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轻声词

关于轻声词

关于“轻声词”【文献号】1-539【原文出处】语文建设【原刊地名】京【原刊期号】199901【原刊页号】24~27【分类号】H1【分类名】语言文字学【复印期号】199905【标题】关于“轻声词”的若干疑难问题【作者】邵敬敏【作者简介】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200062【正文】“轻声词”是普通话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个经常引起争议的课题。

所谓“轻声词”,从性质上来讲,有两种情况:第一,是词的内部问题,属于构词法范畴。

它的特点是不能类推,某种结构的词中间有某个音节念成轻声,并不等于其他相同结构的词的那个音节也一定念成轻声。

因此,它需要逐个来确定。

第二,是词的语法问题,属于语法学范畴。

它的特点是可以类推,即当这个词出现在某个句法位置时,它就需要念成轻声。

当然,这两种情况也不是绝对没有关系的,比如“兔子”“木头”的“子”“头”要念轻声,既是构词法的问题,也是语法学的问题。

第一类词又有两种类型:1.在普通话中必须念成轻声,如果不读轻声,就不像普通话了。

例如:桌子、椅子、木头、砖头(带后缀),弟弟、妹妹、星星、娃娃(重叠式),葡萄、萝卜、玻璃、哆嗦(连绵词),买卖、动静、东西(正反词)。

这还包括一些汉字同形,就依靠念不念轻声来区别词义或词性的词语。

例如:地下、兄弟、眉目、大意(区别词义),报告、练习、公道、风光(区别词性)。

2.作为北京话,应该念轻声,但是,作为普通话,念轻声还是不念轻声,应该都是允许的。

如果说它的内部还有区别的话,那就是有一部分如果不念轻声,语感上会不大舒服,也就是说,大多数的人比较倾向于念轻声。

例如:大夫、消息、豆腐、便宜。

还有一部分,一般人,特别是方言区的人基本上不念轻声的,或者说念不念轻声词,既不区别意义,在语感上也没有什么不舒服的,这类词语,就不必鼓励或提倡大家去学念轻声了。

这两部分词语的区别,应该作一个专门的研究,提出一个标准,列出一张词汇表格,以方便方言区人士的学习。

第二类词也有两种类型:1.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读轻声,这一类不必讨论。

例如:助词“了”“着”“过”“的”“地”“得”“们”;语气词“啊”“吧”“吗”“么”“呀”。

2.有时候念轻声,有时候不念轻声;有的地方要念轻声,有的地方不念轻声。

不但标准不统一,而且常常还会有特例。

而有关的教材或论著则往往含糊其词,或者互相矛盾,甚至一本著作内部也自相矛盾,现在根据我们在教学和教材编写过程中所碰到的问题,列举出来并且略作分析。

一、方位词“下”。

我们先来看看一些教科书和专业书是怎么说的:第一,《现代汉语》(胡裕树主编1986年132 页)在列举有规则的轻声现象时,第5项特别指出:方位词或词素。

例如:家里、桌子、地下、那边第二,《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主编1988年106 页)对这个问题则认为:用在名词代词后面表示方位的语素或词有时读轻声。

例如:桌子上、屋里、山上、树上、地下、地底下、屋子里、这边第三,《普通话的轻声和儿化》(鲁允中1995年26页)也提到方位词常用的有“上”“下”“里”“边儿”“面儿”,指出“这些方位词,若接在其他名词的后边儿,一般都读轻声”。

以上三本书都提到方位词“下”如果出现在其他名词后面,应该念为轻声。

但是另外几本词典以及有关文件却持不同意见。

请看:第四,《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下”去声条目,举的例是“山下”。

第五,《现代汉语规范字典》(语文出版社1998年)“下”去声条目,举的例是“楼下”。

第六,《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1988年,以下简称“正词法”)在1.2“名词和后面的方位词,分写”所举的例是“树下”(去声)。

