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常规一、概述:腰痛又称腰脊痛,是指以腰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可表现在腰部的一侧或两侧,部分患者伴有下肢疼痛。
六淫之气,客于经脉,气血阻滞,经脉不通;或年老体衰,纵欲过度,肾精亏损,筋脉失养;以及跌仆损伤,筋脉受损,气血运行不畅,瘀血留滞于腰部,均可引起腰痛。
西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腰痛范畴。
二、诊断标准12(1)91%,疼(2)(3)和L3神经(4)(5)(6)3.(1)腰椎侧凸:它是一种姿势性代偿性畸形,有辅助诊断价值。
(2)腰部活动受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一般有腰部活动受限的表现:(3)腰部压痛及骶骨棘肌痉挛:约89%腰椎间盘突出的病人,在病变间隙的棘突间有压痛。
约1/3的病人有腰部骶棘肌痉挛。
(4)间歇性跋行:当患者走路时,随着行走距离增多,腰背痛加重,不得不停步。
(5)神经系统征象:80%病人出现感觉异常,70%病人出现肌力下降。
(6)直腿抬高试验阳性:令病人抬高下肢,抬高到60°以内可出现坐骨神经痛,阳性率约90%。
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时,缓慢放低患肢高度,待放射痛消失后,再将踝关节被动背屈,如再度出现放射痛,则称为加强试验阳性,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诊断依据。
(7)仰卧挺腹试验:病人仰卧,作挺腹抬臀的动作。
使臀部和背部离开床面,出现患肢坐骨神经痛者为阳性。
(8)股神经牵拉试验:病人取俯卧位,患肢膝关节完全伸直。
检查者上提伸直的下肢使髋关节处于过伸位,当过伸到一定程度时,出现大腿前方股神经分布区域疼痛者为阳性。
(9)压颈试验:病人取坐位或半坐位,两下肢伸直,此时坐骨神经已处于一定的紧张状态,然3(1)(2)或移位,(3)(4“膨出”、12、3或大便里急后重,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4、气滞血瘀:近期腰部有外伤史,腰腿痛剧烈,痛有定处,刺痛,腰部板硬,俯仰活动艰难,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疲斑,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沉涩。
5、肾阳虚衰:腰腿痛缠绵日久,反复发作,腰腿发凉,喜暖怕冷,喜按喜揉,遇劳加重,少气懒言,面色眺白,自汗,口淡不渴,毛发脱落或早白,齿松或脱落,小便频数,男子阳疾,女子月经后衍量少,舌质淡胖嫩,苔白滑,脉沉弦无力。
6、肝肾阴虚:腰腿酸痛绵绵,乏力,不耐劳,劳则加重,卧则减轻,形体瘦削,面色潮红,心烦失眠,口干,手足心热,面色潮红,小便黄赤,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三、治疗方案(一)针刺治疗主穴:肾俞、腰夹脊、委中、阿是穴。
随证配穴:风寒湿阻滞证配关元、腰阳关;气滞血瘀证者配血海;肝肾亏虚证配命门、三阴交、太溪。
随症配穴:大腿、小腿的前侧痛配伏兔、足三里;外侧痛配环跳、阳陵泉、悬钟;后外侧配承扶、委中、承山、昆仑。
操作:患者取俯卧位或侧卧位,依据病情采用补泻手法。
腰夹脊、肾俞为直刺并微斜向椎体,深1.5寸,使腰部酸胀感或有麻电感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腰阳关、命门为直刺针尖稍向上斜刺0.5~12寸,使1~1.5寸,钟直刺10.5~1寸,7次为1 1蛇2、寒湿痹阻:治法:温经散寒,祛湿通络。
方剂:附子汤加减;组成:熟附子、桂枝、白术、黄芪、白芍药、杜仲、狗脊、鹿角、当归、仙茅、乌梢蛇3、湿热痹阻:治法:清利湿热,通络止痛。
方剂:清火利湿汤加减羚羊角、龙胆草、山桅、黄柏、车前草、茵陈篙、薏苡仁、防己、桑枝、桃仁、苍术、蚕沙、木通4、气滞血瘀:治法: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方剂:复元活血汤加减;组成:大黄、桃仁、当归、红花、穿山、柴胡、天花粉、甘草5、肾阳虚衰:治法:温补肾阳,温阳通痹。
方剂:温肾壮阳方加减;组成:熟附子、骨碎补、巴戟天、仙茅、杜仲、黄芪、白术、乌梢蛇、血竭、桂枝6、肝肾阴虚:治法:滋阴补肾,强筋壮骨。
