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劳动生产率指标

劳动生产率指标

企业统计学习辅导(二)第三章企业经营要素统计一、企业统计要素统计的一般问题??? 企业经营要素包括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以及科学技术的投入。

企业经营要素统计指标体系由各种要素的描述指标组成:(1)劳动力指标包括劳动力的数量、构成、素质指标;劳动力的时间利用指标、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报酬指标。

(2)劳动资料指标包括设备数量、构成、更新指标;设备利用指标以及产品生产能力指标。

(3)劳动对象指标包括原材料的收入、消费、库存指标以及利用指标。

(4)技术投入指标包括技术开发投入指标和技术统计指标等。

二、企业劳动力的统计企业劳动力又称为企业劳动者,是指经企业安排在企业从事劳动和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的人员,包括固定工、合同工、临时工和计划外用工。

现行制度的统计原则规定,统计企业劳动者应“谁发工资谁统计”。

反映企业劳动力数量的指标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期末人数,是指企业在报告期(月、季、年等)最后一天所拥有的人数。

二是平均人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天拥有的人数。

期末人数指标可满足劳动力管理方面的需要,平均人数指标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拥有人数的一般水平。

在经济分析中平均人数指标具有广泛的用途,其计算要按报告期的日历天数计算,即用每天人数之和除以日历天数。

计算公式为:三、劳动时间利用指标劳动时间利用指标是在核算企业直接生产者各种劳动时间总量的基础上计算的。

工业企业的劳动时间种类有:日历工时数、制度工时数、出勤工时数、实际生产工时数等等。

各种劳动时间及其相互关系如下:实际生产工时数出勤工时数停工工时数制度工时数非生产工时数日历工时数缺勤工时数公休工时数时间利用指标有:出勤率、作业率和制度工时利用率等。

有关的劳动时间及时间利用指标的计算公式如下:制度工时数=日历工时数-公休工时数报告期生产工人平均人数制度工作日长度出勤工时数停工工时数非生产工时数以上是工业企业的劳动时间利用指标的计算。

对于商品流通企业,一般主要是反映出勤率的情况。

【例题】某企业4月份平均每日生产工人人数为100人,该月公休节假日数4天,每天制度工作日长度8小时。

根据4月份考勤记录和工时记录得到:缺勤工时数800工时,停工工时数200工时,非生产工时数300工时。

试计算时间利用指标。

日历工时数= ×日历人数×=100×30×8=24000(工时)制度工时数=日历工时数-公休工时数=24000-100×4×8=20800(工时)出勤工时数=制度工时数-缺勤工时数=20800-800=20000(工时)= ――=20000―200―300=19500(工时)四、劳动生产率指标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经营成果与相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

对于劳动生产率指标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理解和掌握:第一,劳动生产率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1)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完成的工作量表示。

计算公示为:(2)用单位产品或单位工作量耗用的劳动时间表示。

计算公示为:通常,前者称为正指标,后者称为逆指标,二者的含义有区别,但其经济意义一致。

二者在数值上互为倒数。

第二,劳动生产率在其基本表现形式的基础上,有各种不同的指标。

如: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人劳动生产率;年劳动生产率、月劳动生产率、日劳动生产率;等等。

第三,劳动生产率指数是表明劳动生产率变动程度的指标,有可变构成指数、固定构成指数和结构影响指数。

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可变构成指数等于固定构成指数和结构影响指数之积。

用公式表示如下:第四,劳动生产率变动分析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其一是分析劳动生产率变动所带来的生产经营成果;其二是劳动生产率变动的原因。

【例题】某公司所属两煤矿的资料如下:劳动生产率 可变构成指数 报告期比基期 劳动生产率提高 劳动生产率固定构成指数 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公司劳动生产率提高 劳动生产率结构影响指数 由于职工结构变化使 公司劳动生产率提高解: ∑∑∑∑÷=000111T T q T T q =477.7÷380=125.71%∑∑∑∑÷=000111T T q T T q=477.7-380=97.7(吨/人)∑∑∑∑÷=110111T T q T T q=477.7÷438.46=108.95%∑∑∑∑÷=110111T Tq T T q=477.7-438.46=39.24(吨/人)∑∑∑∑÷=000110T Tq T T q=438.46÷380=115.38%=438.46-380=58.46(吨/人) 以上指标体系有如下关系:125.71%=108.95%×115.38%97.7吨/人=39.24吨/人+58.46吨/人五、企业工资统计(一)企业工资总额工资是企业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它以价值形式体现着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活劳动投入。

企业工资总额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年、季、月)内,实际支付给全部企业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总额。

企业工资总额也是国家统计制度规定的“企业职工工资总额”,其统计应遵循国家的统一规定。

企业工资总额包括以下五个部分:(1)标准工资;(2)奖金;(3)津贴和补贴;(4)加班加点工资;(5)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二)平均工资的计算和分析平均工资是指一定时期内劳动者的人均工资额。