另外说明“已经成词的,连写”,举的例是“地下”(轻声)两本《现代汉语》所举的例没有错,问题在于不能进行类推。

“下”念作轻声的词有“地下”“底下”“节下”“乡下”,不过,实际上“地下”有两个:一个表示“地面之下”,例如“地下铁路”“地下商场”,“下”为去声。

一个表示“地面上”,例如“钢笔掉在地下”“地下一点灰尘都没有”,“下”为轻声。

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些念作轻声的“下”都是双音节词内部的一个语素。

当“下”作为一个方位词附带在其他名词后面时,例如“山下”“水下”“蓝天下”“书桌下”原则上都应该念去声,而不是轻声,这种组合则是开放性的。

可见虽然《现代汉语》所举的例都对,但是说法却有误导的成分。

总之,“下”在构词法里,有的念轻声,有的念去声,这要根据具体的词语来确定,不可一概而论;但是,作为方位词,跟其他的名词组合成为一个方位词组时,“下”只能念成去声。

二、方位词“上”方位词“上”的问题更加复杂。

《现代汉语》(胡裕树)只举了一个念轻声的例:桌上。

《现代汉语》(黄、廖)举了三个念轻声的例:桌子上、山上、树上。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105—1106页)在“上”轻声的词条下,列举了三个义项:1.用在名词后,表示物体的表面:脸上、墙上、桌子上。

2.用在名词后,表示某种事物的范围:会上、书上、课堂上、报纸上。

3.用在名词后,表示某方面:组织上、事实上、思想上。

《现代汉语规范字典》念轻声的“上”,所分析的三个义项大体上跟《现代汉语词典》相同,只是第一个义项是指“表示在某一事物的顶部或表面”,所举的例是:山上、大门上、炉台上、脸上。

说明它已经注意到《现代汉语词典》的第一个义项的解释不够准确,所以特地加上了“顶部”这一词语。

但是,《正词法》则认为:“名词和后面的方位词,分写”,举的例是“山上”“永定河上”,“上”念去声;而“已经成词的,连写”,举的例是“天上”,并且念轻声。

这给人一种错误的印象,好像“上”念不念轻声,是由“成词”或“不成词”来决定的。

但是,即使是成词的,实际上也有两种念法:(一)“上”念轻声的词有:春上、府上、柜上、皇上、路上、身上、晚上、早上、火头上、基本上、街面上、兴头上、桌面上。

(《现代汉语词典》“天上”则标为去声)(二)“上”不念轻声的词有:马上、圣上、世上、堂上、无上、以上、之上、至上、祖上。

问题在于,作为方位词“上”,在别的名词后面出现时,到底念不念轻声呢?(一)用在名词后面,表示范围或方面的引申义,一律念轻声(例见前),这没有什么争论。

(二)用在名词后面,表示事物顶部的,例如:山上、树上、船上、河上、水上、楼上……,看来念轻声和念去声都可以。

由于在三个义项中,一、二两个义项已经念成轻声,而第三个义项的念法又是两可的,为了学习的方便,我们建议一律念成轻声比较好。

三、量词“个”《现代汉语》(胡裕树)在谈轻声时,指出包括某些量词。

例如:三个。

《现代汉语》(黄、廖)则说:量词“个”常读轻声,如:这个、三个。

然而《现代汉语词典》(426页)却认为作为量词“个”,念去声的应该包括以下四种情况:1.三个苹果、一个理想、两个星期。

2.差个两三岁、一天走个百儿八十里,不在话下。

3.见个面儿、说个话儿。

4.吃个饱、玩儿个痛快、笑个不停……《正词法》对此没有明确的说法,但是所举的例有两种读法:第一,读去声:鞠了一个躬、各个、两个人、一百多个、十几个人、八个、他一步一个脚印儿地工作着。

