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重症医学科常见病中医辨证分型

中医重症医学科常见病中医辨证分型

中医重症医学科医师应掌握的中医辨证治疗一.胸痹心痛:胸痹心痛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寒邪等所引起的以痰浊、瘀血、气滞、寒凝痹阻心脉,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轻者偶发短暂轻微的胸部沉闷或隐痛,或为发作性膻中或左胸含糊不清的不适感;重者疼痛剧烈,或呈压榨样绞痛。

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至喘促、惊恐不安、面色苍白、冷汗自出等。

多由劳累、饱餐、寒冷及情绪激动而诱发,亦可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

辩证论治:1.心血瘀阻症状: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更甚,时或心悸不宁,舌质暗紫,舌象沉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方解: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等均为活血祛瘀之品;柴胡疏肝,枳壳理气,一升一降,调整气机。

取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之意。

若胸痛甚者,可酌加降香、郁金、延胡索以活血理气止痛。

2.痰浊壅塞症状:胸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喘促,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苔浊腻,脉滑。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开窍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方解:方中瓜蒌开胸中痰结;半夏化痰降逆;薤白辛温通阳、豁痰下气;本方如再加入干姜、陈皮、白蔻仁等以通阳豁痰、温中理气,则效果更佳。

3.阴寒凝滞症状:胸痛彻背,感寒痛甚,胸闷气短,心悸,重则喘息,不能平卧,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舌苔白,脉沉细。

治法:辛温通阳,开痹散寒。

方药:栝娄谢柏白酒汤加枳实、桂枝、附子、丹参、檀香。

方解:方中桂枝、附子、薤白辛温通阳、开痹散寒;栝蒌、枳实化痰散结,泄满降逆;檀香理气和中;丹参活血通络。

若痰湿内盛,胸痛伴有咳唾痰涎,可加生姜、橘皮、茯苓、杏仁等以行气化痰。

4.心肾阴虚症状:胸闷且痛,心悸盗汗,心烦不寐,腰痠膝软,耳鸣,头晕,舌红或有紫斑,脉细带数或见细涩。

治法:滋阴益肾,养心安神。

方药:左归饮加减。

方解:方中熟地、山茱萸、杞子滋阴益肾;淮山药、茯苓、甘草健脾以助生化之源。

若心阴亏虚而见心悸、盗汗、心烦不寐者,可加麦冬、五味子、柏子仁、酸枣仁等以养心安神,麦冬可以重用。

若胸闷且痛着,可加当归、丹参、川芎、郁金等以养血通络。

若阴虚阳亢而见头晕目眩,舌麻肢麻,面部烘热者,可酌加制首乌、女贞子、钩藤、生石决、生牡蛎、鳖甲等以滋阴潜阳。

5.气阴两虚症状: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偏红或有齿印,脉细弱无力,或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方药: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加减。

方解:方中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以助生化气血之源;麦冬、地黄、当归、白芍,滋养阴血;远志、五味子,养心安神。