方剂:养阴通络方加减;组成:熟地黄、何首乌、女贞子、白芍、牡丹皮、知母、木瓜、牛膝、蜂房、乌梢蛇、全蝎、五灵脂、地骨皮(四)其它疗法①中药外敷:一日一次。
组方:伸筋草30g、透骨草30g、冬瓜皮30g、五加皮20g、木瓜20g、红花20g、甘遂15g、芫花15g、川椒15g操作:将上述诸药研末后装入约20cm×20cm的布袋中,放入器皿中,加入水、黄酒、醋,将药物浸透即可,然后放入微波炉中加热3~8min后取出,以皮肤能耐受的温度置于患者腰部,上面可用TDP、当归7g、独活6g待罐内吸入2ml致使症3五、疗效评价1、治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70°以上,能恢复原工作,能行走2公里以上。
2、好转: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
不能恢复原来的工作和生活3、未愈:治疗无效,或症状加重;有关体征无改善。
眩晕(椎动脉供血不足)诊疗常规一、概述:眩即眼前发花或发黑,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物旋转,站立不稳,二者总称眩晕。
是以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旋转动摇不定,或自觉头身动摇为主要临床特征,同时或兼见耳鸣、耳聋、恶心、呕吐、怠懈、肢体震颤等症状。
多见于后循环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内耳性眩晕、颈椎病及高血压病、低血糖,贫血,脑动脉硬化等。
眩晕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实用中医内科》(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侧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至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22008年)。
(1)(2等)(3(4(51IIIIIIVV轻度:0、Ⅰ级;重度:IIIII级;重度:IVV级。
(二)征候诊断(1)风痰上扰证:眩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漂浮感,头重如裹,伴有恶心呕吐或恶心欲吐、呕吐痰涎,食少便溏,舌苔白或白腻,脉弦滑。
(2)阴虚阳亢证:头晕目眩,心烦失眠,多梦,面赤,耳鸣,盗汗,手足心热,看哦片、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弦细。
(3)肝火上炎证:头晕且疼,其势较据,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4)痰瘀阻窍证:眩晕而头重昏蒙,伴胸闷恶心,肢体麻木或刺痛,唇甲紫绀,肌肤甲错,或皮肤如蚁行状,或头痛,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滑或涩。
(5)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晄白,抓甲不荣,神疲乏力,心悸少寐,纳差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数。
(6)肾精不足证:眩晕久发不已,听力减退,耳鸣,少寐健忘,身倦乏力,腰酸膝软,舌红,苔薄,脉弦细。
三、治疗方案(一)中医辨证治疗123桑寄生、4麝香(冲5肉桂、枸杞子、怀牛膝、灸甘草。
6、肾精不足证治法:补肾填精,充养脑髓。
方药:河车大造丸加减。
紫河车、龟甲、黄柏、杜仲、怀牛膝、天冬、生地、麦冬、党参、茯苓。
口服中成药:1、步长脑心通:4粒,3次/日,口服。
功能:益气活血。
适用于气虚血瘀者。
2、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功能滋养肝肾,每次6-8粒,日三次,1个月为一个疗程。
3、金匮肾气丸:功能温补肾阳,金匮肾气丸每次每次6-8粒,日三次,1个月为一个疗程。
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1、益气养阴扶正类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益气固脱,养阴生津。
2、活血化瘀类:血栓通注射液、银杏叶提取物:活血通络。
(二)中医外治1、针刺治疗21.2.可因虚致五.保持心情开朗愉悦,饮食有节,注意养生保护阴精,有助于预防本病。
患者的病室应保持安静、舒适,避免噪声,光线柔和。
