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体行为的理论模式可用( )来表示。
A.B=f(Pa、b、c·Rm、n、o)B.B=f(Pa、b、c……·Em、n、o……)C.B=f(P·G)D.B=f(P·L·E)2.观察者以自己的感觉器官为工具,直接观察人们的行为,并通过对外在行为的分析支推测人们内在的心理状态,这种方法称( )。
A.案例研究法B.观察法C.调查法D.心理测验法3.形成知觉的第二个阶段是( )。
A.组织B.解释C.选择D.观察4.个体往往注意那些能满足自己需要的事物,而忽视那些不能满足自己需要的事物,这主要是因为( )。
A.投射B.晕轮效应C.知觉的防御D.首因效应5.领导者在进行决策时,对各种备选方案进行比较,在分析比较多个方案的基础上择优选用。
这主要是根据( )。
A.系统分析原则B.对比择优原则C.时效原则D.可行性原则6.个体的行为的表现为:情绪变化激烈、主观易于冲动、性急脾气暴臊,此气质属( )。
A.多血质B.胆汁质C.抑郁质D.粘液质7.有的理论学家把行为改造型理论称为ABC公式,其中,B表示( )。
A.行为的起因B.行为的过程C.行为本身D.行为的结果8.“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就是强调( )对人际吸引的重要性。
A.接近性B.熟悉性C.相似性D.互补性9.目前比较盛行的是把决策程序分为八个阶段,其中第三个阶段是( )。
A.确定目标B.提出预测C.拟定方案D.核定价值准则10.群体发展阶段理论认为,群体发展了凝聚感,成员们互相产生了好感,并与群体取得认同时,这时群体处在( )。
A.规范化B.震荡C.形成D.有所作为阶段11.个体由于别人在场或同时参加,活动的效率就会提高,这种现象属于( )。
A.群体促进效应B.社会惰化效应C.协同效应D.从众现象12.在下列各种形式的沟通中,( )中成员的满足感最高。
A.轮式B.Y式C.链式D.全方位型13.在以知识型员工为主的组织中,一般是采用( )较为适宜。
A.集权型B.民主型C.放任型D.专制型14.9.9领导为( )。
A.俱乐部型领导B.团队式管理C.任务式管理D.中间型管理15.日本的自主管理的理论基础是( )。
A.成就需要论B.双因素理论C.期望理论D.公平理论16.Z理论是由( )提出的。
A.威廉·大内B.勒温C.卡斯特D.斯金纳17.在激励理论的分类中,期望理论属于( )。
A.需要型激励理论B.状态型激励理论C.过程型激励理论D.动态型激励理论18.最早用实验证明群体中从众现象是( )。
A.梅约B.阿希C.斯金纳D.弗罗姆19.在处理冲突的两维模式中,自我肯定但不合作的方式是( )。
A.回避B.折衷C.迁就D.竞争20.在组织中,非常重视资历、年龄和经验,要求成员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和忠诚感。
其组织文化是一种( )。
A.学院型B.俱乐部型C.棒球队型D.堡垒型1. 人事心理学主要解决( )A. 人与事的配合B. 人与机器的配合C. 人与人的配合D. 营销者与消费者的配合2. 以自己的想法去猜测别人也有这种想法,这是( )A. 成见B. 晕轮效应C. 投射D. 知觉的防御3. 个人对现实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是( )A. 气质B. 性格C. 个性D. 能力4. 需要型激励理论的中心任务就是了解职工的各种( )A. 习惯B. 价值观C. 态度D. 需要5. ( )是指由组织结构正式确定的、职务分配很明确的群体。
A. 正式群体B. 利益型群体C. 任务型群体D. 指挥群体6. 根据威廉·大内的Z理论,在( )组织中采用的是长期雇用制。
A. Z型组织B. C型组织C. J型组织D. A型组织7. 在双因素理论中,那些能预防职工产生不满和消极情绪的因素被称为( )A. 激励因素B. 保健因素C. 满意因素D. 不满意因素8. 预先告知某种不合要求的行为或不良绩效可能引起的后果,使职工避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以避免发生令人不愉快的事件,从而使职工按要求的方式行事。
此为( )A. 正强化B. 负强化C. 惩罚D. 消退9. 在群体的凝聚力低、群体的绩效规范高的时候,群体会产生( )A. 高生产率B. 中等水平的生产率C. 低生产率D. 低于一般水平10. 在弗洛姆的期望理论里,( )主要是指某种结果实现的可能性。
A. 期望B. 效价C. 工具性D. 公平指数11. 根据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对高成熟的员工应采取( )的领导方式。
A. 说服式B. 参与式C. 命令式D. 授权式12. 个体的胜任工作,好奇等属( )A. 原始动机B. 习得动机C. 一般性动机D. 持久动机13. 根据霍莱特的个性类型分类,个性类型为现实操作型的,其解决问题的风格为( )A. 直觉思维型B. 感觉情感型C. 感觉思维型D. 直觉情感型14. 组织成长阶段理论认为,在分权发展阶段,控制系统应采用( )A. 标准规格及成本中心B. 汇报制度及利润中心C. 计划及投资中心D. 互相间的目标管理15. 一个领导与多个成员交往,属于( )A. 链状沟通B. Y型沟通C. 轮状沟通D. 环状沟通16. 一个人在冲突中寻求自我利益的满足而不考虑他人的影响,此种行为属于( )A. 竞争B. 协作C. 折衷D. 迁就17. 日本的自主管理是在( )理论基础提出的。
A. 强化理论B. 综合激励理论C. 双因素理论D. 成就动机理论18. 据( ),把组织文化划分为强文化和弱文化。
A. 活跃程度B. 影响大小C. 内容性质D. 工作作风19. 目前比较盛行的是把决策程序分为八个阶段,其中第七个阶段是( )A. 确定目标B. 提出预测C. 拟定方案D. 实验论证20. 在勒温所提出的组织变革三个步骤中,冻结主要是为了( )A. 激发个体进行变革的动机B. 指明变革的方向C. 把其所改变的行为固定下来D. 提供行为的榜样1.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具有两重性的学科,它既有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一般规律性这种自然属性,又是有特殊规律性这种________。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与________。
