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白话释解》15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论二首脉证十四条方七首【本篇提示】此篇专论黄疸病的脉象、症候及其治法。
黄疸病又分为谷疸、酒疸、女劳疸三种类型,都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临床特征,又都以清热利湿的方法治疗。
一、【原文】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①。
痹非中风,四肢苦烦②,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注释】①痹:闭塞之意。
②苦烦:重滞不舒的意思。
【白话解】寸口部位的脉象浮而且缓,脉浮为风,脉缓为湿,风与湿合而痹。
这不是外邪的风痹证,乃是风湿郁滞在脾,脾主四肢,所以四肢感到重滞很不舒服,脾的颜色是黄的,瘀热遏郁在脾而行于外,就成为黄疸。
【本条分析】本条是指出黄疸的发病机制。
脾是产生内湿的根源,也是发生黄疸的病机所在。
脾脏所蕴积湿热溢入血分,行于体表,则发生黄疸。
脾主四肢、肌肉,脾有湿热,四肢就必然感觉到重滞不舒。
二、【原文】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①,紧则为寒,食即为满。
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
风寒相搏,食谷即弦,谷气不消,胃中苦浊②,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
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③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
心中懊憹④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
【注释】①消谷:指能食善饥。
②胃中苦浊:浊即湿热,下“浊气”同。
苦浊,即苦于湿热,或为湿热所苦。
③薄暮:即黄昏之时。
④心中懊憹:指心中郁闷不宁。
【白话解】趺阳部位的脉紧而数,数脉是胃有热,胃热则能消食善饥,紧脉是脾有寒,寒伤脾阳不能运化,所以出现食后感觉腹部胀满,这是谷疸的脉象。
尺部的脉象浮是风热伤肾;趺阳部位的脉象紧是寒邪伤脾。
风与寒相合为害,以致进食后即感到头部眩晕,食物不能很好的消化,以致胃中为浊气停滞而感到难受,湿热浊气向下流于膀胱,就会出现小便不通利。
由于足太阴脾感受寒邪,脾主湿,又由于寒化热而移于膀胱,以致湿热没有出路而全身发黄,这种病名就叫做谷疸。
额部发黑并微微汗出,每到黄昏(傍晚)时分就感觉手足心发热,膀胱胀满拘急而小便通畅的,这种病叫作女劳疸。
如果腹部胀满、好象里面有水的样子,就难于治疗或是不治之症。
病人感觉心中郁闷而又烦热不安,不能进饮食,时常要想吐的,这种病叫作酒疸。
【本条分析】本条是承上条进一步指出黄疸病机、分类及主证。
趺阳脉以候脾胃,脉数是胃有热,胃热所以消谷能食;趺阳脉紧主脾有寒,脾寒则失去健运功能,所以食后感觉胀满,满则湿生,于是脾湿胃热交互郁结而形成谷疸。
由此可知谷疸是由胃热、脾寒、脾湿交互郁结,并导致健运功能失常而成。
女劳疸的症状是:面额部发黑,微微出汗,手足心发热,往往是在傍晚的时候发作,膀胱部有急迫的感觉,但小便能正常通利,这都是由于肾虚内热所致。
造成肾虚的原因,多因房事过度,肾阴受伤,因此,称这种病为女劳疸。
如病至后期,出现腹如水状,是脾肾两败,故称不治(难治)。
酒胆的症状是:心中懊憹,郁闷不安,烦热,不能进食,时时想呕吐,这均是饮酒过多所致。
酒疸尚有小便不利,心中热,足下热等症状。
可以和本篇第四条联系起来看。
三、【原文】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此欲作谷疸。
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白话解】阳明病而脉象迟的,是脾有寒不能消化食物,所以不能饱食,若饱食则气滞不化而感到烦闷而头晕目眩,而且小便必然困难,这是将要发生谷疸的征兆;虽然用了泻下剂,但腹部胀满依然不减,之所以会这样,这是因为脉迟的缘故。
