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分析1、过度的盈余管理,一旦超越会计准则及制度的规定,则被称之为利润操纵,它会导致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经济实力和发展前景,误导投资者,危害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
2、盈余管理的概念:国外:①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Scott)在其《财务会计理论》(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一书中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
这里所指的盈余管理是一种狭义的概念,主要是指对会计盈余或利润的一种调节,是一种典型的“经济收益观”。
“经济收益观”认为,会计的目的是为了通过特定的会计确认、计量等程序得到企业的“真实收益”。
② 1989年,另一位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珀(Katherine·Shipper)在信息观的基础上将盈余管理理解为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而非仅仅为了中立地处理经营活动)的“披露管理”(Disclosure Management)。
“信息观”认为,在市场竞争不完全和充满不确定性的现实经济世界中,任何会计方法都不可能得到企业的“真实收益”。
会计盈余的功能是向投资者传递某种有助于判断和估计经济收益的“信号”,而不在于经济收益本身。
这意味着会计盈余的重要属性是其“信息含量”。
③第三种观点由保罗·M·希利(Paul·M·Healy)和詹姆斯·M·瓦伦(James·M·Wahlen)1999年在《会计瞭望》中共同提出来的,他们指出,从与会计准则制定者相关的目的研究盈余管理,盈余管理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目的在于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营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者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
国内:①魏明海(2000)认为企业盈余管理是管理者基于企业财务数据的债权契约合同的结果,在编制企业会计报告和构建规划交易方法时,在会计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对企业的经营业绩作出的判断。
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实现自身利益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最大化,利用已有的会计政策或会计估计进行自由选择,为对某些利益集团可能会造成损害,但是其行为是在合法的范围内,可以说是对政策范围内不同选择而做出的最佳选择②被称为“利润操纵,利润平滑”,此种是企业的不合法行为,指有目的的操纵对外财务报告过程,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信息披露,这可能不是一个企业的整体行为,而是企业某些小集团群体或个体利用其有利信息而进行的操纵行为3、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目的(一)保住配股资格能否获得配股资格对上市公司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它将影响到上市公司后续资金的注入。
但政策规定,上市公司最近三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得低于10%,以及单个年份净资产收益率不得低于6%才能获得配股资格,于是上市公司便会想方设法采取盈余管理措施,调整净资产收益率以达到配股目的。
(二)避免股票被摘牌根据有关规定,上市公司如果连续两年亏损,或者每股净资产低于面值,或财务状况异常时,将进行特别处理,这样不仅使公司的形象大大受损,更重要的是意味着公司将面临被摘牌的危险,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上市公司存在着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
4、盈余管理手段一、盈余管理的手段多种多样,但其主要手段还是利用应计利润项目和非经常性损益项目、资产重组、关联交易等。
陆建桥(1999)验证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主要是通过管理应计利润项目。
陈晓、李静(2001)发现很多上市公司的主管机关地方政府也参与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政府以大量的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帮助上市公司扭亏为盈及取得配股资格。
蒋义宏(2002)选择2000年首次亏损、扭亏和摘帽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验证亏损上市公司不仅通过应计项目也通过非经常性损益项目调节盈余。
陈晓(2003)研究分析了上市公司扭亏为盈现象,结果显示出除了操纵性应计利润,关联交易、重组活动和亏损类型也对其扭亏起到了显著影响。
赵春光(2006)研究了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后指出:减值前亏损公司会以转回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来避免亏损,减值前亏损并且无法以转回资产减值避免亏损的公司会继续计提资产减值进行,为下一年度做准备;减值前盈利的公司会以资产减值转回进行盈余管理来避免盈余下降。
孟焰、张秀梅(2006)以2001—2004年因关联交易获得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关联交易的主要目的和结果是关联方从上市公司转移利益,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程度越高,上市公司的所得越小,关联方从上市公司转移的利益越多。
二、Bruns和Merchant(1990)在对649个经理人士进行调查后得出结论:在实务中,大部分经理人至少运用几种方法来管理短期利润。
这些方法主要包括应计利润管理、会计政策变更、采纳特定会计政策的时机和构建特定交易等。
(1)应计利润管理应计利润管理主要包括改变应计项目的金额和改变交易时间两种。
改变应计项目的金额是指通过折旧年限或坏账准备计提比率等会计估计影响会计盈余,改变交易时间是指通过安排存货发出或购买的时间分布,确定应收账款的政策等实现费用的跨期间分配。
