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阅读及翻译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阅读及翻译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阅读及翻译一、楚人学舟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

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

②折:调头。

旋:转弯。

③椎:用椎敲。

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

④亟:突然。

犯:碰到。

⑤柁:同“舵”。

译文:楚地有个学习驾船的人,他(在)开始(的时候)折返、旋转、快、慢,完全听从船师傅的话。

于是在江中岛屿之间小试(身手),所做的没有不得心应手的,便以为学全了驾船的技术。

马上谢别了船师,击鼓(古人大概是靠击鼓来发布号令的吧)快进,立即就遇上大的危险,就四处张望吓破了胆,桨坠(江)舵失去操控。

然而这今天的危急,不就是前面的得意(所造成的)吗?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1)其始折旋疾徐.()(2)乃四顾胆落()1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1)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___________(2)椎鼓径进……____________1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2分,各1分)(1)慢;(2)看。

12.(4分,各2分)(1)于是就认为已经完全掌握了驾船方法(技术)。

(2)用椎敲着鼓,径直向前驶去。

13.(2分)学习、工作不能浅尝辄止(或学习、工作不能自满,或学习、工作应该不断进取)二、鲁人徙越读下列这则文言文,回答14~16题(6分)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注释】①屦:麻鞋。

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

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

④跣:赤脚。

译文:鲁国有个人(他)自己善于用麻、葛编织鞋子,(他的)老婆善于织缟(生绢),(他)想移民到越国去。

有人对他说:“您(去越国)必然会穷的。

”(那)鲁国人说:“为什么?”(回答)说:“屦是用来穿的,但是越人赤脚走路;缟是用来做帽子的,但是越人披发。

以您的所长,去到不使用(你的产品)的国家,想让(自己)不穷,这可能吗?”14.解释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2分)(1)或谓之曰(2)以子之长15.翻译划线句(2分)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16.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参考答案:14、(1)有人(2)凭15、你们编了麻鞋是给人穿的,可是越国人是光脚走路的。

你们织了白绢是给人做帽子戴的,可是越国人是被散头发不戴帽子的。

16、要根据需要来确定行动,否则只能碰钉子。

三、打捞铁牛宋河中府浮梁,用铁牛八维之,一牛且数万斤。

治平中,水暴涨绝梁,牵牛,没于河,募能出之者。

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

转运使张焘以闻,赐之紫衣。

注释:1浮梁:浮桥。

2维:系,连结。

3治平:北宋英宗赵曙的年号。

4真定:却今天河北正定。

5权衡:秤锤秤杆。

翻译:宋时曾建浮桥,并铸八头铁牛镇桥。

治平年间河水暴涨,冲毁浮桥,铁牛沉入河底。

官员悬赏能使铁牛浮出水面的人。

有个叫怀丙的和尚建议,将铁牛固定在两艘装满泥土的大船中间,用勾状的巨木勾住牛身,这时慢慢减去两船的泥土,船身重量减轻,自然浮起,连带也将铁牛勾出水面。

转运使(官名,掌军需粮饷、水陆转运)张焘(字景元)赐给和尚一件紫色袈裟,以示嘉奖。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一牛且数万斤。

募能出之者。

徐去其土。

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

2、翻译: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

3、试说明怀丙和尚是怎样把铁牛从河中打捞出来的?四、勉谕儿辈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从节俭到奢侈很容易,但是从奢侈再回到节俭就很困难了。

)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

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

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翻译:由节俭进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进入节俭(却)困难(了)。

我今天的(高)俸禄哪能长期享有(呢)?(我)自己(的健康)哪能长期保持(呢)?(如果)有一天(我罢官或病死了,情况)与现在不一样,家里的人习惯于奢侈生活已经很久,不能立刻节俭,(那时候)一定会(因为挥霍净尽而)弄到饥寒无依,何如(不论)我作(大)官或不作(大)官,活着或死亡,(家中的生活标准都)固定像(同)一天(一样)呢?”唉,大的有道德才能的人的深谋远虑,哪里(是)凡庸的人所(能)比得上的呢!注释:1费用:花费钱财。

2纱绢:一种细薄的丝织品。

3馋:这里是饥饿的意思。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可办粗饭几日何必图好吃好着莫待无时思有时2、翻译: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

3、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就节俭问题,向我们提出什么要求?。

4、在市场经济繁荣的今天,商品供应充足,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还有必要提倡节俭吗?五、景公令出裘发粟与饥寒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晏子入见,立有间。

