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古生物第一章 生物界及其进化
古生物第一章 生物界及其进化
生物进化示意图
第一章 第二节 生命的起源与早期演化
(三)早期生物进化 原核生物是地球上已知的最原始的生命形式,这类生 物在地球早期海洋中可以形成较大规模的“叠层石-微 生物席”(Stromatolite-microbial mats)。
叠层石-微生物席是原核生物的生命活动所引起周 期性的矿物沉积和胶结作用所形成的综合产物。它参与 了地球早期元素的氧化、还原反应,转移和积聚了化学 能和太阳能,并在代谢过程中释放氧气,把早期还原性 大气圈逐渐转变为氧化性大气圈,为以后真核生物的出 现和生物的多细胞化奠定了基础。
第一章 第二节 生命的起源与早期演化
各种形态的原核生物
第一章 第二节 生命的起源与早期演化
大约在距今27至25亿年前,由于大气圈中氧含量达到一 定程度,真核生物才得以出现。这是由于真核生物的新陈 代谢是一个需氧过程,同时真核生物本身不能防御强紫外 线,只有在氧化大气圈形成的同时,臭氧层形成后,地球 上才能适合真核生物生存。
第一章 第二节 生命的起源与早期演化
生命起源的假设模式
“原始汤”假说:20世纪30年代,俄国学者奥巴林和英 国学者荷尔丹认为生命是从非生命的有机物合成并形成 “原始汤”的形式开始,再由似胶状形式的有机物质演 化成厌氧的异养生物,吸收原始海洋中的有机物质进行 生长和自我复制。
宇宙胚种论:在20世纪后半叶认为生命是以孢子或其它 生命形式,从宇宙的某个地方来到地球。一是彗星,另 一个是陨石。 生命的热泉起源假说:美国学者克里斯等人在1980年的 巴黎国际地质大会上提出了“生命起源于热水的模式”。
导致的。其中成种作用是演化的主流。
第一章 第一节 进化的概念及其发展
古代自然哲学 (进化思想)
古 希 腊 哲 学 庄 老 哲 学
不变论与变化论对立
自 然 变 化 论 颜 真 卿 沈 括 近 代 进 化 哲 学 培 根 、 康 德 等 1600 1700 林 奈 不 变 论
进化论产生
布 丰 主 义 拉 马 克 主 义 居 维 叶 灾 变 论 1800 1900 魏 斯 曼 新 达 尔 文 学 说 达 尔 文 学 说 孟 德 尔 遗 传 说
第一章 第二节 生命的起源与早期演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后生动植物的出现与早期演化
最早的后生动物的可靠化石记录是从最早期的埃 迪卡拉动物群(Ediacarian fauna)开始的,距今约 5.6-6亿年前。最早于1947年发现于澳大利亚中南部 的埃迪卡拉地区庞德石英岩中。
第一章 第二节 生命的起源与早期演化
对于埃迪卡拉动物群性质有两种解释: 塞拉赫学派认为它们是一些无硬骨骼的、宏体 的奇特动物,其中的后生动物不是印痕化石,而 是由遗迹化石所代表。 格拉斯纳学派认为,埃迪卡拉动物群完全是由 软躯体后生动物的遗体和印痕化石,以及遗迹化 石组成的,它们与寒武纪开始后出现的化石类型, 甚至还有一些现生的种类,显然是有联系的,支 持埃迪卡拉生物是某些寒武纪后生动物的祖先这 一演化模式。
龟的进化图
第一章 第一节 进化的概念及其发展
(二)进化学说的发展
达尔文及其之前的主要进化思想
18世纪,法国学者布丰(G.Buffon)最早科学地涉及了进 化观念。他的进化思想主要表现为: ①生物为生存而斗争,繁衍速度要超过资源承受力; ②同一类物种具有共同的祖先,不同类群物种没有共同 的祖先; ③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引起生物演变; ④物种之间形态有变异,不能相互交配; ⑤物种绝灭是不能适应正在变冷的地球。
拉马克进化思想核心“用进废退法则”
第一章 第一节 进化的概念及其发展
1859年达尔文 (C.Darwin)发表了 《物种起源》给自 然科学带来了新的 世界观。达尔文进 化学说主要内容包 括变异和遗传、自 然选择及性状分歧, 认为生物的进化速 度主要是渐变的。 适者生存(自然选 择)是达尔文进化 论的核心。
第一章 第一节 进化的概念及其发展
19世纪生物学家拉马克 (marck)首次比较系统 地提出了一个进化学说。主要 观点:
①生物进化的原因:低级 生物进化是由于对环境缓慢变 化而无意识的生理反应所引起 的;脊椎动物进化则是受到内 在意志或欲望及器官的使用程 度的影响,即器官使用法则 (用进废退法则)。 ② 获得性遗传:后天所获 得的进步性状可以遗传下去。
此外,还有一些分类位臵不明的奇异类群、及一些海藻 等,其中90%为软体动物。
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在生物进化史中的意义
第一章 第二节 生命的起源与早期演化
灰姑娘虫(上)和谜虫(下)复原图
昆虫远祖的远祖----抚仙湖虫生态景观
寒武纪(约5亿年以前)早期水下生物景观图
云南虫觅食和栖息景观
寒武纪水下生物复原图
退化:生物体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的简单化,
例如某些洞穴生物视觉器官的丧失或减弱。 分化:生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表现为生物由 少到多的演化。 特化:生物对某种生活条件高度适应结果,使
其形态和生理发生局部变异,但整个身体的组织结
构和代谢水平并无变化。
第一章 第一节 进化的概念及其发展
进化的定义