若胸闷胸痛,可加丹参、参三七、益母草、郁金、五灵脂等以活血通络。

若脉结代,为气虚血少,血不养心所致,可合炙甘草汤以益气养心,滋阴复脉。

6.阳气虚衰症状:胸闷气短,甚则胸痛彻背,心悸,汗出,畏寒,肢冷,腰痠,乏力,面色苍白,唇甲淡白或青紫,舌淡白或紫暗,脉沉细或沉微欲绝。

治法:益气温阳,活血通络。

方药:参附汤合右归饮加减。

方解:方中人参大补元气;附、桂温壮真阳;熟地、山茱萸、杞子、杜仲以补益肾精。

若见面色唇甲青紫、大汗出、四肢厥冷,脉沉微欲绝者,乃心阳欲脱之危候,可重用红参(或别直参)、附子,并加用龙骨、牡蛎,以回阳救逆固脱。

若阳损及阴,阴阳两虚者,可再加麦冬、五味子,以温阳滋阴并用。

若肾阳虚衰,不能制水,水气凌心,症见心悸、喘促,不能平卧,小便短少,肢体浮肿者,可用真武汤加汉防己、猪苓、车前子,以温阳利水。

二.喘证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

严重者每致喘脱。

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的过程中。

辨证论治:实喘1.风寒袭肺症状:喘咳气急,胸部胀闷,痰多稀薄色白,兼有头痛,恶寒,或伴发热,口不渴,无汗。

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治法:宣肺散寒。

方药:麻黄汤加减。

方解:方中麻黄、桂枝宣肺散寒解表;杏仁、甘草化痰利气。

若寒痰阻肺,痰气不利可加半夏、橘红、苏子、紫菀、白前等;若得汗而喘不平,可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汤,和营卫,宣肺气;若属支饮复感外寒而喘咳,痰液清稀多泡沫,可用小青龙汤,发表温里。

2.表寒里热症状:喘逆上气,胸胀或痛,息粗,鼻煽,咳而不爽,痰吐稠黏,伴有形寒,身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苔薄白或黄,质红,脉浮数(滑)。

治法:宣肺泄热。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味。

方解:本方重用生石膏之辛寒,合麻黄共奏清里达表,宣肺平喘之效;杏仁、甘草化痰利气。

可加黄芩、桑白皮、瓜蒌助其清热化痰之功。

若痰多可加葶苈子、射干。

3.痰热郁肺症状: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粘稠色黄、或夹血色,伴有胸中烦热,身热,有汗,渴喜冷饮,面红,咽干,尿赤,大便或秘,苔黄或腻,脉滑数。

治法:清泻痰热。

方药:桑白皮汤加减。

方解:药用桑白皮、黄芩、黄连、栀子清泻肺热;贝母、杏仁、苏子、半夏降气化痰。

身热甚者加生石膏、知母;痰多粘稠加海蛤粉;口渴咽干加天花粉;喘不得卧,痰涌便秘酌加葶苈子、大黄、风化硝;痰有腥味配鱼腥草、冬瓜子、苡仁、芦根。

4.痰浊阻肺症状:喘而胸满闷窒,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粘腻色白,咯吐不利,兼有呕恶、纳呆,口粘不渴,苔厚腻、色白,脉滑。

治法:化痰降气。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方解:方中用半夏、陈皮、茯苓化痰;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化痰下气平喘。

可加苍术、厚朴等燥湿理脾行气,以助化痰。

5.肺气郁痹症状:每遇情志刺激而诱发,发时突然呼吸短促,但喉中痰声不著,气憋,胸闷胸痛,咽中如窒,或失眠,心悸,苔薄,脉弦。

治法:开郁降气平喘。

方药:五磨饮子加减。

方解:本方用沉香、木香、槟榔、乌药、枳壳、白酒等开郁降气平喘,伴有心悸、失眠者加百合、合欢花、酸枣仁、远志等宁心安神。

并宜劝慰病人心情开朗,配合治疗。

虚喘1.肺虚症状: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咳声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风,或咳呛痰少质黏,烦热口干,咽喉不利,面潮红,舌质淡红或舌红苔剥,脉软弱或细数。

治法:补肺益气养阴。

方药: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

方解:方中人参、黄芪补肺益气;麦冬、熟地补阴;五味子收敛肺气;紫菀、桑白皮化痰清利肺气。

若寒痰内盛,可加钟乳石、苏子、款冬花温肺化痰定喘,若肺阴虚甚,可加沙参、玉竹、百合等。

2.肾虚症状:喘促日久,动则喘甚,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形瘦神惫,跗肿,汗出肢冷,面青唇紫,舌淡苔白或黑润,脉微细或沉弱。

或喘咳,面红烦躁,口咽干燥,足冷,汗出如油,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补肾纳气。

方药:金贵肾气丸、参蛤散加减。

方解:前方温补肾阳,后方纳气归肾。

若冲气上逆,脐下筑动,气从少腹上奔者加紫石英、磁石、沉香等镇纳之。

肾阴虚可用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以滋阴纳气。

如兼戴阳症加龙骨、牡蛎以潜阳。

善后调理可常服紫河车粉、紫衣胡桃肉。

本证一般以阳气虚者为多见,若阴阳两虚或偏阴虚,应权衡主次治之。

三.心悸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

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可呈持续性。

辨证论治:1.心虚胆怯症状:心悸,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舌苔薄白或如常,脉象动数或虚弦。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药:安神定志丸加琥珀、磁石、朱砂治之。

