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文学概念一: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四要素”理论,其基本观念是:文学活动是以作品为中心展开的活动,其他三要素分别是世界、艺术家、欣赏者,其间还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
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活动“四要素”是(A )A.作品、作家、世界、读者B.作品、作家、生产者、读者B.作品、作家、现实、历史 D.作品、作家、消费者、受众“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这句话是谁说的(A )A.马克思B.恩格斯C.贺拉斯D.波德莱尔解析:“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这句话是马克思探讨人为什么能体验、为什么能创作、为什么能鉴赏时所回答的。
二:六种文学观念:再现说、表现说、实用说、独立说、客观说、体验说。
“艺术模仿自然”的提出者( A )A.赫拉克里特B.苏格拉底C.亚里士多德D.荆浩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模仿或再现。
在文学理论史上,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关系的学说是( B )A,独立说 B.再现说 C.实用说 D.客观说“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的是( A )A.世界与作品的关系B.作品与作家的关系B.作品与读者的关系 D.读者与作家的关系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
表现说的基本倾向是什么?(1)文学本质上是诗人、作家的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情感涌动时的创造,是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
(2)表现说也主张以外部现实作为对象,但诗并不存在于对象本身,而存在与审视对象时的作家、诗人的心境或心理状态。
(3)可以描写平凡的事物,但要使事物以下不平凡的色彩呈现出来。
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的是(B )A.世界与作品的关系B.作品与作家的关系B.作品与读者的关系 D.读者与作家的关系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和手段,文学可以给人带来快感和娱乐,文学的根本目的是外在的,功利性的。
典型的实用说是中国古代的“教化”说(即“文以载道”说)和西方的“寓教于乐”说,贺拉斯“寓教于乐”开了西方实用说之先河。
在文学四要素中,“实用说”强调的是(A )A.作品与读者的关系B.作品与作者的关系B.世界与作者的关系C.世界与作品的关系提出“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人喜爱,才能符合众望”的观点的是( D )A.柏拉图B.苏格拉底C.亚里士多德D.贺拉斯独立说:独立说是与实用说相对立的观念。
这种观念包括文学自律、艺术无功利性、纯形式、纯审美。
“为艺术而艺术”是这种观念的主要口号。
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客观说把文本提到高于一切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得到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和独立的“身份”,它既与作者无关,也与读者无涉,作品本身是一个自足体。
客观说由俄国形式主义学派首先提出,并得到了英美新批评派、布拉格学派和法国结构主义的积极响应,成为西方当代颇具影响的一种文学观。
持上述观点的代表人物有雅各布逊、穆卡洛夫斯基、亚略特等。
体验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意向性的体验。
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
“体验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的是(D )A.世界与作品的关系B.作品与作家的关系B.作品与读者的关系 D.读者与作品的关系三:文学观念的嬗变的原因: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有二:一是社会历史的变迁,时代的变化发展,社会是心理的变化,这是根本原因;二是文学自身的继承和发展,摹仿---表现---变形---装饰这一文学发展的趋势,展现了文学自身演变的规律。
中国梁代文学理论家谁在哪本著作中专门列了时序篇来讨论时代变化如何推动文学变化( A )A.刘勰《文心雕龙》B.陆玑《文赋》C.曹丕《典论.论文》D.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英加登所说的“未定点”是指(B )A.作家打算写的东西B.有待读者具体化的东西C.作家没有写完的东西D.读者未读懂的东西西方抒情理论中的主流观点是(A )A.表现论B.再现论C.传达论D.投射论解析:在西方,主流的抒情观点就是“表现论”四.文学的界说:文学作为一种文化样式,它是具有社会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语言艺术。
简述文学的五个主要命题:1.文学是一种文化形态;2.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3.文学是作家个体体验的凝聚;4.文学是作者与读者沟通情感的一种独特渠道;5.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从社会结构的角度看,文学是(B )A.一种语言艺术B.审美意识形态C.作家体验的凝结D.作者与读者沟通情感的渠道从作品的角度看,文学是( A )A.一种语言艺术B.审美意识形态B.作家体验的凝结 D.作者与读者沟通情感的渠道解析:从社会结构的角度看,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从作家的角度看,文学是作家个体的体验的凝结;从读者的角度看,文学是作者与读者情感沟通的渠道;从作品构成的角度看,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五.关于文化的三种形态的概念(一)广义的文化概念:广义的文化包括三个层面:1.物质文化,指人创造的“第二自然”,或对象化的劳动结果。
