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鼠饲养

小鼠饲养

一、饲养环境小鼠对环境的适应性的自体调节能力和疾病抗御能力较其他实验动物差,而小鼠的品种和品系繁多,各个品种和品系都有自己的特殊要求,因此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一个清洁舒适的生活环境。

不同等级的小鼠应生活在相应的设施中。

小鼠临界温度为低温10℃,高温37℃,温度中性范围30~33℃。

饲养环境控制应达到如下要求:温度18~29℃;相对湿度40~70%;最好控制在18~22℃,湿度50~60%。

一般小鼠饲养盒内温度比环境高1~2℃,湿度高5~10%。

要保持温度、湿度相对稳定,日温差不超过3℃,否则会直接影响小鼠的生长发育、生产繁殖、甚至导致小鼠发生疾病,从而影响实验结果。

温湿度的相对稳定对于建筑条件较差的地方可用空气调节器、加湿器、在北方用暖气进行调节。

为了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氨浓度不超过20ppm,换气次数应达到10~20次/小时。

现在我国普遍采用无毒塑料鼠盒,不锈钢丝笼盖,金属笼架。

笼架一般可移动,并可经受多种方法消毒灭菌。

用清洁层流架小环境控制饲养二、三级小鼠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

笼盒既要保证小鼠有活动的空间,又要阻止其啃咬磨牙咬破鼠盒逃逸,便于清洗消毒。

带滤帽的笼具可减少微生物污染,但笼内氨气和其它有害气体浓度较高有时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饮水器可使用玻璃瓶、塑料瓶,瓶塞上装有金属或玻璃饮水管,容量一般为250ml或500ml。

垫料是小鼠生活环境中直接接触的铺垫物,起吸湿(尿)、保暖、做窝的作用。

因此垫料应有强吸湿性、无毒、无刺激气味、无粉尘、不可食,并使动物感到舒适。

垫料必需经消毒灭菌处理,除去潜在的病原体和有害物质。

一般垫料以阔叶林木的刨花或锯末为宜,也可用玉米芯加工粉碎除尘后使用。

在实验中切忌用针叶木(松、桧、杉)刨花做垫料,这类刨花发出具有芳香味的挥发性物质,可对肝细胞产生损害,使药理和毒理方面的实验受到极大干扰。

国外有专门的垫料生产企业,进行垫料的生产,而我国的垫料产业尚需开发。

目前我国实验动物部门大部分采用木材加工副产品如锯末、刨花等,其来源、树木种类很难控制,给实验动物质量控制带来很多不利影响。

二、饲料和饮水1.饲料(feed)小鼠应饲喂全价营养颗粒饲料,饲料中应含一定比例的粗纤维,使成型饲料具一定的硬度,以便小鼠磨牙。

同时应维持营养成分相对稳定,任何饲料配方或剂型的改变都要作为重大问题记入档案。

不同种类的小鼠有不同的营养标准,如纯系小鼠和种鼠的饲料所含蛋白质成分高于一般小鼠,DBA小鼠需要高蛋白质低脂肪的饲料。

2.饮水(drinking water)小鼠的水代谢相当快,应保证足够的饮水。

一级动物饮水标准应不低于城市生活饮水的卫生标准。

二级动物的饮水须经灭菌处理。

也可用盐酸将水酸化(PH2.5~3.0),使小鼠饮用酸化水,酸化水在一定程度上可抑制细菌的生长并杀死它们,其灭菌效果可达到要求。

三、四级动物饮水用高压高温方法灭菌。

三、一般饲养管理小鼠的饲养管理非常繁琐,要求饲养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心,随时检查小鼠状况,出现问题立即加以纠正。

为了使饲养工作有条不紊,必须将各项操作统筹安排,建立固定的操作程序,使饲养人员不会遗漏某项操作,同时也便于管理人员随时检查。

1.饲喂小鼠胃容量小,随时采食,是多餐习性的动物。

成年鼠采食量一般为3~7克/天,幼鼠一般为1~3克/天。

应每周添料3~4次,在鼠笼的料斗内应经常有足够量的新鲜干燥饲料,在小鼠大群饲养中,每周应固定两天添加饲料,其它时间可根据情况随时注意添加。

根据小鼠不同阶段的生长发育特点,应有不同的给饲标准。

由于种鼠群和生产鼠群交配繁殖频繁,尤其生产种母鼠的负担重,能量消耗大,因此除供给足够的块料外,还要定时饲喂少量葵花籽、麦芽和拌有鸡蛋的软料。

葵花籽供应量为0.5~1克/天/只成年鼠。

而麦牙和软料由于微生物条件较难控制,目前趋于淘汰不用,而致力于颗粒料的全价营养,即用维生素合剂代替。

2.给水用饮水瓶给水,每周换水2~3次,成年鼠饮水量一般为4~7ml/天,要保证饮水的连续不断,应常检查瓶塞,防止瓶塞漏水造成动物溺死或饮水管堵塞使小鼠脱水死亡。