方解:方中龙齿、琥珀、磁石以镇惊安心;朱砂、茯神、菖蒲、远志以安神定志,人参补益心气。

若惊悸心胆虚怯可加炙甘草以补益心气,心阴不足加柏子仁、五味子、酸枣仁以养心安神收敛心气。

若心悸而烦,善惊痰多,食少泛恶,舌苔黄腻,脉象滑数者,系痰热内扰,胃失和降,心神不安之故,可用黄连温胆汤以清痰热,痰热清则心自安宁。

方中亦可加入枣仁、远志等以安神养心。

2.心血不足症状:心悸头晕,面色不华,倦怠无力,舌质淡红,脉象细弱。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方药:以归脾汤加减。

方解:方中以当归、龙眼肉补养心血;用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以资生血之源;酸枣仁、茯神、远志安神定志;再辅木香行气,使之补血不滞。

3.阴虚火旺症状:心悸不宁,心烦少寐,头晕目眩,手足心热,耳鸣腰酸,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象细数。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方药:用天王补心丹或朱砂安神丸为治。

方解:若阴虚而火不旺者,可用天王补心丹加减。

方中生地、玄参、麦冬、天冬养阴清热;当归、丹参补血养心;人参补益心气;朱砂、茯苓、远志、枣仁、柏子仁安养心神;五味子收敛心气之耗散;桔梗引药上行,以通心气。

4.心阳不振症状:心悸不安,胸闷气短,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质淡白,脉象虚弱或沉细而数。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方药: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味。

方解:方中桂枝、甘草温补心阳;龙骨、牡蛎安神定悸。

可加人参、附子以温阳益气。

5.水凌心肺症状:心悸眩晕,胸脘痞满,形寒肢冷,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渴不欲饮,恶心吐涎,舌苔白滑,脉象弦滑。

治法:振奋心阳,化气行水。

方药:苓桂术甘汤加减。

方解:方中茯苓淡渗利水;桂枝、甘草通阳化气;白术健脾祛湿。

如水饮上逆,恶心呕吐者,加半夏、陈皮、生姜之品以和胃降逆。

6.心血瘀阻症状: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或见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桃仁红花煎加减。

方解:方中桃仁、红花、丹参、赤芍、川芎活血化瘀;延胡索、香附、青皮理气通脉;生地、当归养血活血。

可加入桂枝、甘草以通阳气;龙骨、牡蛎以镇心神,诸药合用,使心络通畅,则悸痛自止。

四.腹痛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的疼痛。

凡外邪侵袭、劳倦内伤、饮食积滞、痰瘀内停等均可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生腹痛。

辨证论治:1.寒邪内阻症状:腹痛急暴,得温痛减,遇冷更甚,口和不渴,小便清利,大便自可或溏薄,舌苔白腻,脉象沉紧。

治法:温中散寒。

方药: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为主方。

方解:方中高良姜、干姜、紫苏温中散寒,乌药、香附、陈皮理气止痛。

2.温热壅滞症状::腹痛拒按,胸闷不舒,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烦渴引饮,自汗,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象濡数。

治法:泄热通腑。

方药:大承气汤加减。

方解:方用大黄苦寒泄热,攻下燥屎,芒硝咸寒润燥,软坚破结;佐以厚朴、枳实破气导滞。

如燥结不甚而湿热重者,可去芒硝加黄芩、山栀等;如腹痛引及两胁者,可加柴胡、郁金。

3.中虚脏寒症状: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热恶冷,痛时喜按,饥饿劳累后更甚,得食或休息后稍减;大便溏薄,兼有神疲、气短、怯寒等证,舌质苔白,脉象沉细。

治法: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方药:小建中汤为主方。

、方解:方用桂枝配饴糖,生姜配大枣,温中补虚。

芍药配甘草,和里缓急。

如见神倦少气,或大便虽软而艰难者,为气虚无力,可加黄芪以补气。

4.饮食积滞症状:脘腹胀满疼痛,拒按,恶食,嗳腐吞酸,或痛而欲泄,泄后痛减,或大便秘结,舌苔腻,脉滑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