第二,读轻声:这个。

可见,“个”如果单独作为量词跟别的词或词组组合,则应该念原声调去声;真正念成轻声的“个”只出现在以下四个词语中:这个、那个、哪个、些个。

四、趋向动词所谓的趋向动词主要是指:趋1 上下进出过回开起趋2来上来下来进来出来过来回来开来起来趋2去上去下去进去出去过去回去开去《现代汉语》(胡裕树)对此没有做具体的说明,只是笼统地说:表示趋向的动词念成轻声。

例如:回来、出去、跑出来、走进去。

但实际上,情况是相当的复杂。

为了说清楚问题,我们把一般的动词简称“动”,把“上”类趋向动词简称为“趋1”,把“来”和“去”类趋向动词简称为“趋2”,把“上来”类复合式趋向动词简称为“趋1趋2”。

趋向动词念轻声的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十二类:(一)不论趋1还是趋2,单用一律读原声调。

例如:他来了、上了一个台阶。

(二)动+趋1,趋1读轻声。

例如:写上、寄出、趴下、拉开。

(三)动+趋2,趋2读轻声。

例如:走来、寄去、飞来。

(四)趋1+趋2,趋2读轻声。

例如:他没上来、下去一个人。

(五)趋1+宾+趋2,趋1读原声调,趋2读轻声。

例如:进教室去、上北京来。

(六)动+趋1趋2,趋1趋2都读轻声。

例如:走上来、跳下去。

(七)动+趋1+宾+趋2,趋1读原声调,趋2读轻声。

例如:走过一个人来、寄出一本书去。

(八)动+得/不+趋1,“得/不”读轻声,趋1读原声调。

例如:走得/不开。

(九)动+得/不+趋2,“得/不”读轻声,趋2读原声调。

例如:走得/不来。

(十)动+得/不+趋1趋2,“得/不”读轻声,趋1趋2读原声调。

例如:走得/不出来。

(十一)介词结构+趋2,趋2读原声调。

例如:到北京去、向这边来。

(十二)动+宾+趋2,趋2读原声调。

例如:骑马去、拉一个人来。

要注意:“骑马去”实际上有两个意义:一是“怎么去?”“骑马”指动作“去”的方式方法,“去”读原声调;二是“去干什么?”“骑马”指的是目的,也可以说成“去骑马”,“去”在后面出现时读轻声。

以上讲的只是一般规则,但是,在事实上,趋向动词1 的内部还可以分出两类:第一,趋11符合以上规则,一共有五个:“上”(爬上山顶)、“下”(传下一道命令)、“出”(跑出大门)、“开”(把门开开)、“起”(抬起箱子往外走)。

第二,趋12不符合以上规则,即当它单独在动词后面作补语时,只能读原声调,不能读轻声,这一共有三个:“进”(走进会场)、“回”(送回原处)、“过”(从树下走过)。

但是由以上三个词所构成的“趋1趋2”复合式趋向动词作补语时,全部读轻声。

例如:走进来、扔过去。

五、方位词“边”《现代汉语词典》的“边”有两个读音(儿化问题本文不讨论):第一,表示“边缘义或边缘的条状装饰”,不读轻声,读阴平。

例如:海边、田边、马路边、金边、花边。

第二,作为方位后缀,读轻声。

例如:前边、后边、下边、东边。

问题是“这边”和“那边”以及“哪边”中的“边”到底应该怎么读。

大体上有两种处理方法:(一)“边”读轻声。

例如:《现代汉语》胡裕树、黄伯荣分别把“那边”和“这边”说成是读轻声的。

《普通话水平测试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认为“那边”的“边”读轻声。

(二)“边”读阴平。

例如:《正词法》“这边”和“向东边去”的“边”都标阴平。

《现代汉语词典》在读阴平的“边”的第7 个义项的举例时是“这边那边都说好了”。

可见,两种说法是矛盾的。

根据北京人的语感,“这边”“那边”以及“哪边”的“边”应该读阴平。

六、否定副词“不”“不”原读去声,但是在某些场合中要读成轻声。

这主要是:1.“V不C”结构的词语。

例如:了不起、大不了、受不了、巴不得、恨不得、怪不得、吃不消。

2.可能补语的否定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