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下水类型及特征(5)

地下水类型及特征(5)

8
3.3 潜水与潜水含水层
二、基本要素(专业术语) 1、潜水面:潜水有一个自由水面,称为潜水面。 2、潜水位:潜水面上任一点的高程称为该点
的潜水位。 3、潜水含水层-赋存潜水的岩层 4、含水层厚度-从潜水面到隔水底板的距离。 5、潜水埋深-潜水面到地面的距离。 ❖潜水含水层厚度与潜水面潜藏深度随潜水面
的升降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9
潜水与潜水含水层图
3—高 水位期 潜水面Βιβλιοθήκη 4—低 水位期 潜水面10
三、主要特征
1、补给(来源):降水入渗,河湖入渗 2、排泄(汇):泉,(河)泄流,蒸发 补给或排泄通
过含水层厚度变化而储水与释水!
3、动态:受气象,水文因素影响明显,变化快 (水量、水位季节性变化) 受人为因素影响也显 著,易污染。
道;“重力水”通过包气带获得降水、地表水的入渗 补给(补充),部分水又通过包气带将水分传输,蒸 发,消耗出去。
4
三、饱水带
1、特点:岩石空隙被水完全充满 →是二相 介质(固相+液相水)。
2、空隙中水的存在形式: ①重力水 ② 结合水
3、重力水:连续分布(孔隙是连通)→传递 压力→在水头差作用下,地下水(空隙中 的水)可以连续运动。
储存于疏松岩层孔隙中的水称为孔隙水;广泛分布在第四纪 和第三纪未胶结的沉积物中。 2、特点: ✓ 岩石颗粒大而均匀,则孔隙大、透水性好、 水量大; ✓ 岩石颗粒细小而不均匀,则孔隙小,透性性 差,水量小。 3、埋藏条件:可形成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在较多的情 况下以潜水出现。 4、用途:重要的供水水源;对采矿有一定的影响,尤其在第 四系覆盖较厚的地区建井及露天采矿时,孔隙水对其影响较 大。
16
2、自流斜地:赋存承压水的单斜构造。 ➢ 由断层形成的自流斜地: ⅰ断层不导水:承压水无独立的排泄通道,当补给水量大于含水层
所能容纳的水量时,含水层的水就通过补给区低洼区排泄,此时 补给排泄区一致。 ⅱ断层导水:含水层通过断层排泄,断层与地表相交并形成泉。
17
3.5 不同含水介质的地下水
一、孔隙水: 1、定义:
平均滞留时间长(年龄老或长)——恢复性差 。 2、水化学 ❖ 变化较大,矿化度一般要高点,可以保留“古老”
的水 。 3、动态:季节变化不明显。 ❖ 要稳定些,如果分布面积大,厚度稳定—则调节
能力很强 。 4、承受静水压力。 ➢ 承压水是矿井充水重要来源之一,需高度重视。
15
四、自流盆地与斜地
1、自流盆地(承压水盆地):储存承压水的向斜 构造。
➢ 地下开挖,坑道,巷道,基坑,打井在此 带均有重力水涌出来!
5
3.2 地下水分类
1、广义地下水:地表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包气带、饱 水带中的水)。
2、狭义地下水:地表以下饱水带岩层空隙中的水—重力 水。
3、 地下水分类: (1) 主要依据——含水介质的类型(赋存空间) 埋藏条件(赋存部位)。 (2)分类:含水介质三类,埋藏三分,组合共分为9类
18
二、裂隙水
1、定义:埋藏于基岩裂隙中的地下水。 2、分类:按裂隙成因分三类 。 1)风化裂隙水:多分布于基岩表面,大部分为潜
水,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可作为饮用水。 2)成岩裂隙水:多存在于火成岩中,喷出岩出露 地表接受降水补给后可形成层状潜水;侵入岩与 围岩接触部分裂隙发育,形 成富水带。
19
第三章 地下水类型及特征
本章内容
3.1 包气带与饱水带 3.2 地下水分类 3.3 潜水与潜水含水层 3.4 承压水与承压含水层 3.5 不同含水介质的地下水
1
3.1 包气带与饱水带
一、包气带与饱水带的划分 ❖地下水面(水位): ➢ 地下一定深度岩石中的空隙被重力水所充
满, 形成一个自由水面,以海拔高度表示
13
基岩自流盆地中的承压水
1—隔水层; 2—含水层; 3—潜水位及承压水
测压水位; 4—地下水流向; 5—泉; 6—钻孔,虚线为进
水部分; 7—自喷井; 8—大气降水补给;
H—承压高度; M—含水层厚度
14
三、 承压水的特征
1、补给与排泄:补给区与排泄区不一致。 ❖ 有限区域与外界联系,水循环迟缓些,水交替慢,
6
潜水(b)、承压水(c)、上层滞水(a)
7
3.3 潜水与潜水含水层
一、潜水与潜水含水层概念 1、潜水: 地表以下,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的稳定
含水层中的水。 ➢ 自由表面—即没有隔水层限制,与大气直接相通,
除大气压强外不受其它力。 ➢ 稳定—具有一定的空间连续性(范围)以示区分
上层滞水。 2、潜水含水层 ---赋存潜水的岩层。 ❖ 建筑时的基坑排水(潜水)
20
3)构造裂隙水: 赋存在构造裂隙中的地下水。
按其含水层的产状分为两类: ①层状裂隙水:存在于沉积岩、变质岩节理和片理中,能 互相联通,可形成潜水,也可形成承压水(上面被隔水层 覆盖)。 ②脉状裂隙水:存在于断裂破碎带中,呈承压水性质。
称之地下水位
➢(一般通过打井,地下开挖来确定)
2
3
二、 包气带
1、特点: ①岩石空隙未被水充满。 ②是固、液、气三相介质并存。
2、水的存在形式(多样): 结合水、毛细水、 重力水、气态水。
3、包气带水的垂直分带:
✓ 土壤水带; ✓ 中间带(过渡带); ✓ 毛细水带。 ❖ 包气带是饱水带中地下水参与水文循环的一个重要通
12
3.4 承压水与承压含水层
一、承压水定义 充满于2个隔水层(或弱透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
称之。 二、基本要素与特征 ①隔水顶板:承压含水层上部的隔水层。 ② 隔水底板: 承压含水层下部的隔水层。 ③ 承压含水层厚度(H):隔水顶底板之间的距离为。 ④承压高度:钻孔中静止水位到含水层顶面之间的距离。 ⑤测压水位:井中静止水位的高程就是承压水在该点的测压水位。 ⑥自溢区:测压水位高于地表的范围是承压水的自溢区。 ⑦ 补给区:含水层出露位置较高的区域。 ⑧排泄区:含水层出露位置较低的区域。 ⑨承压区:含水层中心部分埋没于隔水层之下的区域。
4、水循环交替迅速:水循环周期短,更新恢复快 5、潜水的分布区和补给区是一致的。 6、潜水面上任意一点均受 大气压力作用,而不承
受静水压力,所以潜水是无压水。
❖潜水是矿井充水重要来源之一,必须重视。
11
潜水研究基本方法—绘制潜水等水位线图(等高线) 某 地 潜 水 等 水 位 线 图 ( 平 面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