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三复式记账
3.1 复式记账原理
一、记账方法概述
记账方法是根据一定的原理、记账符号、记账规则,采用一定的计量单位,利用文字和数字在账簿中登记经济业务的方法。
(一)单式记账法
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只在一个账户中加以记录。
通常只登记现金、银行存款的收付以及应收、应付款项的结算。
如:以银行存款5000元购买材料,只记银行存款的减少,不记原材料的增加。
(二)复式记账法
对每一笔经济业务的发生,都必须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加以记录,借以完整地反映一项经济业务的方法。
二、复式记账的基本原理
复式记账法的理论依据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会计恒等式所反映的资金平衡关系的原理。
三、复式记账的科学性
1、设置了完整的账户体系,可以全面记录和反映所以的经济业务。
2、能反映每一项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
3、可以对会计记录的结果进行试算平衡。
四、复式记账的种类
复式记账法有借贷记账法、增减记账法、收付记账法.
现在统一采用借贷记账法。
3.2 借贷记账法
借贷记账法是以“借”“贷”作为记账符号,以“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作为记账规则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
一、记账符号
借贷记账法是以“借”“贷”作为记账符号。
二、账户结构
根据“资产+费用=负债+所有着权益+收入”的关系,账户结构叙述如下:
(一)资产类账户的结构
资产账户的期末借方余额=期初借方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
(二)负债、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结构
负债、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期末贷方余额=期初贷方余额+本期贷方发生额—本期借方发生额
(三) 成本、费用、支出类账户的结构
成本、费用、支出账户的结构与资产账户的结构相似,借方记增加,贷方记减少,除生产成本账户余额在借方外,其他成本、费用、支出账户一般没有余额。
生产成本账户的期末借方余额=期借方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
(四)收入类账户的结构
收入类账户的结构与负债、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结构相似,贷方记增加,借方记减少,期末一般没有余额。
三、记账规则
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应用事例见教材
四、账户对应关系和会计分录
(一)、账户对应关系
运用借贷记账发的记账规则登记每项经济业务时,在有关账户之间就会发生应借应贷的相互关系。
账户之间的这种关系称为账户的对应关系。
发生对应关系的账户称为对应账户。
账户对应关系的作用
1、通过账户的对应关系,可以了解经济业务的内容。
2、通过账户的对应关系,可以发现账户中所记录的经济业务是否符合有关经济法规和财务会计制度。
(二)、会计分录
会计人员依据原始凭证,在记账凭证中对经济业务所涉及的账户名称、记账方向和入账金额所作的记录。
编制会计分录的步骤:
1、确定经济业务所涉及的账户名称
2、确定经济业务所涉及的账户的性质和结构
3、确定应记入经济业务所涉及到的户的方向和金额
例1:企业收到投资者投入机器设备一台,价值10000元。
借:固定资产10000
贷:实收资本10000
例2、以银行存款50000元偿还短期借款。
借:短期借款50000
贷:银行存款50000
例3、收回某单位前欠货款20000元,存入银行。
借:银行存款20000
贷:应收账款20000
例4、向银行借入短期借款50000元,偿还欠外单位货款。
借:应付账款50000
贷:短期借款50000
以上一借一贷的分录称为简单分录
例5、购入机器一台,价款100000元,其中80000元以银
行存款支付,其余20000元暂欠。
借:固定资产100000
贷:银行存款80000
应付账款20000
例6、企业收到投资者投入机器设备一台,价值60000元,
银行存款40000元。
借:固定资产60000
银行存款40000
贷:实收资本100000
以上一借多贷或一贷多借的分录称为复合分录。
上述例5分录可写为
借:固定资产80000
贷:银行存款80000
借:固定资产20000
贷:应付账款20000
复合分录是由简单分录组合而成
三、试算平衡
根据资产与权益的平衡关系和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检查账户记录是否准确的一种验证方法。
1.余额试算平衡
资产=负债+所有着权益
所有账户借方期初(期末)余额合计= 所有账户贷方期初(期末)余额合计
2. 发生额失算平衡
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所有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 所有账户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
例:期初账户余额
银行存款200000 短期借款100000
应收账款50000 应付账款50000
固定资产300000 实收资本400000
上述业务的账户记录如下:
总分类账户试算平衡表
2000年月30日单位:元
第四节借贷记账法的运用流程
前面各节讲述了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要领。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借贷记账法。
现推出鸿景公司的实际资料作为案例(见教材),进一步说明借贷记账法的运用流程。
运用借贷记账法进行会计核算,其基本处理程序和步骤如下:
(一)开设新账,根据前期有关账户的期末余额资料,登记各账户的期初余额(开设新账工作通常只在年初进行,其他月份可在月资料基础上连续登记)。
(二)分析本期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此项工作,实际操作中是通过填制记账凭证进行的)。
(三)根据会计分录,登记各有关账户。
此项工作也称为“过账”。
即将在记账凭证中确定的会计分录,按一定顺序一一记入相关账户。
具体操作步骤是:
1.找出会计分录中所涉及的相应账户,
2.将会计分录的有关内容记入相应的账户,包括记录经济业务的日期、业务编号、经济业务的简要说明、借方或贷方发生额等,
3.每登记完一笔经济业务,便在相应的会计分录后(记账凭证的相应栏目)做出已记账的标记“√”,以避免重复记账或漏记账。
(四)结算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
在将本期发生的经济业务全部登记入账的基础上,计算每一账户的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
(五)编制试算平衡表。
为了检查账户记录是否正确,在结计出本期发生额及期末余额后还须进行试算平衡,编制本期发生额及期末余额试算平衡表。
(六)编制会计报表。
在各账户试算平衡、检验正确的基础上,根据账户记录资料编制会计报表,是整个会计核算程序的最后一项工作。
通过会计报表可以集中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全貌,为企业管理者、企业的投资人、债权人、政府监管部门及其他有关方面提供各种有用的信息。
会计报表的具体编制方法将在第十一章集中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