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

寡人闻命矣。

"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注释:雨(yù)雪:下雪。

雨,落,降,用如动词。

陛:宫殿的台阶。

闻命:听到辞命。

闻,听;命,辞命。

翻译:景公在位当政时,曾连续下雪三天而不放晴。

景公穿着白色的狐裘大衣,坐在大堂一边的台阶上。

晏子入宫觐见,站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啊,下了三天雪可却不那么冷。

”晏子说:“天真的不冷吗?”景公笑了笑。

晏子说:“晏婴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君王自己饱了却知道别人饿着,自己暖了却知道别人冻着,自己安逸了,却能知道别人正在辛劳。

可惜现在您却不知啊!” 景公说:“好!寡人我受教了。

”于是拿出裘衣与粮食,发放给那些受饥寒煎熬的人们。

[解题过程] 上面提供了该文段的译文,请在这个基础上,自己完成作业。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2)立有间()(3)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2、翻译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3、景公为什么听了晏子的一番话,"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六、农夫殴宦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指“门户”税),仍邀(强要)以驴送至内。

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日:“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

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含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D )A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 B 今以柴与汝尝与人佣耕甚矣,汝之不惠C不取直而归D我有死而已系向牛头充炭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仍邀以驴送至内”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A.以刀劈狼首 B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3.将“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我有父母亲,妻子儿女,等我卖柴得钱后才能有饭吃。

4.文中卖柴农夫与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的遭遇,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卖柴农夫与卖炭翁这两个人物形象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揭露了“宫市”对劳动人民的剥削与迫害。

卖柴农夫性情刚烈,敢于奋起反抗;卖炭翁淳朴善良,逆来顺受。

六、农夫殴宦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太监)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指“门户”税),仍邀(强要)以驴送至内。

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

”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

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

翻译:曾经有一个农夫,用驴驮着木柴来卖,宦官自称宫市,拿走他的木柴,给了他几尺绢,又就地索取进奉门户钱,还要求用驴将木柴送到内廷去。

农夫哭了,把得到的绢又给了宦官,宦官不肯接受,说:“必须得到你的这匹驴才行。

”农夫说:“我家有父母、妻子、儿女,要靠它嫌钱糊口。

现在我把木柴给了你,不向你要价钱就往回走了,而你还是不肯放我,我也只有和你拼了!”于是农夫殴打了宦官。

(街使的属吏捉住他上报,德宗颁诏将宦官废免,赐给农夫十匹绢。

然而,宫市并不因此而改变,谏官与御史们屡次规谏,德宗都不肯听从。

)1.解释文中加点词:(4分)(1)才与绢数尺(2)农夫涕泣(3)不取直而归(4)遂殴宦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仍邀以驴送至内”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以刀劈狼首B、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D、有好事者船载以入3.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

4.文中卖柴农夫的遭遇,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1.(1)给(2)眼泪(3)通“值”价值(4)就3.我有父母亲、妻子儿女,等着卖柴得钱后,才能有饭吃。

4.揭露了“宫市”对劳动人民的剥削、迫害。

(七)敝帚自珍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傅毅之于班固①,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

”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里话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

”斯不自见之患也。

翻译:文人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傅毅和班固两人文才相当,不分高下,然而班固轻视傅毅,他在写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说:"傅武仲因为能写文章当了兰台令史的官职,(但是却)下笔千言,不知所止。

大凡人总是善于看到自己的优点,然而文章不是只有一种体裁,很少有人各种体裁都擅长的,因此各人总是以自己所擅长的轻视别人所不擅长的,乡里俗话说:"家中有一把破扫帚,也会看它价值千金。

"这是看不清自己的毛病啊。

注释:①傅毅、班固均为东汉文学家,史学家。

②[超]班超。

班固之弟,东汉名将。

③[自休](冗长松散)自己也止不住。

④[自见]即见自,表现自己的长处。

⑤[体]体裁⑥[里语]俗语,民间谚语。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4分)(1)自古而然( ) (2)而固小之( )(3)鲜能备善( ) (4)斯不自见之患也( )2.选出与“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中加点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A、武仲以能属文B、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C、盖亦以精力自致者D、策之不以其道3.文中分析“文人相轻”的原因是什么?(1分)4.“家有敝帚,享之千金”在文中是什么意思?现代汉语常用“敝帚千金”、“敝帚自珍”的表达形式,那么在现代汉语中是什么意思?(3分)答案:1.(1)这样(2)轻视(3)少(4)害处3.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