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高中2017级第二次诊断性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卷共11个小题,没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在大部分慢火车被高铁淘汰的时代,运行于成昆线上普雄—攀枝花段的一对慢火车,自1970年开通后保留至今。
该对列车里程353km,共停靠26个站,运行平均时速不超过40km/h,几乎每10分钟停一站,票价最高25.5元,最低2元,至今22年未涨过价。
图1为该对列车线路分布示意图。
据此完成1-3题。
1.对图示铁路线走向影响最大的自然因素是()A.冻土分布B.地形地质C.资源分布D.年降水量2.该对慢火车开通后保留至今,主要目的是()A.吸纳沿线更多的客源B.让游客能体验慢火车C.维护列车低运营成本D.为沿线人民提供便利3.类似这样的“慢火车”在我国还可能存在于()A.唐古拉山脉B.长江三角洲地区C.太行山区D.珠江三角洲地区个人认为该组试题为本套试卷中唯一值得研究的试题,也是唯一贴近全国卷的试题,有2019年东北林区铁路那组题的感觉。
命题硬伤:①图1中的信息到底对解题有什么用呢?既然没啥用,为啥不删去呢?②文字材料总感觉怪怪的。
材料改编:在大部分慢火车被高铁淘汰的时代,下图所示铁路线上的慢火车自1970年开通后至今仍在运行。
该对列车运行时速不超过40k m/h,几乎每10分钟停一站,票价最高25.5元,最低2元,22年来未涨过价。
据此完成1-3题。
材料解读:①材料中第一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信息,全国大部分地区的铁路都在升级为高速铁路,而下图所示的地区仍有慢火车运行。
这是一个“冲突性”信息,看到此类信息,我们头脑中得马上有一个疑问: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该区域没有升级呢,或者说为什么没有全部升级为高速铁路呢?运行的慢火车的意义在哪里呢?②材料的第二句话主要是对慢火车的具体性描述,大致为:运行速度慢;票价低;停靠站数多。
这样的一种特点让我们联想到什么?这不是城市里公交车的特点嘛,城市里公交车运行线路为了让市民有最大的便利,能覆盖尽可能多的社区和人群,往往是弯弯曲曲,存在绕行的现象。
试题解析:第一题:图示→空间认知(区域认知)→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山河相间→居民点和聚落点分布较分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区→铁路线沿河谷走向布局,一方面河谷地区地形较平坦,起伏较小,铁路线修建工程量小,施工难度小,修建成本较低;另一方面,人口和聚落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区。
此题选B是毫无悬念的,如果是东北、山东等地的早期火车线路,可能是资源分布。
A、D是明显错误的,所以此题还可以再增加下选项的“迷惑性”,至少要尽量让A、D选项是正确的嘛,比如把A改为生物多样性,D改为生态环境保护。
第二题:此题用“类比迁移”,结合材料中慢火车的描述,类比“公交线路”,由于居民点分散,为了让山区人民出行便利,覆盖尽量多的人群。
即可选出正确答案,此题出得很好。
如果题干修改为:图示区域慢火车仍在运行的主要目的是,是不是会更好一点呢?第三题:题干中的“类似”两个字可以删掉,不影响意思的表达。
命题中,在不影响意思表达的情况下,尽可能精简,尽量不出现无效信息,减少阅读难度。
题干可修改为:这样的“慢火车”在我国还可能存在于。
把握好图示区域典型地理环境即可:①山高谷深,地势起伏大;②聚落和居民点分散;③经济较落后。
此题主要的迷惑选项在A选项,唐古拉山脉位于青藏高原,地广人稀,人口主要集中在雅鲁藏布江河谷和藏东南地区,青藏铁路沿线站点不多,不需要此类慢火车。
图2为兰州市2000年和2010年人口密度空间分布曲线图。
读图完成4-6题。
4.兰州市城市空间主要发展方向为()A.东南方向B.东北方向C.西南方向D.西北方向5.10年间,兰州市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特征显现出()A.市中心人口集聚效应增强B.郊区城市化十分明显C.次中心人口集聚效应增强D.多中心结构发展成熟6.西北12-16km区域人口密度极小,推断其主要受制于()A.地形B.水源C.气温D.灾害此组材料我在搜集命题素材的时候看到过,命题立意还是挺不错的。
材料解读:①兰州市(区域认知),经典素材→受河流、地形影响,城市沿河流呈条带状分布与发展。
②人口密度→=区域总人口/区域面积。
③坐标图简陋判读步骤:“看坐标轴及其意义,再看曲线变化情况,变化速度看斜率”。
由图2横轴可知,城市各方向基本上无扩展,即区域面积无大变化;由纵轴可知,西北方向出现了两处人口密度增大的区域,其它方向上基本保持稳定,说明西北方向总人口增加,可能原因为该区域城市发展快,就业机会多,吸引人口,使人口密度增大。
试题解析:第四题:主要考查读图能力。
解析见上面材料解读③。
第五题:此类题目是地理试题中唯一需要用排除法的题目(因为需要将四个选项看完才能判断)A选项:综合左图和右图可知,市中心(坐标原点),人口密度变化不大,略有下降(右图显示),A错误。
B选项:首先要理解什么是郊区城市化?郊区城市化是指郊区变为城市(城市主动扩张的结果)的过程,该阶段城市化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建成区不断扩大。
由图可知,图示城市建成区面积并无明显外扩,B错误。
C选项:结合所学基础知识,城市次中心出现于主城区中交通通达度较高的区域,由图2可知,图示城市的次中心位于西北地区的16-20k m和4-12k m,出现了明显的人口密度增大现象,故C正确。
D选项:要出现多中心结构,城市得出现多个(两个及以上)大致相当的人口集聚区,由图可知该城市只有一个人口高峰区,为单中心结构,D错误。
第六题:兰州市受地形、河流影响,城市沿黄河河谷分布,A正确。