2.制度文化,指渗透了人的观念的各种社会制度。
3.精神文化,指最深层的东西,如文化心理,价值观念,四维方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情绪、民族性格等。
(二)狭义的文化概念:狭义的文化是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
(三)符号论的文化概念:卡希尔从符号学的意义解释文化,认为它是人类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
本书所讲文化是符号意义上的文化。
卡西尔关于情感语言与命题语言的观点是( C )A.动物只有命题语言而人既有命题语言也有情感语言B.情感语言能表达感情而命题语言可表达思维C.命题语言与情感语言的区别是人与动物晃的分界线D.命题语言是在情感语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六.文学的文化意义:1.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2.叩问人生的意义;3.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4.憧憬人类的未来;5.学习和丰富人类的语言。
谁将文化分为三个层面( A )A.庞朴B.梁漱溟C.马林诺夫斯基D.泰勒七.文学的文化意义发现:品质阅读:是对于文学作品的语言技巧的运用以及艺术素质高下的解析。
价值阅读:就是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发现作品的价值意义,尤其是其中的文化意义。
季羡林认为朱自清的《背影》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孝”,这属于(D)A.品质阅读B.认知阅读C.审美阅读D.价值阅读李白《玉阶怨》中“玉阶”、“白露”、“水晶帘”所体现的( A )A.品质阅读B.审美阅读C.价值阅读D.认知阅读八.文学与其他文化形态的互动关系:(一)文学的科学文化;(二)文学与历史文化;(三)文学与其他艺术文化文学与历史相比更注重( D )A.事实B.认知C.理智D虚构解析:文学重虚构、重情感、重诗意,历史重真实、重事实、重理智。
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应加以区分。
“物感论”的提出者是(B )A.刘勰B.钟嵘C.马克思D.毛泽东九.文学是审美活动:(一)审美意识形态的生成和理论概括;(二)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性的内涵。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主要包括(A D E )A.倾向性与共通性的统一B.审美性与伦理性的叠加B.科学性与人文性的融合 D.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结合 E.认识性与情感性的协调解析: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本身并不是简单地,既非单一的意识形态的表现,也非单纯的审美,具有从性质上看有集团倾向性又有人类共同性;从主体特征看是认识又是情感;从目的的功能上看,是无功利性又是有功利性。
总而言之,文学审美意识形态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它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是集团性和人类共通性的统一、认识与情感的统一、无功利性与功利性的统一。
审美理想是什么?答:指人们在自己民族的审美文化氛围里形成的、有个人的审美体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关于美的观念尺度和规范形式。
近代完形心理学派的观点:经验世界和物理世界不一样,称物理世界为“物理镜”,称经验世界为( A )A.心理场B.自我感C.物感论D.意识论《礼记.乐记》把艺术创作的过程描述为( A )A.物-心-乐B.心-物-乐C.物-乐-心D.心-乐-物为了寻找艺术和政治间的平衡点,提出了“审美意识形态论”的人是( C )A.马克思B.沃罗夫斯基C.钱中文D.鲁迅鲁迅的“无用之用”所传达的观点是( A )A.无功利性与功利性的统一B.认识与情感的统一C.集团倾向于人类共同性的统一D.认识与境界的统一简述审美实现的条件答:(1)主体心理层:审美的审即观照--感悟--判断,是作为主体的人的信息的接受、储存与加工,即以人的心理器官去审蔡、感悟周围现实的事物或文学所呈现的事物。
(2)客观对象层:审美的美是指现实事物或文学中所呈现的事物,这是审的对象。
对象很复杂,不但有美,而且有丑,还有崇高、卑下、悲、喜等,这些可以统称为审美。
(3)中介层。
特定的心理时空和心境。
历史文化的积累,审美活动的实现必须有赖于主体的历史文化知识条件。
简述审美活动的特点答:(1)文学审美活动具有广泛的包容性。
这一特点充分反映文学在审美活动层面上,审美活动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
(2)文学审美活动具有思想的深刻性。
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它所蕴含的思想往往比其他艺术更深刻。
十.体验与文学:(一)经验和体验;(二)体验与文学在文学创作活动中,作家的经验和体验的关系(A B D )A.经验是体验的基础B.体验是对经验的意义和诗意的发现B.体验是经验的前提 D.体验是对经验的意义和诗意的升华E.体验是经验的一种特殊形态解析:在文学创作活动中,作家的经验和体验的关系:经验是体验的基础。
体验是对经验的意义和诗意的发现,体验是对经验的意义和诗意的升华。
文学创作中,作家体验的核心是(A )A.情感B.理智C.知识D.经验论述作家体验的特性:答:(1)情感的诗意化:作家个体体验的首要特征就是情感的诗意化。
作家的经历中所遇到的某些人、事、景、物(对象),进入到他的情感领域,他与这些人、事、景、物共同着生命,在沉思中进行了诗意的“处理”,并时时拨动他情感的琴弦,甚至幻化为种种形象。
(2)意义的深刻化:意义的深刻化是体验的又一特征,体验一方面具有直观性(感觉的形象的),另一方面又具有超越性。
所谓体验的超越性就是超越具体的情感与形象,生成更深刻的意义世界。
(3)感受的个性化。
个性化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个性化往往也是艺术独特性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