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跨国公司研发管理
跨国公司研发管理
一、跨国公司体系内部的R&D(研究开发) (一)跨国公司内部的R&D 1、现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不少跨国公司就 让少数海外子公司承担R&D活动,此后海外R&D活 动的比例不断增加。这就是跨国公司R&D活动的分 散化。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R&D活动的重心逐渐转 向国外(国际化),随着全球R&D战略的建立,全 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第二,当今科技发展呈现聚合趋势。
Ex:电讯技术的发展就是溶合了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
第三,为了分担昂贵的研制费用,分散因竞争和产品 寿命周期缩短而产生的投资风险,跨国公司只能选 择战略联盟。
Ex:跨国公司技术战略联盟合作主要集中在航空、汽车、计 算机、半导体、核技术和平利用等高新技术术产业部门。
研发战略联盟的优点: (1)跨国公司可以共同分担研究开发费用、分散与 减少风险、取长补短、优势叠加、取得技术协作溢 出效应,这样既可加强各方的竞争地位,又可避免 两败俱伤。 (2)中小型跨国公司加入国际战略联盟还可以弥补 企业规模不足的缺陷,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生命力。
贸发会议2004—2005年间对全球研发投入最大的一 些跨国公司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跨国公司扩大研 发工作的首选对象是中国,美国和印度分别居第二 和第三位。
熊彼特于1947年发表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 民主》一书中,系统提出其创新理论,他强调了 垄断在创新中的巨大作用,认为市场垄断地位是 企业承受与创新相关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先决条 件。大企业是技术进步最有力的发动机。后来, 很多学者在这一基础上进行了很多理论与实证研 究,大大丰富了这一理论体系。有的学者把这一 理论体系称为熊彼特主义。
31
技术转让方式的选择策略 尽快回收技术开发中的投资,并以技术换市场,是 跨国公司进行技术转让的主要目的,在如何进行技 术转让问题上,根据不同情况通常采用下面三种策 略: 1)以技术投资和建立子公司为技术转让的优先方案 2)对不同的输入国实行不同的技术转让方式 3)在资本技术密集产业转让技术主要采取成套设备 转让形式
所有权 美国/加拿大 英国 欧盟 欧洲(其他) 日本 澳大利亚 世界其他国家 总计
母国R&D机构 303 55 64 28 96 4 11 561
海外R&D机构 126 81 98 40 8 0 0 35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B、跨国公司海外R&D支出占R&D总支出的比例不 断上升
据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统计,外国跨国公司在美的R& D支出,从1987年的65亿美元增加到1996年的1 72亿美元,年均增加11.6%。事实上,外国跨国公司 在美的R&D支出增长比美国企业R&D总支出的增长还要 快。美国企业同期在国内R&D支出从610亿美元上升到 1210亿美元,增长了约97%。与之相比,外国跨国公 司在美分支机构的R&D支出增长了165%。
29
3)转让正在使用且会继续使用的技术 跨国公司向海外其他企业转让的技术大多为正在 使用的技术。 正在使用的技术使用方,其应用效果已经有时间 资料证明,技术引进方容易接受;技术转让方因 已经取得该技术的收益,技术水平也得到提高, 转让该技术的机会成本和风险较小,故只要能更 多地获得来自该技术的收益,也愿意转让。 转让商标使用权是使用转让该种技术的典型例子, 如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 有时跨国公司为跨越政治障碍进入别过市场,往 往采用技术转让的方式,而这些技术基本上都是 跨国公司正在使用并且会继续在母国使用的技术。
(3)R&D活动与技术转让的内部化。对于R&D 活动而言,从熊彼特理论也可以看出其内部化的 必然性,这是由于防止模仿,充分利用规模经济, 最大限度实现创新价值的需要。这种内部化现象 一方面表现为绝大部分的R&D活动在 跨国公司内 部进行,很少通过外部合作进行、战略联盟等合 作方式也很少运用。另一方面表现为跨国公司对 技术创新成果的内部化应用的倾向上。
27
1)转让尚未使用但准备使用的技术 为了分摊研究开发成本和风险,加快研究开发的 进程,以便早日投入商业化生产,许多跨国公司 联合起来共同进行技术研究开发。通常的做法就 是将整套新技术开发任务进行分解,各公司研究 开发其中一项或几项子技术,然后通过交叉许可, 互相转让技术,使每个公司能够运用整套新技术。
2跨国公司R&D全球化特点 A、 跨国公司海外R&D分支机构数量不断增加
20世纪30年代,欧洲和美国的最大企业约占总R &D支出的7%是在国外进行的。二战以后这一数值稳步上 升,80年代达到18%。70年代后期,R&D国际化现 象开始显现,80年代末引人注目。1986年,荷兰、瑞 士跨国公司的国外实验室数量已超过国内。
30
