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释式自体输血管理规程
一、目的
为节约血液资源,减少手术中异体输血,规范稀释式自体输血的操作,依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附件二“自体输血指南”制定本规程。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麻醉医师施行自体输血。
三、职责
经过培训的麻醉医师,负责实施稀释式自体输血,并履行告知义务。
四、管理要求
1、严格掌握适应证、禁忌证及病例选择标准。
1)适应证
a患者身体一般情况好,无明显肝功能障碍及心肺疾患,Hb >110g/L(Hct>0.33),估计手术中有大量失血,可以考虑进行稀释式自体输血。
b手术需要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灌注时,也可以采用。
2)禁忌证:Hb<100g/L,低蛋白血症,凝血功能障碍,静脉输液通路不畅及不具备监护条件均不宜进行血液稀释。
3)病例选择标准
a Hb>110g/L,Hct>0.33;
b 血小板数>100×109/L;
c PT正常。
d无心肺及肝肾疾病。
2.操作步骤
1)放血:在麻醉后,待患者病情稳定,手术尚未开始时放血。
按采供血机构采血方法进行无菌操作,选择两条较粗的静脉,用16G穿刺针穿刺。
采血速度以动脉血压、心电图监护维持正常为条件。
成人按20-40ml/min的速度抽取血液。
血液收集于枸盐酸钠葡萄糖(ACD)保存液的血袋中,室温下保存备用。
若手术时间较长也可置4℃冰箱保存。
采血量依据患者的体重、Hct及预期的失血量确定。
身体状况较好的患者可采血达全身总血量的20%-30%.
2)血液稀释:人工放血时要输入等量的胶体和晶体液,以使血容量维持正常。
稀释剂常用佳乐施、万汶、50%白蛋白、平衡盐液、搏脉力A等,依据不同病情选用。
血液稀释度以Hct 为观察指标,一般以Hct不低于0.25为适度。
3)回输:手术后期,患者出血量超过600ML时,以相反顺序回输自体血液,即先输最后放出的稀释血,最先放出的血富含红细胞、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所以应留置在手术将结束时回输,以增加红细胞量,减少手术后出血。
4)监测:术中必须密切监测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Hct 和尿量的变化,必要时应监测中心静脉压。
3.不良反应
1)放血速度过快可引起血压下降,甚至低血容量性休克;放血与输注不同步可引起心肌缺血导致心律失常;输注量过多可因心脏负荷过重发生急性肺水肿。
2)预防
a 控制稀释度,Hct不低于0.25;
b 晶体液和胶体液的用量适当超过放血量;
c保持供氧,维持良好的通气;
d加强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