我国某城市2012年人口为63.82万,至2016年人口为57.14万,降幅为10.6%。
表1为该城市2000年和2016年第一、二、三产业的结构比例(%)。
据此完成7-8题。
7.该类城市普遍存在于我国()A.辽中南城市群B.海峡两岸城市群C.长江中游城市群D.成渝城市群8.该类城市的发展现状是()A.产业结构不断优化B.就业压力增大C.工业用地不断缩减D.经济快速发展比较莫名其妙的一组题。
命题背景为收缩型城市和东北地区率先出现人口负增长。
材料解读:①2012-2016城市人口减少,表示迁出人口数多于迁入人口数,在这个时间段,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因素”,背后的原因应为经济衰落,就业机会较少,导致人口流失。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城市人口数减少,不一定意味着城市化水平下降。
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重视概念,概念是很多问题分析的逻辑起点。
以本题为例,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数/区域总人口数,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衰落,人口流失,如果区域总人口的下降幅度大于城市人口数,城市化水平反而会提高的。
②由表1可知,图示城市2006年以二、三产业为主,到2016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人口迁出为主,农业从业人口减少,且农产品市场需求也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该城市对第二产业依赖性更大,排除产业升级调整这一可能,因为如果是产业结构升级的话,①结合2006年产业结构,第一产业比例在2006年已经很低了,不会是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升级;②在图示时段升级方向应为由第二产业向高新技术、第三产业升级);第三产业比重下降,由于经济不景气且人口流失(尤其是人才流失),服务、商贸活动不活跃,导致第三产业比重下降。
试题解析:第七题:不多说了,比较四个选项,从A选项中要联想到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衰落,A正确。
第八题:A选项:由表1可判断,该区域的产业结构越来越依赖第二产业,产业结构并未优化(优化的方向应是高新技术和第三产业),A错误。
B选项:解析过程见下图所示。
东北地区经济的恶性闭环C选项:第二产业比重大幅上升,工业用地面积扩大,C错误。
D选项:从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下降,可判断该区域经济活动不活跃。
粮食生产效率是衡量粮食单产投入—产出变量关系的关键指标,粮食生产效率的提升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2006-2017年内蒙古、晋、陕、甘、川、京、冀、渝、皖、赣为我国粮食生产效率增长区,辽、鲁、苏、沪、浙、闽、粤、琼、新、藏、青、云、贵、桂、宁、津、豫、湘为粮食生产效率减小区,黑、吉为粮食生产效率稳定区。
据此完成9-11题。
9.20世纪80年代前,我国粮食总产的增加主要依靠()①改变土地经营权②大规模机械化生产③挖掘耕地后备潜力④作物品种不断改良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0.相较于江苏省粮食生产率的下降,贵州省粮食生产效率下降的原因主要是()①省域的快速城镇化②落后的经济技术③农业劳动力短缺④脆弱的地理环境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1.今后一段时间能够大幅度提升我国粮食生产效率的措施是()A.给予农民更多的补贴B.统筹农业生产结构C.系统控制生产各环节D.积极发展生态农业这组题的材料我已经无力吐槽了,我在编辑w o r d文档的时候,一度以为命题人要问没有出现在材料中的省份有哪些。
花那么多的语言来表述各种省份简称,不如把粮食生产效率的概念写出来,再接上粮食生产效率的意义,后面的那一大段文字能不能用一个图来表达呢。
不然真的以为要问省级行政区简称呢。
命题时,信息展示要“简约而不简单”,尽量用最少的语言表达出充分的信息,无用信息要舍去,复杂信息要简单化表达。
材料解读:①粮食生产效率→投入—产出→投入少,产出多,粮食生产效率高。
粮食生产效率相关问题的分析思路就分为两个方面:A.投入(多少):农业中的投入主要有?土地、人力、农具/农机、种子、资金、技术、时间等。
B.产出:包括产出的数量、质量及经济价值(经济效益)要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就要尽可能减少投入,增加产出。
②下面一段材料纯属废话,估计能起的作用就是通过一段r a p式的省级行政区简称,让考生心生恐惧。
试题解析:第九题:20世纪80年代前,需要结合历史,提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前的年代,土地收归国有,国家通过集体经济方式发展,生产规模较大,但不一定机械化程度高(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国营农场机械化程度较高,但限于当时的经济水平,整体机械化程度不一定高),这个题在没有相关背景的条件下(不知道高中历史会不会讲到机械化程度这些哈),你让一群00后来回答这个题,在下服了!如果是老年大学入学考试,这组题还是挺合适的。
①20世纪80年代前,那就包括古代了,土地经营权还真是发生了改变。
不然那么多次土地改革是在干嘛,所以呢,这个题的题干最好修改为“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前”,后面的解析默认是这一时间段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