4)转让正在使用的但即将放弃的技术 跨国公司向其他企业转让的大多数技术是它们正 在使用但即将放弃的技术。 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解释过这种转让。随着 产品生命周期过程接近终点,产品就要冲破国内 市场,并引起生产地点和技术使用权的国际转移 和重新配置。 一个国家的某种产品市场的限制因素是可以变动 的,市场的变动往往是引起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 原因,包括引起该产品生产的国际化和国际分工 格局的调整。在此过程中,跨国公司向海外企业 转让其正在使用但即将放弃的技术,是一种理智 的必然选择。
(二)跨国公司体系外的研究开发: 1、现状:跨国公司借助体系外的企业建立研发合作 关系,如研发战略联盟、技术合作等。
跨国公司还与母国和东道国当地研究中心和研究机构 建立联系:
2000年,清华大学专门设立了与外国研发合作伙伴公司协调 的四人工作组,职能类似美国的技术转移办公室。目前,海 外研发管理办公室已经把一些合作伙伴和研发项目融合在一 起,包括通用电气、朗讯科技、阿尔卡特、宝洁和BP等。 随着跨国公司-高校合作项目的全面深入,公司对研发经费的 投入也大幅度提高。仅2003年清华大学总共获得合作伙伴1 千万美元的赞助。合作项目也从基础、孤立的研究工程转向 长期的、前瞻性的项目为主。 除了直接经费投入外,跨国公司与高校共建实验室也是其中一 项很重要的合作举措。同时,公司邀请知名教授作为访问学 者参与到实验室研发工作。例如,微软一共建立了5个实验 室,每个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都不同,其中亚洲研究院更 是在全球享有盛名。
(2)R&D活动的集中化。长期以来,大型跨国 公司习惯于把R&D活动集中在母国,置于母公司 的直接控制之下,而国外子公司的科研比重较小, 并且主要面向个别子公司和当地市场的技术需要。 这种集中控制的R&D组织模式,正是为了适应于 R&D活动的规模经济需要,以促进各部门的通力 合作,避免重复研究,降低研制成本。同时也是 为了适应技术保护的需要,通过集中对创新过程 控制,降低技术开发泄密的风险,防止模仿等。
C、跨国公司国外R&D分支机构的专利日益增多 人们通常使用母公司以外R&D分支机构的 发明专利情况表示技术全球化指标。研究表明,19 91至1995年,世界最大跨国公司在美注册专 利的11%是在母公司以外的国家研究获得的。
3、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的原因: 世界市场竞争加剧; 接近目标市场: 绕过贸易障碍; 利用研发地的优势,包括稳定的社会环境资源,尤其 是人力资源,以及当地的科研基础; 还可以实现生产与开发一体化,有利于缩短新产品生 产周期,尽早进入市场。
2006年3月27日,百事公司在全球的第一家海外研 发中心落户上海。该中心旨在结合百事全球科研力 量,研究和开发更加符合中国消费者口味特点的饮 料和休闲食品。 IBM已经在全球设立八个研发中心,其中一个就在中 国,其余在美国、印度、以色列、日本等。IBM中 国研究实验室主管James Yeh说“我们把研发中心 设立在中国和印度,不是因为这些地方成本较低, 而是我们需要聆听来自不同地方的对IBM产品要求 的声音。”
28
2)转让尚未使用也不准备使用的技术 企业在技术的研究开发过程中通常会取得各种性质 的成果。有一些是企业不想要的,或者无条件去运 用的,这些往往作为技术商品转让给其他企业。 一些跨国公司专门为其他企业进行产品设计或技术 开发,这些公司并不打算自己使用这些研究成果。 一方面是因为这种研发是受其他企业的委托进行的; 另一方面因为跨国公司要利用这些研发成果去巩固 原料供应市场,或利用这些技术去扩展中间产品购 买市场。
2、跨国公司研发战略联盟:
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跨国公司为实现 某一战略目标而建立的合伙关系。这种战略联盟是通 过外部合伙关系而非通过内部增值来提高企业的经营 价值。
IBM (美国)、西门子(德国)和东芝(日本)于在 1992年为在 20世纪末结成战略技术联盟, 联合开发 256兆位芯片Power PC微处理芯片。 在此联盟中,IBM拿出它强有力的精简指令集计算机 结构专利技术、西门子提供了芯片外部结构的工艺 技术,三个公司联合开发的Power PC微处理芯片, 足以与Intel公司的微处理器相抗衡。 来自3个公司的200位工程师在IBM高级半导体技术中 心共同工作,并向东芝的管理人员汇报,所有开发 256兆位芯片所需的基本投入先由IBM投资,然后把 发票寄给西门子和东芝,账单和支出由每一公司安 排在其他两家公司的雇员控制。这3家公司共同研 制新产品的机构包括IBM技术中心和西门子、东芝 在美国的总部。
二、跨国公司技术转让 (一)技术转让定义:是指技术供应方通过某种 方式将某项技术及有关的权利转让给技术接受方 的行为。 国际技术转让:指将技术(包括技能、工艺和知 识等要素)从一国到另一国、从一个企业到另一 个企业的转转。 技术转让的行为,从技术供应方看是技术输出, 从技术接受方看是技术引进;转让可以是无偿的 也可以是有偿的。
(3)创新往往由技术机会和市场机会(需求拉动) 而产生。 由上述总结不难看出,熊彼特主义强调的是垄断 与大规模对技术创新的作用。
(1)巨大的R&D投入,明显的创新优势。 大型跨国公司几乎都把R&D活动放在头等重要的 地位,每年投入巨大的资金和人力进行R&D活动。 以美国和日本跨国公司为例,1994年美国通用汽 车公司R&D费用占当年总销售额的4.51%,福特 汽车公司为4.61%。1995年日本佳能和日立公司 这一指标分别高达13%和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