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调理好气色有决巧

调理好气色有决巧

调理好气色有决巧
《调理好气色有诀窍》
在日常生活中,要想拥有好气色,就要学会一些保养五脏的秘诀。

1、腹式呼吸调肺色
可在早晚进行半小时左右的呼吸锻炼,采用腹式呼吸:伸开双臂,尽量扩张胸部,然后用腹部带动来呼吸,能增加肺活量。

还可用大拇指按揉印堂,能调理肺气。

当肺有症状时,按20分钟左右,一般就可以得到缓解。

还可以服用川贝蒸梨,把梨核挖掉,中间放上川贝,蒸熟后连皮吃,能清肺热。

2、多按劳宫穴心色好
要想心色好,除了在饮食上少油、少盐、少脂肪、少吃动物内脏外,每天可以按揉手掌中心的劳宫穴,或用对掌法:双手合十,然后将手掌根部稍微打开,再慢慢合上但不要合拢,可以感受到手掌心的两个劳宫穴在相互吸引。

练习一段时间后,双手不接触,并将距离拉大,常练手掌心相对,能强心健体。

3、情绪宣泄护肝胆
人们常说“肝胆相照”,所以护肝和护胆有共性,都要学会宣泄情绪,遇到委屈别憋着。

按揉太冲穴(在大脚趾和二趾之间)也可以起到制怒的作用。

生气时,这个穴位会特别酸胀,经常按摩可以消除酸胀、疏泄肝气。

4、喝米粥、揉鼻头养脾胃
对于脾胃来说,很多人都知道,多吃薏苡仁、茯苓和粳米煮的粥,能够起到滋养的作用。

还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揉鼻头,每次20分钟左右,能改善胃胀气等症状。

5、早晚吃核桃可护肾
平常生活中护肾并不复杂,比如每天早晚各吃一个核桃,多嚼慢咽,多分泌唾液以滋养身体。

此外,还可以练习脚掌心相对,通过刺激涌泉穴,达到补肾益气的效果,30分钟就能练得浑身发热。

【中医养生丨“脾”气坏,无所“胃”】?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是人体气血生化的关键,如果一个人的脾胃不好,那么,身体的气血就会出现生成不足,身体各个部分得不到滋养,自然就会出现“枯萎",就会百病丛生。

“脾”气坏,当然有所“胃”!
脾胃不好的人,从外表上就能看出来:有的面色苍白,口唇没有一点光泽;有的过于消瘦,好像一阵风就能吹倒了;有的很胖,看似体格庞大,但一点都不结实;还有的说话有气无力,精神不振,年纪轻轻却未老先衰……
因此,要知道脾胃好不好,可以看以下几个部位:
口唇一般来说,脾胃好的人嘴唇是红润的,干湿适度,润滑有光;而脾胃不好的嘴唇发白、没有血色,显得非常干燥,容易爆皮、裂口子。