其计算公式为:平均工资表明企业劳动者的工资水平。

平均工资的变动程度是用平均工资指数来表示的。

其计算公式为:平均工资指数既包括企业劳动者工资水平变动的影响,同时也包括工资水平不同的各部分劳动者结构变动的影响,被称为平均工资可变构成指数。

三个指数间的关系为:平均工资可变构成指数=平均工资固定构成指数×平均工资结构影响指数(三)平均工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关系研究平均工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关系的基本指标是工资相对增长系数。

工资相对增长系数是平均工资指数与劳动生产率指数对比的结果。

其计算公式为:工资相对增长系数=平均工资指数÷劳动生产率指数工资相对增长系数反映了平均工资变动对劳动生产率变动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其实质是表明生产成果(产量或产值)的工资费用率的变动程度。

(四)平均工资增长与物价增长的关系研究平均工资增长与物价增长的关系,采用的指标是实际工资和实际工资指数。

实际工资是指以用货币工资能够实际购买到的消费品和服务数量为标准的工资额。

计算公式为: 实际工资=货币工资(平均工资)÷物价指数实际工资指数表明用货币工资实际能购买到的消费品及服务数量的变动程度,能较确切地反映企业劳动者实际生活水平的变动状况。

计算公式有两种:实际工资指数=报告期实际工资÷基期实际工资实际工资指数=货币工资指数÷生活费指数【例题】某企业职工平均工资和劳动生产率资料如下:(1)计算工资相对增长系数。

(2)计算人均工资费用降低(或增加)额。

(3)分析平均工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关系。

解:(1)劳动生产率指数平均工资指数工资相对增长系数==0.8549(2)人均工资费用降低额=报告期平均工资)11(工资相对增长系数-⨯ =9500)8549.011(-⨯ =-1612.41(元)实有设备利用率实有设备安装率已安装设备完好率完好设备利用率(3)工资相对增长系数为0.8549,小于1,说明该企业平均工资的增长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企业在提高平均工资的同时,工资费用却有所降低,人均降低额为1612.41元。

六、企业固定资产的概念及统计指标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较长(一般在一年以上),单项价值较高(在规定限额以上),在使用过程中始终保持原有实物形态的劳动资料及其他物质资料。

不同经营性质的企业,固定资产分类方法和重点有着一定的差别。

对于工业企业来说,工业设备在固定资产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而商品流通企业的固定资产,主要分为房屋、仓库、营业设备、运输工具四类。

企业拥有固定资产的数量,既要从实物角度反映,也要从价值角度反映。

(一)企业固定资产的实物量指标企业固定资产的实物量是在固定资产分类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固定资产的特点及经营管理的需要采用不同的实物单位分别统计。

(二)工业企业的设备数量指标工业企业的设备数量指标主要有实有设备、已安装设备、使用设备、完好设备四个范畴。

工业企业设备数量指标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期末设备数和设备平均数两种。

(三)企业固定资产价值量指标固定资产价值量指标有三个:固定资产原值、固定资产净值和固定资产重置完全价值。

1、固定资产原值是指购买或建造各种固定资产时,实际支付的金额,以及以后改建或扩建所追加投资金额的合计。

2、固定资产净值是指固定资产原值减去固定资产累计折旧额后的净额,也就是固定资产原值扣除因磨损而转移到产品成本中去的那部分价值以后余存的价值。

该指标可以反映固定资产的磨损程度,表明企业固定资产的实有价值。

3、固定资产重置完全价值是指在现时的生产技术条件下,重新购建同样的固定资产所需要支出的全部金额。

该指标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固定资产的现时价值,但实际计算比较复杂,应用不很普遍。

企业固定资产总量指标有期末指标和平均指标两种形式。

其平均指标应按序时平均法计算。

常用公式如下:七、生产性企业生产设备利用指标生产性企业生产设备利用指标共分四类,即:数量利用指标、时间利用指标、能力利用指标以及综合利用指标。

第一,生产设备数量利用指标有如下四种:完好设备利用率=完好设备中实际使用设备数以上四个指标各有其意义,但相互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

公式如下:第二,生产设备时间利用指标的基本计算公式为:第三,生产设备能力利用指标的基本计算公式为:= ××生产设备综合利用率生产设备综合利用率某类设备的产品生产能力设备数量设备全年有效工作时间单项设备生产能力= ××第四,生产设备综合利用指标有两种形式:一是综合利用率指标,二是实际综合效率指标。

计算公式如下:=设备能力利用率×设备时间利用率=设备实际生产效率×设备时间利用率八、工业产品生产能力指标工精产品生产能力是指工业企业生产某种产品的全部设备,在原材料、燃料供应充分,劳动力配备合理,以及设备正常运转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最大年产量。

计算和确定工业产品生产能力必须遵守以下基本原则:(1)应将与该种产品生产有关的全部设备能力进行综合平衡。

(2)不应考虑原材料、燃料的供应,劳动力的配备以及厂外运输等条件的影响。

(3)企业应按原设计规定的或上级规定的产品方向及品种构成计算产品生产能力。

(4)工业产品生产能力应就各种产品分别计算。

工业产品生产能力是各类设备产品生产能力的综合平衡能力。

决定各设备产品生产能力的因素有设备数量、设备全年有效工作时间和单项设备生产能力三个方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