【本条分析】本条是指出谷疸寒化的病机。
谷疸属胃热,脉当数,今反迟,这显然是太阴(脾)虚寒证。
因为太阴虚寒,不能消化谷食,所以食难用饱,如果食饱则气滞不化而烦闷,浊气上升则头眩,下流膀胱则影响下焦气化功能,故小便难。
若误用攻下,伤其中阳,不但腹满如故,且易导致病情恶化。
本条所论属阴黄,辨证的关键在脉迟,同时还应伴有舌淡、神疲、纳差、头眩、小便不利、腹满、大便溏薄、舌苔白腻等。
治疗本证当用温法,如理中汤、四逆汤等。
可参考《中医内科学·黄疸》相关章节。
四、【原文】夫病酒黄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也。
五、【原文】酒黄疸者,或无热,靖言了了①,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
六、【原文】酒疸,心中热,欲吐者,吐之愈。
【注释】①靖(jìng静)言了了:指病人神情安静,语言不乱。
【白话解】上三条通解:患酒疸的病人,一定会有小便不利,它的症候是心中热和足下热,这就是酒黄疸的病证。
患酒疸的病人,有的不发热,神情安静,语言清晰,腹部胀满,想呕吐,鼻腔干燥等症状,如果他的脉象浮的,说明病邪在上,可先用涌吐剂治疗;脉象沉弦的,说明病邪在下,可先采用下法治疗。
患酒疸的病人,感觉心中热想呕吐的,用吐法治疗就会痊愈。
【分析】上三条都是论述酒疸的证候,并指出酒疸的治疗原则。
酒疸是因嗜酒过度,湿热内结而成。
其主要症状是心中懊憹而热,不能食、时欲呕吐、小便不利、心中(胃脘部)热、足下热等,其中小便不利则湿热不能从小便而排出是关键,所以“诸病黄家,但当利其小便”为主。
病邪在上,心中热,脉象浮,宜先用吐法治疗,使湿热之邪吐出体外,吐后酒疸就会痊愈。
病邪在下,腹满,大小便都会不利,足下热,脉象沉弦的,可先用下法,泻大便,使湿热之邪排出体外。
大小便通利,黄疸可除。
七、【原文】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①,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齑状②,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③,其脉浮弱,虽黑微黄,故知之。
【注释】①黑疸:酒疸误下后的变证。
其证主要是目青面黑,大便色黑,并不是黄疸中的一种。
②心中如啖蒜齑状:啖(dàn淡),吃的意思。
指捣碎的姜、蒜、韭菜等。
此言胃中有灼热不舒,象吃了姜、蒜等辛辣之物一样难受。
③爪(zhuā抓)之不仁:搔抓皮肤,没有痛痒感觉。
【白话解】患酒疸的病人,如果误用下法,日久会转变为黑疸。
病人的眼睛发青而面色发黑,心中感到(胃中灼热)象吃了姜、蒜等辛辣之物一样难受,大便完全是黑色的,皮肤搔抓没有痛痒感觉,用手去抓都不觉得,病人脉象浮而弱,皮肤虽黑但微带黄色,所以知道这是酒疸因误用下法的结果。
【本条分析】本条是指出酒疸误下变为黑疸的证候。
酒疸病虽然可以用下法,但应该审辨,必须是腹满,脉沉弦,才能施用,不是所有患了酒疸之后都可使用下法,如妄用下法,必然损伤正气,就会变成黑疸病。
其目青面黑,肌肤抓之不仁,大便色黑皆为血瘀之征。
心中如啖蒜齑状,是瘀热内蕴,上蒸于心的现象。
其脉浮弱,为热浮于上而阴不足。
面目虽黑而犹带黄色,可知是由酒疸转变而来。
其实不仅酒疸误下如此,凡黄疸经久不愈,皆有转变黑疸的可能。
八、【原文】师曰:病黄疸,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者,以病发时,火劫其汗①,两热所得②,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
一身尽发热,面黄,肚热③,热在里,当下之。
【注释】①火劫其汗:指用艾灸、温针或熏法,强迫出汗。
②两热所得:指火攻之热与体内邪热相互搏结。
③肚热:即腹中热。
【白话解】老师说:患黄疸病,出现发热,烦躁,气喘,胸胁胀满,口咽干燥等症状的,这是在初发病的时候,误用艾灸、温针或熏法等火攻的方法强迫出汗,以致热邪与火邪相互结合所致,因而发生黄疸。
