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各个生理阶段的饲喂要点篇一:奶牛各个生理阶段的饲喂要点奶牛各个生理阶段的饲喂要点奶牛是一种高产动物,在保证营养全价平衡的前提下,要力求饲料品种多样化和适口性好,但不能因为追求奶产量而过多添加精饲料。
其日粮一般要由3~4种以上的青粗饲料(干草、青草、青贮饲料等)及3~4种以上的精料组成,各个生理阶段的饲喂要点如下:干奶期(干奶到产前15天)目标:尽早使母牛停止泌乳,乳房恢复正常为此,在满足母牛营养需要前提下尽量不喂青绿多汁饲料和副料,日粮以粗饲料为主,在保持适宜的纤维摄入量的基础上搭配一定的精料,精料给量根据粗料品质及体况调整,一般在3~4公斤。
精、粗饲料比为25∶75,日粮物质应占体重的 2.0%~2.5%,对于体况偏瘦的母牛,可适当提高日粮的营养水平,尤其是能量饲料,增加优质粗料对于体况偏肥的母牛,可限制精料用量,增加中等质量粗料的投入,但要注意矿物质平衡。
围产期(分娩前至分娩后15天)日粮干物质应占体重的2.5%~3%,精、粗饲料比为40∶60。
分娩前15~34天,因采食量较低,但所需营养因胎儿的急速增长而增加,为此,应提高饲料浓度,增加蛋白质与能量的供应。
产前一周根据食欲慢慢增加精料喂量,每天增加0.5公斤,使瘤胃适应产后高精料的饲喂,以优质的粗料为主,产前一周肌注维生素D3,15毫升/头,并加强运动增加光照,可防止产后胎衣不下及瘫痪等疾病的发生产前采用低钙日粮,严禁日粮突变,控制食盐喂量,分娩后,应喂以麸皮汤(麸皮1公斤、红糖2公斤、矿剂100克、温水10~15公斤),以缓解产犊疲劳及分娩所失水分,还可预防胎衣不下及瘫痪。
对健康正常的分娩牛,应让其自由采食青干草,尽量避免喂过多的青贮玉米料从分娩后第4天开始,配合精料按每日0.5公斤递增,使奶牛以后的11天内,日采食精料量达到10公斤,这样不仅能减缓分娩母牛在产后15天内体重的下降,而且对提高产奶起到促进作用禁止饲喂副料、块根料及绿料,以优质粗料及精料为主。
根据食欲逐步增加精料,每天增加0.25公斤,掌握精粗比55∶45,不得超过60∶40。
泌乳早期(产后16~100天)泌乳早期产奶量上升,以"料领着奶走",到产奶量不再上升或食欲饱感状为止。
精粗比从55∶45逐渐过渡到60∶40左右,但不能超过60∶40,日粮干物质占体重的3.5%以上。
这一时期产量最高,但牛的采食高峰来得较晚,故有一段营养负平衡、体膘下降时期。
这一时期,既要产量又要体膘。
为此所有饲料都要挑选优质的,特别是粗料和精料。
根据食欲精料逐渐增加。
但每天精料增加不超过0.5公斤,防止瘤胃酸中毒,这一时期需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添加缓冲剂如小苏打等,以缓解高产带来的一些代谢病。
日粮浓度要稳定,强调蛋白质的质量和数量,适当供应副料、块根料及绿料,三种饲料总量不超过40公斤/头/天。
在运动场适当放粗料和矿物盐,同时,在舍内外提供充足、清洁的饮水。
泌乳中期(产后101~200天)这一时期,一方面多数奶牛产奶量开始逐渐下降,另一方面奶牛的食欲旺盛,采食达到高峰。
为此,这一阶段应根据奶牛的产奶量、体重,每周或隔周调整精料喂量,逐步达到精、粗饲料比为40∶60。
日粮干物质占体重的3%~3.2%。
管理的重点是保证充足的饮水,加强运动,以及正确的挤奶方法和乳房按摩。
泌乳后期(产后210~305天)泌乳中后期,奶牛大多数已受孕,由于受胎盘激素和黄体激素的作用,产奶量开始大幅度下降。
这个时期应按体重和泌乳量隔周调整精料喂量一次。
日粮尽量以粗饲料为主,精、粗饲料比为30∶70。