小鼠在吸水过程中,口内食物颗粒和唾液可倒流入水瓶。

为避免微生物污染水瓶,换水时应清洗水瓶和吸水管。

严禁未经消毒的水瓶继续使用。

3.清洁卫生和消毒每周应至少更换两次垫料。

换垫料时将饲养盒一起移去,在专门的房间倒垫料,可以防止室内的灰尘和污染。

一级以上动物的垫料在使用前应经高压消毒灭菌。

要保持饲养室内外整洁,门窗、墙壁、地面等无尘土。

坚持每月小消毒和每季度大消毒一次的制度。

即每月用0.1%新洁尔灭喷雾空气消毒一次,室外用3%来苏尔消毒,每季度用过氧乙酸(0.2%)喷雾消毒鼠舍一次。

笼具、食具至少每月彻底消毒一次,鼠舍内其它用具也应随用随消毒。

可高压消毒或用0.2%过氧乙酸浸泡。

应有周转用房,在饲养室使用一年时,将小鼠全部移入,原饲养室彻底整修消毒。

4.动物健康的外观检查这是检查动物健康状况的一项常规工作。

外观判断小鼠健康的标准是:①食欲旺盛;②眼睛有神,反应敏捷;③体毛光滑,肌肉丰满,活动有力;④身无伤痕,尾不弯曲,天然孔腔无分泌物,无畸形;⑤粪便黑色呈麦粒状。

5.性别鉴别成年鼠性别很易区分,雄鼠的阴囊明显;雌鼠可见阴道开口和五对乳头。

幼鼠或仔鼠则主要从外生殖器与肛门的距离判定,近者为雌,远者为雄。

另外,雌鼠肛门和生殖器之间有一无毛小沟,而雄鼠则在肛门和生殖器之间长毛。

再者,雌鼠有比雄鼠明显很多的乳头。

6.疾病预防作为实验动物,实验前应健康无病,所以应积极进行疾病预防工作,而一旦发病则失去了作为实验动物的意义。

饲养繁殖过程中应注意下几点:(1)有疑似传染病的小鼠应将整盒全部淘汰,然后检测是否确有疾病,再采取相应措施。

(2)为了保持动物的健康,必须建立封闭防疫制度以减少鼠群被感染的机会。

即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新引进的动物必须在隔离室进行检疫,观察无病时才能与原鼠群一起饲养。