生物进化是生物与其生存环 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变化所导致的 部分或整个生物种群遗传组成的 一系列不可逆的改变。它包括了 对新环境的适应辐射,对环境变 化的调节,以及产生新型的生活 方式去适应变化了的环境。这些 适应促使生物在发育方式、生理 反映以及种群与环境之间相互关 系方面产生更复杂的改变。
一个神秘而遥远的国度
第一篇
古生物学基础
第一章生物界及其进化
目的和要求: 理解生物的进化方式,对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 过程和主要进化思想,以及生命起源假说和生物的 早期演化做一般性的认识; 重点掌握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关系。 重点和难点: 生物进化的层次(小进化、大进化);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1859 1859
500 BC
0
8
现代进化学说发展
1940 1960 1980 新 灾 变 论 中 性 论
1920 现 代 综 合 论
进化思想与进化学说的产生和发展历史图解
几种进化理论示意图
第一章 第一节 进化的概念及其发展
小进化和大进化
发生在种内个体和居群层次上的进化称为小进化;
种和种以上分类群的进化被定义为大进化。 生物学家研究现生生物居群和个体在短时间内的进 化是小进化;生物学家和古生物学家在研究现代生物和 古生物资料基础上,研究种和种以上高级分类群的在长
第一章 第一节 进化的概念及其发展
第一节
进化的概念及其发展
(一)进化的概念
生物是进化(evolution)的,即由低级到高级,由
简单到复杂,体现在其形态构造的复杂化及生理机能的提 高。但生物界的发展也有特例,如退化、分化、特化。因 此,它们都属于广义进化的范畴。
第一章 第一节 进化的概念及其发展
第一章 第一节 进化的概念及其发展
正态化选择:又叫稳定性选择 前进性选择:包括单向性选择和分歧性选择。 平衡性选择(多态现象) 性选择
第一章 第一节 进化的概念及其发展
大进化的型式
(1)适应辐射(adaptive radiation) (2)趋同(convergence)与平行演化(parallel evolution) (3)线系渐变(phyletic gradualism)与间断平衡 (punctuated equilibrium)
第二节 生命的起源与早期演化
(一)多彩的生物世界 原核生物界(Monera) 生 物 的 分 类
原生生物界(Protista)
植物界(Plantae) 真菌界(Fungi) 动物界(Animalia)
第一章 第二节 生命的起源与早期演化
(二)生命的起源及其化石记录
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化石来自澳大利亚西部古 太古代皮尔巴拉超群瓦拉乌纳群的硅质结核中,含 化石岩石距今34-35亿年。 在格陵兰西部始太古代依苏瓦绿岩带的变质沉 积岩中发现了富含轻碳(C12)的有机碳颗粒,年龄 值为距今38.5亿年。 上述的两个年龄值进一步把生命起源的时间缩 小在40-38.5亿年之间。
第一章 第一节 进化的概念及其发展
趋同(convergence) 指不同祖先的生物类 群,由于相似的生活方 式,整体或部分形态构 造向同一个方向改变。
不同类群生物由于趋同
演化而形成相同功能的 器官称为同功器官。
第一章 第一节 进化的概念及其发展
平行演化
第二篇地层学与地质发展史,由地层学基本原理
和方法,前寒武系、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等五章 所组成,在介绍和分析各时代地层发育情况、分布规 律及典型剖面基础上,重点突出了我国各成煤时期的 含煤地层的分布及聚煤规律,并对我国成煤时期的地 质发展史进行了重点阐述,同时概略地介绍了各时代 全球发展史和古地理、古气候的一般特征。
主讲:张 志 沛
古生物地层学的主要内容
本课程由两部分内容组成: 第一篇古生物学基础,由生物界及其进化、古生物学基 础、古无脊椎动物学、古脊椎动物亚门、古植物、遗迹化 石等六章所组成,阐述了近年来最新的有关生物起源、进 化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古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在系统介绍 各门类古生物的形态、构造及重要化石代表的基础上,重 点突出了含煤地层中常见的一些门类,如蜓类、珊瑚类、 腕足类、双壳类、菊石类、牙形石和古植物等,为学习地 层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达尔文与《物种起源》
第一章 第一节 进化的概念及其发展
新版本的《物种起源》
早期进化论的地位
第一章 第一节 进化的概念及其发展
达尔文之后的主要进化思想
底弗里斯(De Vries)根据植物染色体突变 提出“物种通过突变而产生”,后人称之为突变 论。
新达尔文主义是20世纪初由德国学者魏斯曼 (A.Weismann)等对达尔文进化论进行修正后提 出的,强调了自然选择,消除了原达尔文进化论 中的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及布丰的“环境直 接作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