日粮干物质占体重的3%~3.2%。
为使产奶量下降慢一点,体膘恢复上去,饲料的用量应跟着产奶走,即营养水平始终要超过需要量。
在干奶前半个月进行隐性乳房炎检测治疗,同时做好与保胎有关的工作。
篇二:成奶牛各阶段的饲养要点成奶牛各阶段的饲养要点我国地域辽阔,地理情况复杂,乳牛的饲养条件和饲料资源不同,造成我国目前饲养模式不一;目前对适合我国的奶牛饲养标准等基础研究工作也比较薄弱,理论与生产实践有些脱节,数据多是出自实验室或借鉴国外标准,而不是从规模化实验场和生产实践中得出;另外我国对现有一些比较成熟的饲养管理技术的推广也不太理想,所以我国目前的饲养模式总体比较落后,饲养管理水平低下。
去年笔者对我国数百个规模不一的牛场日粮进行了分析,普遍存在对饲料的营养成分分析不到位(应每批次粗精料检测),奶牛日采食量不清,重精料、轻粗料,重蛋白、轻能量,重大宗、轻微量,重概念、轻细节,重数量、轻质量,重饲料、轻管理,重硬件、轻软件等一系列问题。
借此,笔者把国内外一些科学实用的饲养技术要点介绍给读者,供同行们参考。
1干奶前期(停奶至产前16d)饲养要点1.1确保奶牛得以运动,牛舍清洁卫生,集中饲养;1.2停奶一周前做好乳房炎的检测和治疗,确保无乳房炎(隐性)方可停奶,仔细监控干奶期的乳房变化;1.3保持奶牛在整个干奶期直至分娩的体况(理想体况3.5-3.75分);1.4日粮以禾本科干草为主,视膘情辅以青贮玉米(5-10kg/头·d)和精料(2~4kg/头·d),日采食干物质占体重1.8%-2.2%;1.5足额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2围产前期(产前15d至分娩)饲养要点2.1因生理和激素的变化,奶牛食欲下降,干物质采食量仅占体重1.4-1.8%;2.2应提高日粮的营养浓度和适口性,使日粮粗蛋白达14%-15%,泌乳净能达2.1NND;2.3此期应饲喂低钙(45~55g/头.d)、低钠及低钾的低阳离子盐日粮,停喂小苏打等瘤胃缓冲剂,防止代偿性碱中毒,若高钙及阳离子盐高可添加阴离子盐,降低血液pH值(可检测尿液pH值以6.2~6.8为宜),刺激甲状旁腺素在产前分泌,以减少产后代谢病的发生,增加奶牛采食量,为产后奶牛健康、高产、稳产打下基础;2.4适当逐渐增加青贮玉米和精料的饲喂量(可达占体重1%),这样能使瘤胃适应产后高精料日粮。
3围产后期(产后至15d)饲养要点3.1饲喂目标主要是尽量克服分娩后DMI不足和能量负平衡;3.2配制新产牛日粮时,应优先考虑满足其对纤维素及蛋白质的最低需求量,同时使能量摄人达到最大,平衡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间的比例;3.3喂给优质适口性好的精粗饲料,含水份高的副料应少喂;使奶牛干物质摄人量达到最大;3.4有条件可饲喂全混日粮,视奶牛食欲、消化、恶露、乳房等情况,可渐增加精料的喂量(日增0.25kg),精粗比为50:50;3.5提高日粮的营养水平,日粮干物质中含CPl7%-18%,NND2.4-2.5,钙1%,磷0.6%,干物质摄人量达占体重2.5%-3%。
4泌乳前期(分娩后16d至120~150d)的饲养要点4.1这是奶产量上升和平坦期,以“料领着奶走”的饲喂方法,逐渐增加精料的喂量,产奶高峰期精粗比可达60:40;4.2日粮营养浓度增至每公斤干物质中含CPl6%-17%,NND2.3—2.4,钙0.9%,磷0.5%,脂肪5%-6%,干物质摄人达占体重3.2%-3.8%,NFC少于42%;成乳牛各阶段日粮的主要营养指标表谷物类精料不足,粗蛋白或过瘤胃蛋白缺乏,粗脂肪过高等造成,可适当增加精料和优质全株玉米青贮的喂量及提高日粮的过瘤胃蛋白含量;若过低(低脂高蛋),则表明可能是谷物类精料过高,粗饲料过低,有效洗涤纤维不足,存在酸中毒,应增喂优质干草、瘤胃调控剂等;4.4根据牛只产奶量的持续力(本次奶量/上次奶量),可判别饲养是否到位。
