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