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1.信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从本质上看,信息是对社会、自然界的事物特征、现象、本质以及规律的描述,其价值体现在差异中。
2.知识:是信息接受者对信息的提炼和推理而获得的结论,是通过思维进行加工处理而获得的一种精神产品。
知识是信息传递的结果,信息是知识的载体。
知识的分类:知道是什么的事实知识,知道为什么的原理知识,知道怎样做的技能知识,知道谁有知识的人际知识。
3.技术:是人类在生产活动、社会发展和科学实验过程中,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而根据客观规律对自然、社会进行认识、调控和改造的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等的综合体。
4.信息技术:是对信息的识别、获取、加工、利用、交流、应用和创新的手段与方法的总称,它包括物化形态的技术和职能形态的技术两个方面。
注意: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5.信息素养:指人们所具有的对信息进行识别、获取、加工、利用、创新、管理的知识以及能力与情意(一个人对一件事物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基本品质的总和。
6.信息情意:是人们对信息以及信息技术的意识、情感、态度与道德规范的总和,它是形成信息素养的主要动力。
7.教育技术(AECT1994年):是为了促进学习(一个目标),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料(两大对象)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五个范畴)的理论与实践(两种性质)。
8.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料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9.媒体:一是指存储信息的实体,如纸张、磁带、光盘等,也称媒质;二是指信息的存在以及表现形式,如文字、图像、声音等,也称媒介。
10.教育(学)媒体:是指在教育教学情境中所使用的承载教育(学)信息和传递教育(学)信息的所有工具、中介。
教学媒体是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能将教学媒体等同于教育技术。
11.认知发展:是指主体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体的过程和现象。
12.认知结构:所谓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用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话来讲,就是学生的认知结构。
广义地说,认知结构是某一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狭义地说,认知结构是学习者在某一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
13.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综合。
14.教学系统:是为达成特定目标而由各要素按照一定互动方式组织起来的结构和功能的集合体。
它可以是指学校的全部教学工作,也可以是一门课程、一个单元或一节课的教学或是达到某种教学目的而实施的、有控制的教学信息、传递过程。
教学系统的四个最基本构成要素:教师、学生(均为人员要素)、教材(教学信息要素)和教学媒体(物质要素)。
15.系统方法:运用系统论的思想、观点,研究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系统问题而形成的方法,即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方法。
16.教学系统设计:是以优化教学过程,获得最佳教学效果为目的,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17.教育信息化:指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为重点,以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为目的,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系统过程。
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实现信息化教育。
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教学环境的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的内容:教育管理与决策信息化,教学信息化,学习信息化以及育人信息化。
18.信息化教学设计:指为了促进学习,依据学习者特征和学习需要,将学习资源、学习环境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以达到过程最优化而编制的教与学的实施方案。
其主导思想是“学”,实践的主体是学生。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核心内涵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习过程。
注意: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信息化教学”的设计,而不是“信息化”的教学设计。
19.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是指能够为教育教学提供支持和帮助的所有有价值、有作用的各种多媒体信息的总称。
20.课件:在教学与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表现教学内容,反映教学策略,并采用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手段开发和制作的教学软件。
21.多媒体课件:应用计算机技术,将多媒体素材如文本、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信息,在特定的技术平台上,根据教学设计有机整合,并借助计算机实现信息传递,形成一种系统性的教学软件。
22.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是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的总称。
23.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
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持环境。
24.课程开发:课程开发是对新课程的研究、设计、实施、评价以及再研究、再设计、再实施、再评价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课程开发是以社会对教育的价值以及价值标准如何在教育活动中具体体现为核心的,它是社会发展对人提出的具体需要在教育活动中的体现。
25.教学评价: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教学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以及结果进行测量、衡定并给以价值判断。