持续力一般为产后0-70d,头胎牛为112%,成母牛为106%;71—200d,头胎牛为98%,成母牛为94%;产后>200d,头胎牛为92%,成母牛为88%。
5泌乳中后期(120—150d 至干奶)的饲养要点5.1此期为产奶量逐渐下降,采食量增加,能量正平衡,是控制体膘的最好时期,以“料跟着奶走”的饲喂方法,精粗比一般为40—45:55—60,在停奶前半月左右,把体膘控制在3.5—3.75分;5.2日粮营养水平逐渐下降,日粮干物质中含CPl3%—15%,NND2.0—2.2,中性洗涤纤维> 38%。
篇三:奶牛各阶段饲养管理要点奶牛各阶段饲养管理要点强化奶牛饲养管理,根据奶牛不同阶段的生理特点,采用不同的饲养管理手段,推行先进的科学饲养方法,做好奶牛各生理阶段的饲养管理,不断提高奶牛的饲养管理水平,减少疾病发病率,延长奶牛的使用寿命,同时减少浪费、降低成本、提高产量、增加效益,对提高奶牛养殖效益至关重要。
一、奶牛阶段划分奶牛根据不同的生长发育和生理阶段分为后备和成母牛,后备牛又可被分为0-6月令的犊牛、7-15月令的育成牛、16月令到产犊前的青年牛。
青年牛妊娠产犊后转入成母牛群,成母牛又可划分为干奶牛和泌乳牛。
干奶牛,指成乳牛经过一个泌乳期的泌乳,妊娠7个月后,奶牛停止泌乳,进入恢复休整期,一般为2个月,可分为干奶前期(停奶-产前21天)与干奶后期(产前21天-分娩)。
泌乳牛指从产犊后开始泌乳,直至停奶的牛,可分为泌乳早期(分娩—产后21天)、泌乳盛期(产后22天—100天)、泌乳中期(101天—200天)、泌乳后期(201天—停奶)。
通常情况下,把干奶后期和泌乳早期称为围产期。
(一)犊牛期饲养管理犊牛期饲养分为断奶前和断奶后两个时期。
1、断奶前犊牛犊牛出生后立即清除口、鼻、耳、内的粘液,确保呼吸畅通,让母牛舔干身上的羊水,利于子宫收缩复原,排出胎衣,如果脐带已断裂,可在断端用5%碘酊充分消毒,未断时在距腹部6-8cm处用用消毒剪刀剪断,挤干脐带内血液,然后充分消毒。
新生犊牛在一个小时内必须吃上母亲的初乳,饲喂量为2-2.5kg,温度39OC℃,第二次饲喂应在出生后6-9小时,对小母犊,应持续饲喂3天初乳,如果母牛患病或头胎牛,可饲喂分娩日期相近的其它健康母牛的初乳或以前冷冻的其他健康母牛的初乳。
3天后饲喂混合奶或犊牛代乳料,每次喂完后擦干嘴部,一周后训练吃草料,逐渐增加喂量,尽量提高日增重,日增重不低于700克。
犊牛出生10日内,打号、谱系登记。
犊牛出生后20—30天,用电烙铁或药物去角。
出生后2—6周去副乳头,最好避开夏季。
到60日令时,结束哺乳期,全期喂奶量约为350-400公斤,测量体重后转入断奶群,并做好断奶阶段的饲养。
2、断奶后犊牛早期断奶可以节约大量鲜奶,降低培育成本,由于提早补饲植物性饲料,促进了消化器官的发育。
我国早期断奶的时间确定为4-8周,此时消化能力已接近成年断奶早期生长发育及被毛光泽性可能差一些,但对以后的生长发育决无影响,由于犊牛具有消化器官和生长发育的可补偿性,后期增重优于断奶迟的犊牛,成年产奶量无疑比断奶晚的牛高。
犊牛早期断奶关键掌握好常乳(或代乳料)与犊牛料之间的过度,出生后15天内就应开始补饲犊牛料(粗蛋白20%),当采食量达到0.75-1.0kg时可断奶,达到2.0-2.5kg时可改喂混合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