但是黄疸病多数是是因湿郁而得。
治疗的方法,如果病人全身都发热,面目发黄,肚腹中灼热,为热邪郁结在里,应当用下法治疗。
【本条分析】本条是指出误用火劫而发黄的证治。
黄疸病是湿热交蒸的病,如果在发病之初,用了火劫的方法,那就会出现发热烦喘,胸满口燥等症状,因为黄疸原有湿热之邪在内,再用火劫,不得外解,反增其病,故曰“两热相得”。
湿热黄疸是可以用下法的,但也有一定的条件,那就是一身都发黄发热,肚腹里有热的,才可用下法。
这里所谓肚腹里有热,实际上是指肠胃实热的症状,假如没有实热,虽一身发黄发热,都不适用下法。
对本证现代多主张相机使用栀子大黄汤、大黄硝石汤治疗,值得参考。
九、【原文】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皆发黄。
十、【原文】腹满,舌痿黄①,躁不得睡,属黄家。
舌痿疑作身痿。
【注释】①舌痿黄:(舌痿疑作身痿)即萎黄,现今解释为身黄而不润泽。
【白话解】上2条通解:脉象沉,口渴想喝水,如果小便不通利的,都有发黄的可能。
病人的腹部胀满,身体皮肤色黄而不润泽,烦躁而不能安睡,这些症状亦属于黄疸病的范畴。
【分析】上2条是指出湿热发黄与寒湿发黄的不同证候。
脉沉口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这就是要发黄的症状。
因为脉沉主病在里,亦为湿热瘀滞的反映。
小便不利是热不能从下除去,而渴欲饮水是水湿与热相结,既不外泄下通,势必蒸郁发黄。
腹满是太阴(脾)寒湿证,是脾不运化所致,这里的腹满,是按之软,与实热腹满拒按者不同。
躁不得睡,是湿郁于中,胃不和则卧不安。
腹满而又黄色晦暗,属于阴黄,所以说“属黄家”。
十一、【原文】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为难治。
十二、【原文】疸而渴者,其疸难治;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
发于阴部,其入必呕;阳部①,其人振寒而发热也。
【注释】①阳部、阴部:阴指在里,阳指在表。
【白话解】上2条通解:黄疸这种病应当以十八天作为病愈的期限,治疗十天以上应当见好,若病情反而加重的为难治之症。
患黄疸病若出现口渴的,这种黄疸治疗困难;若黄疸病人口不渴的,这种黄疸可以治疗。
病邪发于里的,病人必然呕吐,若病邪在表的,病人就会恶寒怕冷、寒战而发热。
【分析】以上2条是指出黄疸病的预后情况。
第十一条的主要精神是告诫医生,黄疸病宜及早治疗。
在十日内痊愈就较好,因为十日内正气不衰,邪气易于排除;若超过十余日还不见好转,甚至转重,那是邪气很重而正气衰退,因而是难治的黄疸病。
文中所说的十八日、十日期限,不必拘泥,应该活看。
第十二条黄疸口渴,是湿热相持的现象,同时也意味着邪重热盛,病势方张,故治疗比较困难,口不渴说明热不盛,病邪浅,正能胜邪故易治。
阴部指里,病在里,病人可能出现呕吐,表现在脏腑,在里;阳部指表,病在表,病人可出现怕冷、发热,表现在躯干外表。
本病的预后不可拘泥,应该在治疗现实过程斟酌而定。
十三、【原文】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①,久久发黄,为谷疸。
茵陈蒿汤主之。
【注释】①心胸不安:指心胸中烦闷不安。
【白话解】谷疸这种病,恶寒发热,不能吃东西,食后就感头晕目眩,心胸中烦闷不适,时间久了,全身皮肤发黄而成为谷疸。
用茵陈蒿汤治疗。
【本条分析】本条是指出谷疸湿热证的证治。
谷疸的形成,既有外感因素,又有食积、内伤,以致脾胃运化失常,湿热内蕴,最后酿成黄疸。
谷疸的症状,在本篇第二条指出,消谷,食即为满,食谷即眩,小便不通。
第三条指出,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腹满如故。
本条又指出,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
综合看来可以理解谷疸在不同的阶段,其症状也互有出入。
但其主要症状则为腹满,头眩,小便不利。
发病原因则是阳明谷气不消,湿热蕴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