管理应计利润一方面与权责发生制会计原则不相违背,另一方面还具有不容易被外部信息使用者洞悉的优点,因此这种方法通常被视为一种便捷而且形式正当的盈余管理工具,上述文献中的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时普遍采用了这种方法。
(2)会计政策变更会计方法的多样性和会计方法的可变更性是财务报告制度的两个主要特征,企业使用不同的会计法(如直线折旧法或加速折旧法)会对会计盈余的水平产生影响。
作为盈余管理的手段,会计政策变更显然不如应计项目管理那样尽如人意。
因为会计政策的调整必须在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与操纵应计项目比较,更容易为人察觉,并且一贯性原则也限制了某项会计政策的经常变动。
但是与应计项目管理只涉及到当期会计损益不同,会计政策的调整对企业净收益产生长期的影响,因此会计政策变更可以作为较长期间的盈余管理的手段。
(3)执行新会计准则的时机选择一个相对较新的盈余管理的方法是选择执行新准则的有利时机。
FASB 对一些较为复杂的会计准则允许有一个较长的适应期(Long Adoption Window)。
FASB对此的解释是:一方面是新标准比较复杂,另一方面公司也需要准备一段时间来执行新规则。
虽然一个较长的过渡期对企业适应新准则也许是必要的,但是却可能成为企业盈余管理的工具。
Bell和Bible(1987)指出:“对于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企业并不是简单地推迟采纳直到法定执行日期,因为企业可能从中找到操纵财务报表的机会”。
(4)构建特定交易Herrmann(2003)研究了日本上市公司通过出售资产进行的盈余管理。
日本证券法要求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在年度和半年报告中对销售收入、利润和股利提供预测。
这种预测可以直接作为管理当局的期望收益而不用再以分析师的预测作替代,因此这种独特的制度安排为检验预计利润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可能。
三、(一)巧用会计政策。
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原则及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
由于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灵活性,所以企业可根据自身需要调整会计政策。
但会计政策的频繁调整一方面削弱了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增加了投资者了解企业情况的难度,另一方面也给企业管理层打开了“利润操纵”的空间。
1.变更会计核算方法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企业采用的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必须一致。
然而,一些上市公司根据自身需要来决定是否改变或采用什么样的会计核算方法。
其手法主要有:一是变更折旧政策。
延长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使本期折旧费用减少,相应减少了本期的成本费用,增加了本期账面利润,对固定资产占总资产比重大的企业,折旧政策的调整对当期利润影响重大,可成为其操纵利润的重要手段。
二是变更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
销售成本是根据存货(产成品)的发出来计算的,公司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后进先出法和个别计价法。
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如需变更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
由于使用不同的计价方法,会直接影响企业本期销售成本的大小,进而影响着主营业务利润的大小。
一些企业产品销售量很大,变更销售商品成本的计价方法对主营业务成本及利润的影响非常明显。
2.利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要求提取减值准备的资产有应收账款、存货、长短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依照现行会计制度,上市公司在各项准备的计提和转回方面,具有很大的自我调节余地,能够利用有关准备的计提和转回来大幅度地调节损益。
通常情况下,部分企业在业绩较差时少提准备可以“润色”业绩,有的则在经营较好时多提准备,以便为随后的会计期间做好“业绩储备”。
而对那些急需恢复上市或“摘帽”的公司来说,计提和转回更是其跨年度调节利润的捷径,在铁定亏损的年度“一次提个够”,在必须扭亏的年度“一次冲个够”的现象并不鲜见。
统计表明,坏账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或冲回是2003年八项计提中影响上市公司业绩的主要因素。
从2004年年报看,许多T族(即第一年亏损)企业也在计提上大做文章。
3.利用利息资本化调节利润根据现行会计制度,企业为在建工程和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而支付的利息费用,在这些长期资产投入使用之前,可予以资本化,计入这些长期资产的成本。
然而有不少上市公司滥用利息资本化的规定,在项目投入使用后仍然予以资本化。
利用利息资本化调节利润更隐蔽的做法是,利用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难以界定的事实,通过人为划定资金来源和资金用途,将用于非资本性支出的利息资本化。
(二)利用关联交易关联交易是指一公司或其附属公司与在该公司直接或间接拥有权益、存在利害关系的关联方之间所进行的交易。
它具有降低交易费用和有利于实现利润最大化等优点,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多数集中于上市公司与其母公司之间或与母公司下属其他子公司之间。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从关联购销发展到股权转让和资产置换,从有形资产的交易发展到无形资产的交易,形式繁多。
2000年年报中,有93.2%的公司披露了有关联交易,而在1997年此比例仅是84.6%。
而2003年年报中,几乎所有的沪市A股上市公司均披露存在某种形式的关联交易。
关联交易的主要类型有:1.关联购销。
从积极的角度看,这种关联交易有利于减少营运资金的占用,降低交易成本和费用,提高企业经营效益,但同时,这种关联交易也为企业通过转移价格管理盈余创造了机会。
上市公司或者高价向关联方销售产品或者低价取得关联方的原材料,从而轻易达到增加收入、降低成本的目的。
2.托管经营由于我国尚缺乏托管经营方面的法规及操作规范,托管经营大多是盈余管理的一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