3.按照观察情景的差异来分类,可把观察法分为自然观察和________两类。
4.________是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部分。
5.角色知觉是指对人们所表现的________的知觉。
6.最普通的非正式沟通形式是________。
7.职位因素对权力的形成作用,是以________为基础的,它与领导者本人的素质没有直接关系,它是社会赋予领导者的一种力量。
8.按照菲德勒模式,要提高领导的有效性,或改变领导者的________,或改变领导者所处的环境,所以,领导者的选择要视环境因素而定。
9.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根据社会心理学中的________于1963年前后提出了公平理论。
10.组织目标的________是衡量组织成熟程度和组织运行有效性的基本标志。
1.作为一门独立的专门研究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发展规律的组织行为学,最先产生于本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 )。
A.美国B.英国C.德国D.中国2.据统计,在全盘自动化的条件下,人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耗费的比重为( )。
A.90∶10B.60∶40C.10∶90D.40∶603.在研究结果的统计分析中,“算术平均数”指标常用于( )。
A.离中趋势分析B.集中趋势分析C.抉择分析D.相关分析4.研究人员在不能完全控制的情景下所进行的实验是( )。
A.实验室实验B.准实验法C.现场实验法D.测验法5.不善于表露情感、表现行为,与人交往显得沉静而孤僻,这种性格类型是( )。
A.情绪型B.外倾型C.内倾型D.顺从型6.胆汁质型气质主要行为特征是( )。
A.敏捷活泼B.迅猛急躁C.小心迟疑D.缓慢稳重7.态度的特性有:态度的社会性、态度的针对性、态度的协调性、态度的稳定性、态度的两极性和( )。
A.态度的直接性B.态度的相对性C.态度的间接性D.态度的科学性8.在组织内部,个人事业生涯的纵向变动是( )。
A.个人工作部门的变动B.个人工作向核心方面的变动C.个人工作责任上的变动D.个人工作等级职位的变动9.在一般条件下,当群体受到外部威胁时,其内聚力(即凝聚力)会( )。
A.不变B.增强C.减弱D.没关系10.由价值观的差异而导致的冲突,其冲突源属于( )。
A.沟通因素B.结构因素C.领导因素D.个人因素(或个人行为因素)11.领导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当下属(或群体)的工作成熟度发展到高水平时,领导者应采取的领导方式是( )。
A.命令型(或指令型)领导B.说服型领导C.参与型领导D.授权型领导12.在途径(或通路)—目标模式中,领导者向下属提出挑战性的目标,希望下属高质量地完成任务,并相信下属能实现目标,这种领导方式是( )。
A.指令型领导B.支持型领导C.参与型领导D.成就型领导13.根据菲德勒的有效领导权变模式,在团体情况一般的情况下,有效领导方式是( )。
A.任务导向型B.目标导向型C.关系导向型D.权威导向型14.现代领导者的重要职能和头等重要的事情是( )。
A.科学地决策B.指挥下属完成任务C.处理同组织外部环境的关系D.管理15.决策的基础是( )。
A.信息B.预测C.系统分析D.规范16.“胡萝卜加大棒”政策体现的强化原则是( )。
A.以奖为主,以罚为辅B.及时强化C.正确强化D.奖罚相结合17.在期望理论中,反映奖酬与满足需要的关系的概念是( )。
A.期望值B.价值C.效价D.关联性18.根据双因素理论,下列因素中属于激励因素的是( )。
A.工资B.发展C.监督D.工作条件19.勒温的变革程序模式理论认为,组织变革要经历以下哪三个阶段( )。
A.反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B.解冻、改变、冻结C.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D.激发动机、努力工作、实现目标20.国外大公司、大企业较普遍采用的组织结构形式是( )。
A.职能制B.矩阵制C.超事业部制D.事业部制(或分权事业部制)1.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是______。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是采用______的方法,并综合运用其他多种学科的知识为手段。
3.研究人员在不能完全控制的情景下所进行的实验叫做______。
4.个性主要是由个性倾向性和______两大部分所组成。
5.自我知觉是指主体对自己的______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
6.组织行为学认为,领导就是影响和指引他人(个体)或______来实现其目标的行为过程。
7.在通路—目标理论中,领导者发布指示,明确告诉下属做什么,怎么做,这种领导方式是______型领导。
8.可行性原则要求,一项正确的决策必须在现有的______条件下能够顺利实施。
9.根据成就需要理论,在人的生存需要基本得到满足前提下,人的最主要需要有三种,即: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和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