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钢筋施工技术交底记录

钢筋施工技术交底记录

施工技术交底记录施工单位:重庆市凤山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工程名称:汇东·汇景雅居工程施工班组:钢筋工、焊工班组交底时间:2009年9 月27 日交底内容及部位:本工程中所有构件的钢筋配料,钢筋加制作,成型,钢筋的绑扎与安装,等全部内容。

一、执行规范及规程:1、砼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2、高程建筑砼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

3、钢筋砼构造柱多层砖房抗震技术规范JGJ/JB—2002。

4、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03。

5、在施工过程中框架,剪力墙、框支剪力墙结构节点应参照03G101。

二、质量标准:1、一般规定:①钢筋的级别和质量,焊条、焊剂的牌号,性能以及接头中使用的钢板和型钢,均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有关标准的规定。

②钢筋冷拉,冷拔的机械性能,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及验收规范的规定。

③钢筋的表面应保持清洁,带有颗粒状或片状老锈。

经除锈后仍留有麻点的钢筋,不得按原规格使用。

④钢筋的规格,形状、尺寸、数量、锚固长度接头位置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及验收规范的规定。

⑤钢筋焊接接头,焊接制品的机械性能应经试验,其结果必须合符钢筋焊接及验收的专门规定。

2、检查项目①钢筋网、骨架的绑扎和焊接质量A、绑扎:缺扣,松扣的数量不得超过绑扎扣数的10%,且不能集中。

B、焊接:无漏焊,开焊,钢筋网片漏焊,开焊不超过焊点的2%,且不能集中。

②绑扎接头中弯钩的长度及弯钩的朝向应正确,绑扎接头应符合施工及验收规定。

③对箍筋的规定;用Ⅰ级钢筋制作箍筋时,除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外,其弯钩角度和平直长度应符合施工及验收规范规定。

④钢筋的焊点和接头的外观质量。

A、点焊接头,焊点处溶化金属均匀,无裂纹,多孔性缺陷及烧伤。

焊点下加深度应符合钢筋焊接及验收的有关规定。

B、对焊接头:无横向裂纹和烧伤,焊包均匀。

C、电弧焊接头:焊缝平面平整,无凹陷,焊瘤。

接头处无裂纹,气孔,夹渣及咬边。

D、电渣压力焊接头,焊包均匀,无裂纹及烧伤。

3、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①钢筋加工:A、钢筋的调直,用2米靠尺和尺量检查为3mm;钢筋的表面不应有划伤和锤痕。

B、钢筋的切断:切断长度应控制在+3~7mm以内,而对焊钢筋切断口不得有马蹄形。

C、箍筋的外径尺寸不应超过±5mm。

②钢筋焊接接头A、对焊接头处弯拆不大于4°,钢筋轴位移不大于0.1d,且不大于2mm。

B、电弧焊接头绑条沿接头中心线的纵向位移不大于5d,接头处弯折不大于4°,钢筋轴线位移不大于0.1d,且不大于3mm,焊缝厚度不小于0.05d,宽度不小于0.1d,长度不小于0.5d。

C、电渣压力焊接头处弯折不大于4°,钢筋轴线位移不大于0.1d,且不大于2mm。

③钢筋安装及预埋件位置的允许偏差。

a、网的长度和宽度为±10mm,网眼尺寸不超过±20mm。

b、骨架的宽度和高度为±5mm,长度为±10mm。

c、受力钢筋间距为±10mm,排距±5MM。

d、箍筋,构造钢筋间距,焊接为±10mm,绑扎为±20mm。

e、钢筋弯起点位移,不超过20mm。

f、焊接预埋件中心线位移不大于5mm,水平高差3mm。

g、受力钢筋保护厚度为±10mm,梁柱为±5mm,墙、板为±3mm。

④人工挖孔灌注桩钢筋笼的允许偏差。

a、主筋间距为±10mm。

b、箍筋间距为±20mm。

c、钢筋笼直径为±10mm。

d、长度为±100mm。

三、安全操作事项:1、一般规定:①钢筋加工房必须合理布置,各工序的操作范围互不干扰。

运输道路应畅通,严禁闲人来往。

开工前应检查机械设备,电器安装和工具等有无毛病。

②机械应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检查和安装,机座必须稳固,转动的危险部位应安设防护装置。