口臭、牙龈肿痛等症状大多和脾胃消化能力不足有关。

另外,睡觉时会流口水,也是脾气不足的表现。

鼻子脾胃的经脉和人的鼻子相连。

鼻腔干燥、嗅觉失灵、流清鼻涕、鼻子出血,大多是脾胃虚弱所导致的。

鼻翼发红的人,多有胃热;鼻头发青伴有腹痛,也说明脾胃功能不好。

眼睛脾胃不好容易气血不足,进而影响到肝,肝开窍于目,所以眼睛容易疲劳,看不清东西。

另外,脾和人体液的吸收关系很大,如果常出现眼睛红肿、脸肿等现象,也可能是脾的问题。

耳朵脾胃虚弱会导致人的肾气不足,常常表现为耳鸣甚至耳聋。

此外,脾胃失调的人,春天常常觉得身上没劲儿、手脚冰凉、有时还会拉肚子。

脾胃受伤五脏都遭殃
脾胃出了问题,很可能连累五脏。

中医里有一句话,“养脾胃就是养元气,养元气就是养生命”,脾胃健康是决定人寿命长短的重要因素。

心与脾就像一对母子,心脏病要从脾胃治。

脾负责统筹人的气血,供养心脏。

一旦脾出了问题,不能益气生血,就会导致人的心血失调,引发心脏疾病。

肝与脾胃互相影响。

有些人吃完饭还感觉饿,但肚子却是鼓鼓的,吃了胃肠药也不管用。

其实,这往往和工作压力太大或情绪不好导致的肝郁气滞有关,必须先养好肝才能解决脾胃的问题。

反过来,脾胃也会影响肝脏,比如脂肪肝出现的根源就在于脾胃无法良好消化食物,使得垃圾处理困难,堆积在肝脏里,从而影响肝的供血和其他功能。

脾胃虚最先影响肺。

肺像个“宰相”,专门辅佐心脏这个“君主”。

肺通过管理体内的气,协助心脏治理全身。

然而,肺气的盛衰,取决于脾胃的强弱。

脾胃虚的人往往会导致肺气虚,容易患感冒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

脾虚往往肾也虚。

人的精力充沛肾气就充足。

肾的精气强弱,还和人的脾胃是否健康,能否提供充足的营养滋养肾脏有关。

长期脾虚会导致肾虚,表现为心里烦热、容易盗汗,或者畏寒怕冷、手足冰凉。

脾胃生病的起因
脾胃四怕,生、冷、撑、生气
脾胃有四怕。

一怕生,二怕冷,三怕撑,四怕生气。

生冷的食物,如各种冷饮、生的蔬菜水果等,会带着寒气进入身体,最容易伤及脾胃。

饥一顿,饱一顿对脾胃伤害最大。

此外,很多人的脾胃不好,是
由过度劳累或情绪引起的。

肝不郁,则脾不虚
肝不郁,则脾不虚,大家都知道“茶饭不思”“气饱了”,其实形容的都是肝脾不和的故事。

生气动怒忧思郁结,都会导致肝气不疏,横逆克脾胃,导致腹胀气滞,胃脘不适诸多病症。

要让脾健康,就要养肝柔肝,顺畅肝的气机,让肝气可以正常疏泄,这样肝木与脾土处于和谐关系。

因此说,养脾就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发怒,这是舒肝养脾的一个重要因素。

胃以通为补,脾以健为运
上至高龄老人,脾胃虚弱,腹胀便秘;下至婴幼孩童积食,食欲不振,大便不通;更有三高患者,肥甘厚味,中焦食滞,恶心呕吐,脘腹胀满、口臭便干,睡眠不安和手脚心发热等症状,都可以用消食通腑、健脾益气之法。

脾胃养生法
推腹法
人体内的三浊(即废水、废气、大便)都可通过此法来排除,三浊是导致人生病的罪魁祸首。

揉带脉
脾主运化,脾胃虚弱则会运化不力,造成身体水湿停滞。

揉带脉则一方面健脾阳,另一方面则振奋了肚腩两侧胆经的阳气,迅速化开了小腹内积聚的水湿。

当然你要是觉得揉带脉的力度不足的话,也可以用手握成拳敲打。

(揉带脉对便秘的治疗也非常有效)。

捏脊法
捏脊梁骨,从尾椎骨一直捏到脖子。

捏的时候,不必拘泥于穴位,因为脊柱两侧正是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所经之处。

捏脊能对身体起到全面的保健作用,它可以健益脾胃、督一身之气;还可调理脏腑、疏通经络、升降气机。

也可用手搓脊柱及其两侧更为方便快捷,力度可大可小,总之搓得发热为止。

踮足功
就是脚尖着地,脚后跟抬起,能抬多高抬多高。

胃的经络通过脚
的第二趾和第三趾之间,胃经的原穴也在脚趾的关节部位。

胃肠功能较弱的人,不妨经常锻炼脚趾。

可以踮着脚尖走路,也可以试试踮着脚尖站个十来分钟,尽可能地把脚踮得高一点效果才会好。

吞唾液
唾液其实就是人体内最好的健脾胃的药。

中医学认为,唾液能“润五官、悦肌肤、固牙齿、强筋骨、通气血、延寿命”,春秋时期的老子认为,灵丹妙药虽好,也不如自己的津液重要。

爬山
《黄帝内经》中有一句话,叫做“谷气通于脾”。

唐代医家王冰对此的解释是“谷空虚,脾受纳故”。

也就是说爬山不仅能锻炼筋骨,让人汗水淋漓,这也是排除体内水湿的良法,同时还能让人的脾通天地之气,山谷之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