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安徽中考化学模拟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
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符合题意)1.下列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食物变质B.海水晒盐C.火药爆炸D.金属生锈2.每年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世界环境日的意义在于提醒全世界注意地球状况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危害。
下列做法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是( )A.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B.大力开采地下水,缓解淡水危机C.焚烧秸秆,为农作物提供肥料D.为防止酸雨产生,建高烟囱排烟3.疫情期间,国家采取了有力的防控措施,我们也要加强个人防护,注重营养均衡。
下列有关营养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蛋白质在牛奶、猪蹄、豆腐中含量丰富B.糖类和油脂都能为人体提供能量C.人体需要的维生素全部可在人体内合成,不需要从外界摄入D.无机盐和水属于营养素4.最近新疆棉花事件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
2020年新疆棉花总产量达516.1万吨,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87.3%,约占世界棉花产量20%以上。
棉花中的纤维素占比87%~90%,纤维素的化学式为(C6H10O5)n,下列关于纤维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纤维素属于有机物B.纤维素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3∶5C.纤维素是由碳、氢、氧三种原子构成D.纤维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25.北斗卫星采用铷原子钟提供精确时间。
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铷原子核内有37个电子B.铷属于非金属元素C.铷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D.铷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5.476.★下列实验操作或装置正确的是( )A.检查装置气密性B.测定溶液酸碱度C.蒸发结晶D.稀释浓硫酸7.5月12日是全国防灾减灾日,了解防灾减灾知识有利于保护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发生火灾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离开着火区域B.发现煤气泄漏,立即打开吸油烟机排气C.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用湿抹布盖灭D.加油站、煤粉厂等场所应严禁烟火8.★证据推理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A.阴离子带负电,所以带负电的粒子一定是阴离子B.单质中只含一种元素,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C.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则分子种类发生变化的一定是化学变化D.酸碱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则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酸碱中和反应9.农业上常用溶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选种。
实验室欲用氯化钠固体配制1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配制过程中所需溶剂的质量为16 gB.实验步骤为计算、量取、混匀、装瓶贴标签C.实验中玻璃棒的作用是防止液体飞溅D.量取水时俯视量筒读数,会使所配溶液浓度偏大10.建立“宏观—微观—符号”之间的联系是学习化学的思维方法。
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B.四种物质均由分子构成C.参加反应的甲与乙的个数比为1∶1D.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性质一定不变11.建立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
下列关于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选项宏观事实微观解释A 6 000 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 L的钢瓶中加压时氧气分子变小B 硫酸、盐酸具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不同的酸溶液中含有氢离子C 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了改变D 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存在明显差异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12.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微型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实验。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装置的优势是节约药品,现象明显B.再挤压左滴管,白磷熄灭,这说明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C.实验过程中产生了有害气体,因此需要进行尾气处理D.先挤压右滴管并微热燃烧管,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这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小题,共6分)13.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铜陵,以铜为名、因铜而兴。
作为中国青铜文化发祥地之一,铜陵采冶铜的历史始于商周,盛于汉唐,绵延3 000 余年而未曾中断。
如此悠久的古代青铜采冶历史,形成了浓厚的古代青铜文化底蕴;更有现代铜工业辉煌的成就,构成了现代铜文化的全部内容,支撑着中国古铜都这座不朽的平碑。
我国古代曾用“湿法炼铜”和“火法炼铜”。
其“火法炼铜”中用辉铜矿(主要成分Cu2S)炼铜的原理是Cu2S与氧气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一种会导致酸雨的气体。
青铜是铜锡合金,锡的加入明显提高了铜的机械性能,因此青铜常用于制造齿轮等耐磨零部件和耐蚀配件。
虽然铜陵有色金属资源丰富,但是矿物的储量有限,而且不能再生,所以保护金属资源刻不容缓。
(1)Cu2S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为。
(2)青铜是铜锡合金,属于(选填“合成”或“金属”)材料,青铜的硬度比纯铜(选填“大”或“小”)。
(3)本材料中,“火法炼铜”的化学方程式是。
(4)矿物的储量有限,而且不能再生,保护金属资源刻不容缓。
写出一条保护金属资源的方法。
14.(8分)请结合如图回答问题:(1)仪器①的名称是。
(2)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氧气,可选用的装置是(选填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若收集氧气完毕后,应先把,再熄灭酒精灯。