③机械设备必须有专人负责,并按现行的有关钢筋机械安全操作规程执行。

非操作人员不得动用。

电闸,开关等应装在专门的箱内,用后锁好。

施工机械和电器设备不得带病运转和超负荷作业,发现不正常情况应停机检查,不得在运转中修理。

各种机械设备必须装漏电保护装置。

④夜间施工时工作现场有足够的照明设备,灯的位置布置得当,并加防护罩预防钢筋与电灯相碰而触电。

⑤构件的钢筋绑扎,不宜在雨天进行,高空操作时,应远离电线及高压线,防止触电。

在施工过程中,工程与侧向高压输电线路的安全距离为1KV以下不小于4M;10KV以内不小于6M;35~110KV不小于8M;220KV不小于10M。

如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采用可靠的防护措施来确保安全。

⑥张拉钢筋时,危险区域就设置警告标志,严禁非工作人员入内。

操作人员应分工明确、细心、操作应认真建立和执行安全制度。

⑦对焊机的闪光区域内,严禁其它人员停留,预防火花烧伤,操作人员应设防护罩。

⑧施工现场所有机具必须设置漏电保护器装置,否则不得使用。

⑨焊工必须经过培训,考试合格发给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方能独立操作,并持证上岗。

⑩钢筋工及焊工,等所有人员,应熟悉本工程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在操作中,应坚守工作岗位,严禁酒后操作。

四、操作要点及技术措施:(一)钢筋的加工:1、钢筋的加工程序:①盘园钢筋:盘钢筋就位→开盘→调直(除锈)→切断→成型→堆放。

②直条钢筋:直筋就位→(除锈、调直)或除锈、平直→切断→成型→堆放。

2、钢筋除锈,调直①除锈的方法与要求钢筋表面应洁净,油渍、漆污和铁锈等应使在用前清除干净;带有颗粒状或片状老锈的钢筋不得使用。

盘圆钢筋和钢丝宜在冷拉和调直过程中除锈,直条钢筋除锈厂采用除锈机,钢丝刷,酸洗或喷砂等方法。

②调直方法a、直条和盘圆钢筋,冷拔低碳钢丝和高强钢丝宜用调直机进行调直。

b、粗钢筋:直条粗筋可用冷拉或人工平直。

c、直条和盘圆钢筋,当采用冷拉HPB235级钢筋的冷拉率不宜大于4%,HRB335、HRB400和RRB400级钢筋的冷拉率不宜大于1%。

3、钢筋切断、成型。

①断料准备:a、根据配料单复核料牌所写钢筋级别、规格、尺寸、数量是否正确。

b、对同规格钢筋应分别进行长短搭配、统筹排料。

c、在工作台上标出尺寸刻度线,并应设置控制断料尺寸用的挡板。

d、检查切断机刀口安装是否正确、牢固,润滑油是否充足,并应经空车试运转正常后,方可进行操作。

②断料注意事项:a、计算下料长度时,应扣除钢筋弯曲时的延伸率值。

b、一次断料钢筋根数严禁超过机械性能规定范围。

c、手持钢筋处应距刀口150mm以外,待动活刀片后退时,再将钢筋握紧送握入刀口。

4、断筋堆放。

钢筋断切后应按级别、规格、类型分别堆放并挂牌,同一型号构件的钢筋宜堆放在一起,所余短料亦应分别堆放,以免混淆。

5、钢筋成型:优先采用机械成型,也可采用手工弯曲成型。

钢筋成型时应根据料牌所注形式,尺寸进行加工,对型式复杂的应先放样、试弯,经检查合格后再成批加工。

6、弯钩与弯折规定。

a、Ⅰ级钢筋末端应作180°弯钩,其圆弧弯曲直径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2.5倍,平直部份长度不宜小于钢筋直径的3倍。

b、Ⅱ、Ⅲ级钢筋末端需作90°或135°弯折时,Ⅱ级钢筋的弯曲直径不宜小于钢筋直径的4倍。

Ⅲ级钢筋不宜小于钢筋直径的5倍,平直部份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确定。

7、箍筋的弯钩。

用Ⅰ级钢筋或冷拨低碳钢丝制作的箍筋,其末端应做弯钩,弯钩的弯曲直径应大于受力主筋直径,且不得小于箍筋直径的2.5倍,弯钩的平直部份,抗震要求的结构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10倍。

