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学期集体备课记录
1、学生自主探究时,有的学生根本不知道从哪入手,因此要求老师给予必要的引导,提示学生从运动和力这两方面去进行分析,如果疏于引导,就会拖延时间,导致后面教学被动。
2、完全失重的演示实验,在这里采用矿泉水瓶自由下落,让学生观察漏水的情况,由于下落太快难于观察,本节课采用了让染红了的水射向白纸,再用实物投影帮助观察,亦可利用摄象机拍下,进行慢放,效果会更好。
2017—2018学年度第一期物理科备课组活动记录表
活动时间
第5周周一第七节课
活动地点
物理科组活动室
活动内容
集体备课
参加人员
物理科组全体人员
主持人
;
中心发言人
记录员
活动主题
必修一第一章第五节《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
活动记录:
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
集体备课
参加人员
物理科组全体人员
主持人
中心发言人
记录员
活动主题
超重和失重
活动记录:
高中新课改提倡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所以在上《超重和失重》这节课的时候,应探究式教学法贯穿整个课堂,穿插使用启发式和引导式,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学习,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学会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各种技能,领悟科学观念,培养其科学精神。为了让学生能在任务驱动之下提高课前预习的效率,我在课前给学生发了学案,明确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并且根据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学习过程设计好三个表格,使课堂教学能做到层层深入,引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引导学生从超重失重的现象归纳出本质。
研究电场的能的性质这节课内容比较抽象,因为这实际生活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理量是大家第一次接触,所以在教学中最好能够多进行一些类比和举例,或者用中学生能够感受到并且能理解的事物来展现,加深大家的印象。
2017—2018学年度第一期物理科备课组活动记录表
活动时间
第19周周一第七节
活动地点
物理科组活动室
活动内容
②如果物体受三个力处在平衡状态,我们称之平衡力。由实验可知这三个力满足:其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三个力的合力为零。
¥
2)三力平衡的特点:
①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等大、反向;
②如果中两个力相交于某一点,则第三个力的作用线一定过这两个力的交点;③表示三个力的矢量构成一个首尾相连的闭合三角形。
)
我通过本节课的实践教学,重在让学生有对比的观点去学习物理知识。课中多次用到类比的物理思想,让学生对知识有更多的牵连,能对前面的知识达到灵活的应用,牵带多种方法学习物理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举例让学生进行分辨、对比,通过提示、启发、总结,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理解和掌握类比这一研究方法,并能应用到其他知识的学习上,从而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体验完全失重,下落过程弹簧秤与钩码易脱节,老师要抓住这个微小环节,及时要学生分析脱开的原因。
活动内容
集体备课
参加人员
物理科组全体人员
主持人
%
中心发言人
记录员
活动主题
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活动记录: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重点难点
重点: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规律及重力加速度。
难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得出。
二、教学手段及方法
'
启发式教学为主
三、教具学具准备
木尺、铁架台、打点计时器、刻度尺、重锤。
四、设计思想
2017—2018学年度第一期物理科备课组活动记录表
活动时间
第17周周一第七节
活动地点
物理科组活动室
活动内容
集体备课
参加人员
)
物理科组全体人员
主持人
中心发言人
记录员
活动主题
电场的能的性质
活动记录:
目前物理教学中在学科方法教育上存在的问题: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不注重方法教育,在平日教学中,不能一味追求分数,而要认识到能力和方法是相互渗透的,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就意味着要帮助他们掌握完成某种科学任务的方法。物理方法是物理学发展的灵魂,是以知识学习到能力发展的桥梁。物理学方法是指物理学的具体科学方法,通常认为有:观察法、实验法、理想化方法、类比方法、假设方法和数学方法六种。
2.课程标准要求
通过探究,了解洛伦兹力的定义、方向、大小。能解释生活应用中质谱仪等仪器的原理。
3.教材内容安排
教材首先简单回顾磁场对电流有安培力的作用,而电流是由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从而引出猜想安培力和与本节所学的洛伦兹力有一定的联系。这样的安排,在一定程度是符合知识的建构的,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搭桥、连线,从而在原有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知识,更加吸引学生,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例题和作业
由于下一节是第二定律的应用,所以本节的例题要求可以适当降低,侧重第二定律的理解和简单计算即可,勿涉及复杂模型,以基础题和经典题为主。作业包括课堂作业(4到5题)和课后作业(达标检测相关练习)。
;
