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3届高考作文写作备考:“向上看与向下看” 导写及范文2篇

2023届高考作文写作备考:“向上看与向下看” 导写及范文2篇

2023届高考作文写作备考:“向上看与向下看”导写及范文2篇
题目
有人说:“如果你一直向上看,你就觉得自己在下面;如果你一直向下看,你就觉得自己在上面。

”对此,你怎么看?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简析
1、空间有上下,时间有先后,然兼具时空性的人生没有固定的“位置”,向上看则觉己在下,向下看则觉己在上,相对而已,视角不同,所见不同。

故而无论上下,保持自身的“动态平衡”即可,不必过求于“上”,不必耻居于“下”,上上下下,均要接纳;
2、注意限定词“一直”,过犹不及。

诚然,我们不可故步自封,自以为是,我们需要看到外边的世界,也需要在与他人的比较中更加客观地确定自己的定位,可若是一直处于向上或向下的比较中,便会于在上优越与在下慌张的反复变化中失去自身清晰的认知,过度的比较最终会让我们失去自我;
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亦要以“上”“下”来镌刻自身在时代中的坐标。

以“上”为目标,虽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生谦虚之心,但亦不失自我本色,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以“下”为自警,于内卷中给予心灵喘息之机,但绝不止步不前,以骄色待人;
4、“向上看”与“向下看”需要勇气,而平视自身与他人则需要智慧;
5、知他人“上”“下”者明,自知“上”“下”者智,悦纳“上”“下”者仁,无“上”无“下”者逍遥。

范文
1、理性定位
曾有人说:如果你一直向上看,你就会觉得自己在下面;如果你一直向下看,你就会觉得自己在上面。

其实“向上看”、“向下看”都是我们所需的人生态度,错在“一直”。

真正勇敢的人生应当学会理性定位。

唯有向上看,我们才能保持谦卑,不停向前。

倘若不曾见到北海,河伯终其一生将活在“欣然自喜”的假象中。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俗语不断地激励着我们学习和完善自身人格。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孔孟庄周为我们提供了太多值得学习的榜样。

钱钟书夫妇一生专心治学,他们将自己看得很轻。

我想热衷于“隐身衣”的杨绛先生终其一生都孜孜不倦在修身,她也因此攀上了自己的人生高峰。

这种“向上看”的精神也是我们这个国家所需要和期待的。

作为经济体量第二的国家,我们已拥有了无数与“大国”有关的美名,诸如“制造”大国等等,但我们离“强国”二字还差很远,我们不能因为“第二”就停下脚步,此时我们不妨“向上看”。

教育的GDP百分占比堪堪达到4%,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教育产业方兴未艾的国家来说刚刚及格。

适时“向上看”便给了我们动力和方向。

在我们需要、呼唤向上看的同时,也担心“向下看”的精神被遗弃。

这不是弱者的谦词,“向下看”避免了我们失意忘形,作家冯至在《失意忘形》一文中提到:“比得意忘形更可怕的是失意忘形,他们以为自己是世间最不幸的人。

人生之可贵不在于纵情哭闹,而在于如何加深自己的快乐和承受自己的担当。

”此时“向下看”不仅仅给予了失意人寻找人生支点的契机,重拾再战沙场的希望和勇气,也给了真正处于底层的人帮助。

唯有向下看,我们才能永葆信心与活力。

“向上看”与“向下看”并不矛盾,它们是两种互为助力的生活态度。

只有适时做到切换,我们才能理性定位自我,找到人生航行中的坐标。

一直向上者,自卑;始终向下者,自傲。

融合两者,便是生活艺术。

正如犹太人的一句谚语,在口袋中放一张纸,正面写着:我伟如星辰,反面刻着:我小如草芥,在失意时,不妨向下看,得意时,又不妨向上看。

这不是善变,也不是逃避,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理性看待,直面生活、
理性定位,你我将突破“一直”带来的僵化,怀着谦卑的心自信地向前走。

2、且狂且谦
向上看,那么你便在下;向下看,你便在上。

一个人一生所能达到的成就与自己的定位息息相关。

一直做仰望者,可能会埋没了自己身上的闪光点。

正所谓“不可以枪扣剑柄炫人,何可以枪扣剑柄授人”,古今之成大事者,都会有独属于自己的自信。

孟子曾放言:“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他也确实为治天下提出了“仁政”等等宝贵的建议,当之无愧“亚圣”二字;谢灵运“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的豪情壮语早已被大家所熟知,他能文能武,在南朝确为人物;周恩来总理少时便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恰恰是因为这样的自信,他也成就了一番大事业……恰如毕加索的父亲送给年幼的毕加索的那句话一样,“你的算术不好并不妨碍你是一个绘画天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没有谁需要一直仰望他人。

一直做俯视者,可能会盲目自大,孰不知便如同井底之蛙一般浅薄。

赵括以为战场便如同纸上谈兵一样简单,最终一败涂地;项羽认为刘邦不足挂齿,《鸿门宴》中就生动描写了楚军的松懈,谁能料到昔日的西楚霸王会落得个自刎于乌江畔的下场呢?“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不过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罢了。

一个人哪怕在自己的领域已经登峰造极了,也总有需要学习他人的地方,要知道,一直俯视只会换回他日的失败。

仰望,可以;俯视,也可以,但这二者都不能被冠以“一直”二字。

木心先生曾有过这样的见解,我觉得对人生的启发颇大,“不谦而狂的人,狂不到哪里去;不狂而谦的人,真不知其在谦些什么”。

人生就当仰望、俯视相结合,狂与谦兼容。

总把自己当珍珠便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但也不要甘心做泥土让他人把你踩成坦途。

温州的夏承焘先生对词的见解颇深,还有过关于诗词评析的文章选入过高中语文课本。

他曾在六十多岁时与木心通信,在信中他对自己的观点是坚持的,他有自信有狂的资本。

但无一例外的是,他在每封信后都会写上“木心仁兄指正”这六个字,而那一年,木心刚刚二十出头。

我想,且狂且谦大概也是成功的一个秘诀吧。

拜伦亦是如此,他常以“不读书”标榜他的才气,然而在他的故居后人却找到了无数写满他的见解的书籍。

对自己始终保持自信但也不断去学习他人的长处,且狂且谦,这样虽然我们不一定能成为孟子、拜伦这样的伟人,但我们一定可以成为最好的自己。

而这,已经足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