8、成型钢筋的堆放。

弯曲成型的钢筋应按不同规格及形状分类堆放和分捆堆放,并尽量减少钢筋在翻染时翘油变形。

(二)钢筋的焊接。

1、焊接的一般规定:a、钢筋的焊接包括电阻点焊,闪光对焊、电弧焊、电渣压力焊、气压焊和预埋件埋弧压力焊等六种焊接方法。

本工程宜采用闪光对焊、电弧焊、电渣压力焊为主。

b、各种焊接方法适用的范围:闪光对焊适用于热轧1-3级Ø10~Ф40钢筋。

电渣压力焊适用于直径为热轧1-2级14mm 至直径40mm的钢筋。

电弧焊可适用于热轧1-3级直径为10mm的至直径为40mm的钢筋帮条焊、搭接焊、熔槽帮条焊等。

在施工过程中若设计要求机械连接的部位,必须采用机械连接。

c、在每批钢筋正式焊接前,必须按《钢筋焊接接头试验方法》(JGJ27-2001)的规定,进行现场条件下钢筋焊接性能试验,合格后方可正式施焊。

2、闪光对焊。

闪光对焊分连续闪光焊、预热闪光焊和闪光-预热-闪光焊。

a、工艺流程。

①连续闪光焊。

准备工作(钢筋端部除锈、矫直、选择参数,调整两钳口间距,断路限位开关和变压器级数、开冷却水阀,夹紧钢筋),接通电源→两钢筋局部接触并除移动钢筋,形成连续闪光→顶锻(有电顶锻、无电顶锻)→松夹具、取出钢筋→对焊钢筋堆放。

②预热闪光焊。

准备工作(同上)→两钢筋端面交替接触和分开→顶锻→松夹具、取钢筋→堆放。

③闪光→预热→闪光焊。

准备工作(同上)→两钢筋端头局部接触形式一次闪光→两钢筋端面交替接触和分开→两钢筋端面接触形成二次闪光→顶锻→松夹具、取钢筋→堆放。

b、不同直径钢筋对焊。

应按大直径钢筋选择对焊参数,并适当减小大直径钢筋的调伸长度,不同直径钢筋的截面积比,不宜大于1.5倍。

c、闪光对焊操作要领。

①连续闪光焊操作要领:在接通焊接电源的情况下,借助操作杆使钢筋逐渐移近,让两钢筋端面轻微接触而形成闪光,为使闪光过程连续稳定,钢筋应均匀的速度移动,待预定的闪光留量消失,迅速进行顶锻,整个焊接过程结束。

②预热闪沟焊操作要领。

在接通焊接电源并施加一定压力的情况下,使两钢筋端面交替地接触和分开,或者引起断续闪光(指闪光预热法)或者发生电源脉冲(指电阻预热法)而实现预热。

待达到预热程度时,随即转入闪光和顶锻过程。

③闪光-预热-闪光焊操作要领。

一次闪光过程,应尽量保持闪光的连续性,避免多次接触而导至加热不匀。

一次闪光留量的选择,应足以将钢筋在断料的刀口严重压伤部份烧掉为下一步的均匀加热创造条件,预热应优先采取频率较低的电阻预热法,并根据钢筋级别和直径,灵活掌握其预热程度,以获得良好的预热效果。

二次闪光过程,应先慢后快,监近顶锻时应保持足够的强烈程度和稳定性,以防止焊口金属遭受氧化。

待二次闪光留量消失,随即进行顶锻过程,焊接全过程完毕。

3、电弧焊。

a、工艺规定要求。

①帮条焊工艺要求。

两主筋间应留2-5mm的间隙;帮条与主筋之间用四点定位焊固定,定位焊缝应离帮条端部20mm以下。

引弧时应在帮条的一端开始,收弧应在帮条钢筋端头上,弧坑应填满。

第一层焊缝应有足够的熔深,主焊缝与定位焊缝的始端与终端应熔合良好。

帮条焊接头的焊缝厚度不应小于主筋直径的0.3倍,焊缝宽度不应小于主筋直径的0.7倍。

帮条焊的节帮条长度为单层焊为10倍钢筋直径,双面焊为5倍钢筋直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