2017—2018学年度第一期物理科备课组活动记录表
活动时间
第7周周一第七节课
活动地点
物理科组活动室
2.力求掌握解决共点力平衡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会正确选择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画出物体的受力图。
二、重、难点分析:
:
重点: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的特点及一般解法。
难点:三力作用下的动态平衡问题
三、教学过程设计:
1、共点力作用下平衡状态
引导学生回顾、讨论:什么是共点力什么是平衡状态
教师总结:
(1)共点力:几个力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这几个力就叫做共点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力的概念的复习
1、分析讲解弹力的有无判断方法
2、摩擦力产生条件、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两物体间有弹力是这两物体间有摩擦力的必要条件。(没有弹力不可能有摩擦力)静摩擦力大小、摩擦力方向。
3、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渗透物理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研究方法,以及注重理性思维的科学态度;
二、例题分析
2.难点:力与运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定律的内容及理解
相对来说,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和公式学生比较熟悉,但在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如第二定律的“四性”,如果学生理解存在误区,就会影响其在解题中的正确使用,最好通过具体例子增进学生对该定律的理解。
二.超重和失重
一方面,超重和失重是本节的重要概念;另一方面,通过超重和失重相关问题的分析和计算,可以促进学生对第二定律的理解和掌握,且难度不大,是学生学习该定律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3)要求学生做到准确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会把运动物体抽象为正确的物理模型;
、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对各种力进一步加深理解,要能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引导学生正确选取研究对象,掌握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的一般方法.
力学是整个物理学的基础,而受力分析又是解决物理问题最关键的步骤,熟练进行受力分析既是本节复习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1.重点:圆周运动的规律
2.难点: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圆周运动的动力学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
一.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
主要是线速度、角速度、周期、频率、转速各物理量的定义式,以及相互关系,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并作为课后检查的重点。
二.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
向心力是本节的难点内容之一,首先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向心力是效果力,是由其它力来充当的,因此不能画在受力分析图上。另外,通过若干常见例子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向心力的来源。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匀速圆周运动和非匀速圆周运动受力分析上的区别。
类比:是一种逻辑推理,它通过联想,把异常的、未知的事物(研究对象)对比寻常熟悉的事物(类比对象),然后依据两对象之间存在着的某种类似或相似的性质,从已知对象的某种性质推出未知对象具有相应的一种性质。而新教材知识线索的设计也非常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类比。
根据静电场与重力场的相似性进行类比教学,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2017—2018学年度第一期物理科备课组活动记录表
活动时间
第3周周一第七节课
活动地点
物理科组活动室
活动内容
集体备课
参加人员
物理科组全体人员
主持人
-
中心发言人
记录员
活动主题
重力、弹力、摩擦力
活动记录:
教学目标
(1)理解高中学习的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
(2)掌握高中学习的各种力的公式、单位及矢量性;理解各种力之间的联系.
活动时间
第13周周一第七节
活动地点
物理科组活动室
^
活动内容
集体备课
参加人员
物理科组全体人员
主持人
中心发言人
记录员
活动主题
【
选修3-1第三章第五节《研究洛伦兹力》集体备课
活动记录: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教材从生活中的磁现象、判断规律、应用这三个阶段逐步展开。教材的前两节让学生开始认识生活中的关于磁和磁场的现象;然后在第三和第五两节分别介绍宏观安培力和微观洛伦兹力的两个大小方向等重要规律和左手定则;而最后第四、第六两节分别着重介绍安培力和洛伦兹力的现代技术应用。经历这三个阶段的系统化学习,有助于学生掌握好关于磁的一些现象规律。
》
2017—2018学年度第一期物理科备课组活动记录表
活动时间
第15周周一第七节
活动地点
物理科组活动室
活动内容
集体备课
参加人员
物理科组全体人员
主持人
)
中心发言人
记录员
活动主题
必修一第三章第五节《共点力的平衡条件》集体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