(3)为方便实验室制CO2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选填序号),用E装置测定CO2气体的体积,反应结束后,发现量筒内收集到的水的体积总是比理论值小,原因是,为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改进方法是。
15.(5分)氯化亚铜(CuCl)广泛应用于冶金、电镀、医药等行业。
已知CuCl难溶于水和乙醇,在潮湿空气中易变质。
CuCl的制备流程如图:(1)“滤液1”中的离子除Na+、SO2-4外,还存在较多的离子是 (写一种离子符号)。
(2)“反应”中发生的化学变化是2CuCl2+Na2SO3===2CuCl↓+2NaCl +SO3,其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3)“操作a”的名称是。
本流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水除外)是NaCl(写化学式)。
“醇洗”的目的是。
(4)CuCl粗品先“水洗”再“醇洗”,16.★(5分)供氧呼吸面具中的制氧剂主要成分是过氧化钠(Na2O2),实验室有一瓶放置较长时间的过氧化钠样品,班级兴趣小组对其成分展开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①过氧化钠能与水反应最终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也能与CO2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
②氯化钡溶液显中性;碳酸钡难溶于水。
③过氧化氢溶液具有漂白性。
【提出问题】该固体样品的成分是什么?【猜想假设】大家认为可能是Na2O2、NaOH、Na2CO3中的一种或几种。
【实验探究】试验编号实验步骤实验现象①取部分固体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水,一段时间后,在试管口插入带火星的木条固体全部溶解,木条复燃②另取少量①中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氯化钡溶液,静置,过滤有白色沉淀生成③用玻璃棒蘸取实验②中的溶液于pH试纸上pH约为13【得出结论】(1)由实验①②可知,固体样品中肯定有,写出实验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根据实验③(选填“能”或者“不能”)判断原固体样品中含有NaOH,理由是。
注意:若答对第(3)(4)小题奖励3分,化学总得分不超过40分。
【继续实验】小组同学取实验②的滤液于试管中,滴加2滴酚酞溶液,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溶液先变红后褪色的原因是什么呢?请你参与探究。
(3)溶液先变红后褪色的原因可能是。
(4)你设计的实验方案是 (写出操作过程、预期现象)。
4.(5分)向一定质量的酸性CuSO4溶液(含少量H2SO4)中逐滴加入NaOH 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所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1)当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为30 g时,溶液中的溶质是(化学式)。
(2)计算所加NaOH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023年安徽中考化学模拟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
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符合题意)1.下列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B)A.食物变质B.海水晒盐C.火药爆炸D.金属生锈2.每年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世界环境日的意义在于提醒全世界注意地球状况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危害。
下列做法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是( A)A.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B.大力开采地下水,缓解淡水危机C.焚烧秸秆,为农作物提供肥料D.为防止酸雨产生,建高烟囱排烟3.疫情期间,国家采取了有力的防控措施,我们也要加强个人防护,注重营养均衡。
下列有关营养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C)A.蛋白质在牛奶、猪蹄、豆腐中含量丰富B.糖类和油脂都能为人体提供能量C.人体需要的维生素全部可在人体内合成,不需要从外界摄入D.无机盐和水属于营养素4.最近新疆棉花事件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
2020年新疆棉花总产量达516.1万吨,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87.3%,约占世界棉花产量20%以上。
棉花中的纤维素占比87%~90%,纤维素的化学式为(C6H10O5)n,下列关于纤维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A.纤维素属于有机物B.纤维素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3∶5C.纤维素是由碳、氢、氧三种原子构成D.纤维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25.北斗卫星采用铷原子钟提供精确时间。
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A.铷原子核内有37个电子B.铷属于非金属元素C.铷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D.铷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5.476.★下列实验操作或装置正确的是( C)A.检查装置气密性B.测定溶液酸碱度C.蒸发结晶D.稀释浓硫酸7.5月12日是全国防灾减灾日,了解防灾减灾知识有利于保护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B)A.发生火灾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离开着火区域 B.发现煤气泄漏,立即打开吸油烟机排气C.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用湿抹布盖灭 D.加油站、煤粉厂等场所应严禁烟火8.★证据推理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C)A.阴离子带负电,所以带负电的粒子一定是阴离子B.单质中只含一种元素,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C.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则分子种类发生变化的一定是化学变化D.酸碱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则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酸碱中和反应9.农业上常用溶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选种。
实验室欲用氯化钠固体配制1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A.配制过程中所需溶剂的质量为16 gB.实验步骤为计算、量取、混匀、装瓶贴标签C.实验中玻璃棒的作用是防止液体飞溅D.量取水时俯视量筒读数,会使所配溶液浓度偏大10.建立“宏观—微观—符号”之间的联系是学习化学的思维方法。
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B)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B.四种物质均由分子构成C.参加反应的甲与乙的个数比为1∶1D.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性质一定不变11.建立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