②饲养人员出入饲养区必须遵守饲养管理守则,按不同的饲养区要求进行淋浴、更衣、洗手以及必要的局部消毒。

③严禁非饲养人员进入饲养区。

④严防野生动物(野鼠、蟑螂)进入饲养区。

四.鼠的繁殖生产不同品系、不同种群有不同的繁殖方法,适宜的繁殖方法是保证小鼠质量的前提。

(1)种鼠种鼠可由外单位引入,也可由本单位自己保种。

引种小鼠必须遗传背景明确,来源清楚,有完整的资料,包括种群名称、来源、遗传基因特点及主要生物学特性等。

进入生产的种鼠要经过挑选,即选种。

选种在小鼠离乳时进行初选,种鼠应符合该品系的遗传学特征,无变异。

双亲体质健康无疾病,活力强。

初选时按健康标准一般选留2~5胎的仔鼠,适当延长哺乳期到23天,然后雌雄分开。

同时做好记录。

在育成期中出现异常者应立即淘汰,同时应适当控制营养,以防种鼠过度肥胖,影响配种。

配种前按健康标准和生殖器情况进行定选。

小鼠初配的适龄期为60~90天。

应选择体质强壮、活泼、被毛紧披而有光泽、尾肥嫩粉红血管明显、眼鼻无异物、无外伤肿胀溃烂、外生殖器发育良好、生长发育正常的小鼠作为种鼠。

(2).繁殖方法将种鼠按事先定的配种方案置于繁殖盒中,建立繁殖卡。

配种方案因小鼠的种类品系不同而不同。

xx的繁殖如大群生产,有两种方法:1.长期同居法:又称频密繁殖法,此法在管理上较简单,可减少疾病传染机会。

采用将1只雄鼠与1只雌鼠同居。

在雌鼠分娩后几小时内可再行交配受孕。

一般情况下每只雌鼠每月可产1胎。

这样可充分利用小鼠的繁殖能力(特别是利用雌鼠产后发情)。

由于雌鼠边怀孕边哺乳负担过重,应注意加强营养。

2.定期同居法:又称非频密繁殖法。

将1只雄鼠与6只雌鼠编为一繁殖单元。

每周向雄鼠笼放入1只雌鼠,即依周次使雄鼠与1只雌鼠同居,同时将受孕雌鼠提出,置单笼分娩、哺乳、离乳,以此类推。

每只雌鼠生产周期为42天,比长期同居法要长。

但便于有计划供应和生产,而哺乳仔鼠又得到充分的营养,仔鼠发育好,离乳时平均体重较前法重1~2g。

这时,要经常检查种鼠的生殖能力,及时淘汰受孕能力低的种鼠并增补新种。

五.不同类型鼠群的繁殖1.近交系的维持和生产繁殖用原种小鼠必须遗传背景明确,来源清楚、有完整的谱系资料,包括品系名称、近交代数、遗传基因特点及主要生物学特征等。

引种小鼠应来自近交系的基础群,以2~5对同窝个体为宜。

小鼠近交系一旦育成,应按保种的有关规定,维持其特定的生物学特征的稳定,保持其基因性同一和基因纯合性。

近交系小鼠的维持和生产包括4个群。

生产过程一般是从基础群移出种子,经扩大群扩增后,建立生产群,由生产群繁殖仔鼠进入供应群(见图1)。

(1)基础群:严格采用全同胞兄妹交配,用基础平行线系统保持品系的种源,为扩大群提供种鼠。

在繁殖过程中一般保持2~4个平行谱系分支,在4~7代时进行一次修饰。

每个谱系分支上,保留7~12个繁殖对,留种的同胞兄妹保持相应的数量及与原品系相同的特性。

应保证小鼠不超过5~7代能追溯到一对共同祖先。

(2)血缘扩大群:种鼠来源于基础群,采用全同胞兄妹交配繁殖。

用来扩大群体个体数量,为生产群提供种鼠。

血缘扩大群应设个体繁殖记录卡,本群小鼠不应超过5~7代而能追溯到其在基础群的一对共同祖先。

(3)生产群:随机交配,用于生产供实验用的小鼠,经4个世代繁殖后即可淘汰。

生产群种小鼠来自基础群或血缘扩大群。

为了便于控制随机交配不超过4个世代,可采用挂指示牌的方法:从扩大群来的种鼠F0代挂白牌,F1代挂蓝牌,F2代挂黄牌,F3代挂红牌。

红牌表示已繁殖到第三世代,需更换种鼠,从扩大群取来种鼠,继续生产。

(4)供应群:来源于上述生产群中每个世代繁殖的仔鼠,育成后供实验用。

为保证上述4个种群连续性,应做好配种计划。

注意在生产中从基础群到生产群必须控制在15代以内,即生产群的小鼠上溯15代可在基础群找到共同祖先。

各群之间不能有小鼠逆向流动。

当小鼠出现断代时,可从血缘扩大群中选谱系记录清楚的小鼠重新建立基础群。

同时应注意某一品系小鼠混入其它小鼠时应立即淘汰,逃出鼠盒的小鼠应立即淘汰。

经过某些技术处理如人工代乳、卵巢移植等的小鼠可能形成亚系或亚群,而应与原种群混杂。

2.封闭群小鼠的维持和生产(1)维持根据封闭群遗传学要求,封闭群中不应产生小群体,也不应改变封闭群特有的杂合性,应保持其遗传基因的稳定及其异质性和多态性,小鼠保种时应尽可能多的保留繁殖个体。

因此其维持和生产可采用以下几种避免近交的交配制度进行,以使近交系数的上升率不超过1%。

①随机配对交配:配种前将雌雄个体或组分别编号,同一父母的留种鼠或同一生产单元的留种鼠编为同一号,随机与不同号的留种鼠配对。

此法适用于中等或大群体维持生产。

②分组交叉交配:将同一批种鼠,雌雄分别分组编号,配种时按组别交叉配种,可避免同窝雌雄近亲交配。

如按饲养室或笼架,可将生产群分为1到n的n个组,每组留种鼠按组别编为相应的号,配种时用1号雄鼠配2号雌鼠,2号雄鼠配1号雌鼠,依此类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