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劳逸结合。
保持心情愉快,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宜,多吃蔬菜、水果,忌烟酒、油腻、辛辣之品,少食海腥发物,虚证眩晕者可配合食疗,加强营养。
眩晕发作时应卧床休息,闭目养神,少作或不作旋转、弯腰等动作,以免诱发或加重病情。
重症病人要密切注意血压、呼吸、神志、脉搏等情况,以便及时处理。
六、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中医疗效评定标准参照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国卫生部制订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中规定的疗效。
定相应的疗效指数标准。
痊愈:眩晕等症状消失,疗效指数大于等于90%显效: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头微有昏沉或头晕目眩轻微但不伴有自身及景物的旋转、晃动感,可正常生活及工作。
疗效指数大于等于70%,同时小于90%有效:头昏或眩晕减轻,仅伴有轻微的自身或景物的旋转、晃动感,虽能坚持工作,但工作和生活受到影响。
疗效指数大于等于30%,同时小于70%一、(一)1.年)。
2(1)(2)(3)(4)X线钡餐检查证明是消化性溃疡。
(二)疾病分期A1期: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中心覆盖厚白苔,可伴有渗出或血痂,周围潮红,充血水肿明显。
A2期:溃疡覆盖黄色或白色苔,无出血,周围充血水肿减轻。
H1期:溃疡处于愈合中期,周围充血、水肿消失,溃疡苔变薄、消退,伴有新生毛细血管。
H2期:溃疡继续变浅、变小,周围黏膜皱襞向溃疡集中。
S1期:溃疡白苔消失,呈现红色新生黏膜,称红色瘢痕期。
S2期:溃疡的新生黏膜由红色转为白色,有时不易与周围黏膜区别,称自色瘢痕期。
(三)证候诊断1.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暖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泛酸;舌质淡红,苔薄自或薄黄;脉弦。
2.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色淡苔白;脉缓弱。
3.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纳呆食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舌质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或迟。
4.肝胃郁热证: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口干口苦;吞酸嘈杂;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舌质红,苔黄或苔腐或苔腻;脉弦数或脉弦。
5(一)110g、甘草3g。
2、三七(研粉冲服)33克、白芨10g。
4、肝胃郁热证治法:疏肝泄热方药:加减清化饮,绵茵陈15g,黄连6g,大黄3g,枳实10g,佩兰10g,白芨10g,乌贼骨10g,三七3g(冲服),柴胡6g。
5、胃阴不足证治法:养阴益胃方药:益胃汤加减,沙参6g、麦冬6g、白及10g、三七粉3g、玉竹6g、佛手10g、甘草3g。
(二)针灸治疗1.肝胃不和证选穴:中脘、内关、足三里、阳陵泉、合谷、太冲。
针刺手法以泄法为主,重在泄肝气以和胃气。
以上腧穴可以交替针刺。
2.脾胃气虚证选穴:中脘、内关、足三里、脾俞、胃俞。
针刺手法以补益为主。
以上腧穴可以交替针刺。
3.脾胃虚寒证选穴:足三里、血海、关元、天枢、里内庭、脾俞、章门。
针刺手法以补益为主。
以上腧穴可以交替针刺。
4.肝胃郁热证5针刺。
(三)1(1)(2)(四)足三里等区域。
每次选取上述1~2组穴位,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次治疗以灸至感传消失为度,疗程间休息2~5天,共2~3个疗程。
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多功能艾灸仪、智能通络治疗仪等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