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压轴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一模试题带答案(1)

【压轴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一模试题带答案(1)

25.1945年9月,毛泽东会客时说:“我们的目标是‘和平民主’,这与蒋介石打算正相反。不过,他愿意谈,我就谈;他愿意打,我就打。反正我是延安来的客人,客随主便嘛!”据此判断,这次会客是在( )
A.西安B.重庆
C.上海D.北平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D
解析:D
【解析】
2.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蒋介石接连三次打电报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王若飞的陪同下前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经过40多天的艰苦谈判,10月10日,国民党被迫同中国共产党正式签署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也就是著名的《双十协定》,使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权。因此毛泽东曾在《忆重庆谈判》中说“遍地哀鸿遍地血,无非一念救苍生”。这表明他赴重庆谈判的目的是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民主,D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重庆谈判相关史实。
8.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军委令林彪、罗荣桓发起辽沈战役。东北人民解放军迅速攻占锦州,截断了东北敌人向关内的退路,被围困在长春的敌人部分起义,其余投降,接着解放军攻克沈阳,解放东北全境。辽沈战役的特点是“断敌退路,关门打狗”,其中的“门”是指锦州,故选C。
6.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1945年8月”“ 毛泽东和周恩来、王若飞”“ 蒋介石”可知,这次会面就是著名的重庆谈判。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在美国的积极支持下,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和欺骗人民,蒋介石三次电邀赴重庆商谈国内和平问题。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维护国内团结,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陪同下,到达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所以D项符合题意;A项发生在1924年,排除;B项发生在1936年,排除;C项发生在1937年,排除。故选D。
C.一方面在政治上陷入被动,一方面在军事上积极主动
D.一面和平谈判,一面维护民主运动
18.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这些措施的实施: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表明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摧毁
A.广大农民群众分得了土地
B.土地改革为解放战争提供了重要的物力保障
C.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D.土地改革的发展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6.1945年8月的一天,蒋介石设晚宴招待毛泽东和周恩来、王若飞等。蒋介石一身戎装,胸前缀着耀眼的勋章,而毛泽东则一身朴素的中山装,惟一眩目的只是一双新皮鞋。他们缓缓地走向对方,互致问候、紧紧握手。这次会面就是著名的
【压轴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一模试题带答案(1)
一、选择题
1.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以下表述错误的是
A.依据《中国土地法大纲》
B.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人力、物力保障
C.实行耕者有其田
D.没收地主和中农的土地
2.毛泽东曾在《忆重庆谈判》中说“遍地哀鸿遍地血,无非一念救苍生”。这表明他赴重庆谈判的目的是
7.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经过40多天的艰苦谈判,10月10日,国民党被迫同中国共产党正式签署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也就是著名的《双十协定》。通过重庆谈判中共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权,B正确;粉碎了蒋介石的阴是中共重庆谈判的目的,排除A;解放区民主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问题,国共双方未能达成协议,排除C;赢得了反内战的时间不符合历史史实,排除D。故选B。
A.国共第一次合作B.西安事变C.国共第二次合作D.重庆谈判
7.中共通过重庆谈判获得的最大成果是( )
A.粉碎了蒋介石的阴谋B.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权
C.使解放区获得了合法地位D.赢得了反内战的时间
8.辽沈战役中我军采用了“关门打狗”的战术。请问其中的“门”是指
A.沈阳B.长春C.锦州D.大连
9.据资料统计: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山东解放区共有96万人参军,此外还有民兵71万人,承担过运输等任务的民工超过1000万人次。这说明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是
12.下图是某同学的笔记该笔记归纳的是解放战争
政治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经济
解放区土改
军事
战略正确,英勇作战
民心
争取民主,人心所向
A.爆发的时代背景
B.取得胜利原因
C.主要历史进程
D.取得胜利影响
13.下图新闻报道中事件的意义是( )
A.粉碎了国民党全面进攻B.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C.华北全境基本得到解放D.结束国民党在大陆统治
5.D
解析: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全围土地会议,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大批土改工作队深入农村,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到1948年下半年,解放区大约有1亿农民分得了土地。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可以调动农民阶级的积极性,得到农民阶级的拥护。所以土地改革的发展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所以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解放战争时期,在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中,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没收地主土地,故D说法错误,符合题意;1947年,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进行土地改革,故A说法正确,排除A;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人力、物力保障,故B说法正确,排除B;抗战胜利后,中共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故C说法正确,排除C;故本题选D。
C.使我国农村阶级关系得到改善
D.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障
19.下图是一幅漫画:《沉重的铁锤连续地打在蒋介石的脊骨上》,它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你认为这一历史事件是
A.红军接连四次粉碎了蒋介石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围剿
B.彭德怀率领西北野战军,粉碎了敌人对陕甘宁边区的进攻
C.人民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
17.1945年8月20日,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到重庆:抗战八年,全国同胞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一旦解放,必须有以安辑之而鼓舞之,未可蹉跎延误。9月,又给国民党军队的电报:兹派第三战区及第六战区,分别围剿长江南岸;鄂浙皖东及桐柏山区奸匪。此材料说明蒋介石( )
A.一面伪装和平,一面积极准备内战
B.一方面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一方面积极抗日
4.小明在“纪念解放战争胜利70周年”的演讲比赛中,演讲词里面有“歼灭国民党军队55万余人”、“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语句。据此可知,他所讲的是
A.关门打狗、决战东北
B.大军合力战淮海
C.千《中国土地法大纲》推动解放区土改运动的发展。1948年,中共中央起草了《新解放区土地改革要点》,对新解放区的土改政策又作了许多明确的规定,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有了深入的发展,到1948年下半年,解放区大约有1亿农民分得了土地。材料强调了
A.攘外必先安内B.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C.消极抗日,积极反共D.假和平,真内战
24.有人用这幅漫画形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军进行的某次军事行动,展示了人民军队正确的战略战术。这次军事行动的意义是( )
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B.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C.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D.拉开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的序幕
3.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该图片反映的是渡江战役。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出自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该诗就写于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占领南京之后,C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D三项均与图片信息不符,排除。故选C。
D.除台湾和少数海上岛屿外,中国领土全部获得解放
20.下图反映了解放战争期间晋冀鲁豫解放军的一次重要军事行动。这次军事行动的意义在于:人民解放军开始了
A.全面防御B.重点防御C.战略进攻D.战略决战
21.下图是小李归纳历史知识时绘制的时间轴。该时间轴上的历史事件发生于
A.国民革命运动时期B.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22.对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解读不正确的是
A.此事件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争取和平的诚意B.此事件成果是国共双方达成“双十协定”
C.此事件发生于山城重庆D.此事件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23.对“重庆谈判”这一当时的最大新闻,国民党党报《中央日报》的报道少、短,通常安排在新闻版的右下方,例如《毛泽东昨抵渝》这条消息,还不如《我驻沪宪兵队开始执行任务》的消息突出。这反映了国民党( )
A.1948年,国民党在军事上不断遭受失败
B.解放战争中美国并没有干涉中国的事务
C.国民党的腐败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D.国民党毫无斗志,从侧面体现了国民党的统治不得人心
16.下图描述了解放战争期间某一阶段的战略态势,该军事行动旨在( )
A.“千里跃进,逐鹿中原”B.“攻占锦州,关门打狗”
C.“分割包围,瓮中捉鳖”D.“百万雄师,三路渡江”
A.和蒋介石共建新中国B.商讨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