26.多媒体:是多种媒体形式的组合及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处理多种媒体信息的综合技术。
它具有多样性、交互性、集成性、可控性和非线性等特点。
27.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一定环境下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一套方法论体系,是基于一定教学理论而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的框架和程序。
28.远程教育:指学习者在时间和空间上与授课教师处于分离状态,利用一定的教学工具、传播媒介进行有组织的系统学习的一种教育方式。
29.现代远程教育:从广义上看,现代远程教育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现代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适应社会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远距离教育模式。
从狭义上看,现代远程教育,就是指依赖网络通信技术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建立的,在具有双边交互功能的电子教学平台进行的,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远程个性化学习方式。
30.总结性评价:指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时,为把握活动最终结果而进行的评价,借以进行鉴定、区分等级和对整个教学方案的有效性作出评定。
31.CAI:教师将计算机作为教学媒体,学生通过与计算机交互作用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形式。
32.信息高速公路:以光纤电缆为通道,以多媒体计算机为交互工具,使用能传递文字、图像、声音等形式信息的四通八达的信息网,连接到千千万万个计算机用户。
光缆具有信息量大、抗干扰性能好、可提供进行双向交流和开展大范围内合作的条件。
33.教育信息:按照一定的系统,借助一定的物质载体,遵循一定的目标进入教育传播过程中,供传授双方进行交换、控制的内容。
34.教学目标(行为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具体的表述,对要求学生达到的学习成果或最终行为明确阐述。
35.教学资源:是指学习的支持系统、教学材料和教学环境等能够为教与学提供支持和帮助的所有物质和信息总称。
二、填空题1.信息时代的社会特征:社会知识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教育终身化、学习社会化。
2.信息时代的教育特征:教材立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系统开放化。
3.信息社会的三大要素:信息、能源、材料。
4.信息时代的两大现象:知识爆炸、信息海洋。
5.信息时代教育变革的趋势:学习信息的多样化,教学过程的交互性、智能性,信息传播的网络化、全球化,教学管理与评估的实时化。
6.信息传播的特点:信息所描述的内容能通过某种载体,如符号、声音、文字、图形、图表等来表征和传播。
7.传统教育三大基石:阅读、写作和计算。
8.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冲击: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方式、教育方法、教育制度。
9.教育技术的实践领域:视听媒体传播教学、个别化教学、远程教学、教学设计。
10.教育技术学学科性质:(1)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领域的分支学科;(2)教育技术学教育研究中的技术学层次的学科;(3)教育技术学是具有方法论性质的学科11.组成现代教育技术的三个基本要素:现代媒体技术、现代传媒技术、教学设计技术。
12.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系统理论。
13.传播的基本类型:(1)按信息接受者分:人的内向交流、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2)按传播媒介的内在特质分:人际领域、广播领域、文献领域。
14.传播的模型:“香农-韦伯”模型、哈罗德·拉斯威尔传播模型、贝尔洛的SMCR 模型。
15.传播的功能:探测、协调、娱乐、教育。
16.教育传播的要素:信源、信宿、编码、信道、译码、干扰、前馈与反馈。
17.媒体的类型: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结合媒体、交互媒体。
18.媒体的特性:(1)教学媒体的共同特性:固定性、扩散性、重复性、组合性、工具性、能动性;(2)教学媒体的个别特性:表现力、重现力、接触面、参与性、受控性。
19.学习动机的分类:(1)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2)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20.对学习者的特征分析主要包括:学习者的认知发展特征、认知结构、学习风格、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
21.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步骤(以迪克-柯瑞模式为基础):确定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分析、确定起点行为、编写教学具体目标、设计标准参照测验、开发教学策略、选择与开发教学材料设计与实施形成性评价、进行教学调整、设计与实施总结性评价。
22.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中,以肯普模式和迪克-柯瑞模式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
23.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步骤(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目标分析、情境创设、信息资源设计、自主学习设计、协作学习环境设计、学习效果评价、强化练习设计。
24.情境创设问题:创设故事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创设模拟实践情境。
25.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核心内涵: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习过程。
26.教学资源的类型:(1)人力资源:就是存在于人身上的社会财富的创造力,是可用于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体力、技能知识;(2)物力资源:教学媒体、教学传播系统、课程、教材、教学辅助材料和教学支持;(3)财力资源:财力是制约教学资源建设和开发的一个重要因素;(4)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资源。
27.教学资源的特点:分蘖性和衍生性、形式多样性、智慧密集型、使用针对性、成本廉价性。
28.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的特点:多样性、多媒体化,知识密集性,超媒体化,全球性。
29.常用图片处理软件:ACDSee、iSee个人图片专家、Photoshop、Fireworks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