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教育与体育学院13级4班刘爽13091124《不跪着教书》读书笔记《不跪着教书》是王栋生老师的一部教育随笔。
在轻松的文笔中,透着作者点点思想和智慧,给了我许多启发。
打开书,看了作者的自序,觉得王栋生老师是一个很有个性很有魅力的老师,序中有这样一段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想要让学生成为站直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在巨大的麻木与冷漠面前,我的确有过放弃的念头,然而一想到中国人有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文革给中国人带来的巨大耻辱,想到下一代人还可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要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配有‘铸造’这样的词条。
”自序中总的阐述了他的一个思想:“教师应该是个有思想有理想的人”。
里面有个句子,我觉得说的很对,“如果一个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就很难有独立思考的意识。
教师一旦没有了独立思考,就无从提个人智慧,面对一本教参,他不敢说“不”,面对外行领导的错误“指正”,他会立刻匍匐在地。
看到这儿,我似乎有些明白了为什么作者说如果教师是跪着教书的,那么学生只能趴在地上了!这本书一共分六辑,每一辑都有自己的主题,记录的都是教育随笔及教育问题的思考,其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第一辑。
他通过真实的案例和故事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及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老师,我的神),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面对挫折,学会感恩等等做人的道理。
我觉得这些才是对学生这辈子有用的东西,对他一生都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教师是什么?有人把教师比作辛勤的园丁,培育着祖国美丽的花朵;也有人把教师比作无私的春蚕,为学生的成长吐尽最后一口丝;还有人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着学生美好的心灵;更有人把教师比作燃烧的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学生人生的道路……但我觉得,教师不仅仅是园丁,他自己本身就应该是一朵美丽无比的花,吸引着学生;教师也不仅仅是春蚕,他在生命的每一个季节,他在奉献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教师更不仅仅是工程师和蜡烛,人类的灵魂不可能通过一个固定的燃烧自己的流程去塑造。
那么,教师究竟是什么呢?其实,教师就这两个字背后是一个更真实的字:人!教师和学生是一对相互依赖的生命,是一对相互影响的伙伴、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就是人,有着自己的油盐酱醋,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有着自己的生活理想;教师就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铭记在心并学习的人。
而要做到这样,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在《做最出色的教师》一文中,吴老师说,“一位教师,只有不断地进德修业,把自己的工作和学生的成长结合起来,让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才能得到学生的敬重,才能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人。
”“要让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是教师,“教师”自觉地多读书。
”“学生超越教师,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教育的希望;然而如果教师太容易被超越,我看真不是什么幸事。
”“我很平凡,但是我们的学生需要最出色的教师,需要伟大的老师。
”我们要怎样才能做到出色,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呢?作者说的对,那就是要坚持读书,多读书,而且善于思考。
“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
”读书应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不读书也就没有了知识的营养,也就不会思考,自然也就没有了独立思想的精神。
合上书,有很多话憋在心里,却不知道以怎样的语言、怎样的形式表达出来。
读吴老师的文章感觉很亲切,好像是在聊天,既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读公文般的刻板,说出来的道理却很深刻。
读完“幸福的高三”,觉得自己感触很多,特别活。
高三,在好多人的眼里是黑暗的、是没有阳光欢笑的,作者却告诉大家,高三是幸福的,因为没有什么能比在十八岁时奋斗一场更幸福的了!同样,我们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是幸福的,因为我们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目标,并且一直在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奋斗。
读完整本书,脑海中有一句话蹦了出来:“我一直有这样的观点:语文教师不能跪着教语文,如果教师是跪着的,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
”我不是个语文老师,但我觉得,这句话适用于所有的老师。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要做到拥有独立思考的意识,要有批判的能力,要敢于说“不”,要敢大胆的表述自己想法和观点。
还有一句话就是:“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我觉得这句话对于我们老师来说,像灯塔一样,在迷茫中指明了我们努力的方向。
细想一想赶快进入高三的教学教育生下,这不就是终身学习的要求吗?活到老,学到老,这不是我们一直追求的吗!但是,这个道理让作者说出来,就好像跟你聊了会儿天,虽然平平和和,却句句说到了我们的心坎儿上,让我们自己发现我们就得去读书。
只要肯去读书,什么都好办!一开始完全是因为这本书的题目,这个触及到现行教育的痛处和教师的尴尬的题目吸引了我,使我内心不断作贼心虚地追问自己:我是站着,跪着,还是匍匐着?教师是什么?教师不仅仅是园丁,他自己本身也应该是一朵需要养分和赞赏的花;教师也不仅仅是只会吐丝的春蚕,在奉献的同时也要实现自身的价值;教师不应该是蜡烛,在讲求双赢的今天,让学生的人生道路变光明没必要通过“燃烧”自己来实现;教师更不应该是工程师,因为一个灵魂没有资格去加工另一个灵魂,每一个人的灵魂都不可能用一个固定的工艺流程象做工程一样去塑造,教师只能在塑造自己的灵魂的同时影响着学生灵魂的自我加工。
教师究竟是什么?教师就是教师,是一个和学生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共同成长的生命,是一个有自己独立思想和信念的灵魂,是一个站直的铁骨铮铮的人,所以,真正的教师不会也不能“跪着教书”。
当然,《不跪着教书》这本书带给我的启示还远远不止以上寥寥数语,我想这是一本能启迪教师思考的书,这也是一本能启迪中国教育的书。
我希望所有的教师以及以后从事教育事业的我们,所有关心祖国教育的人们,都来读一读这本书,这本好书。
师爱的魅力——师德典型案例分析孔晓玉通过学习,我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起着长远的教育作用。
师德在日常生活中具体体现为师爱,这种爱是情感与理性的融合。
案例:课间十分钟,王杰铅笔盒里的十元钱不翼而飞了,同学们议论纷纷:“我看见刘欣一个人偷偷摸摸的在教室里,一定是她,她家只靠她妈妈一个人挣钱供姐弟俩上学,可穷了。
”“搜身,搜身。
”不知谁提出了建议,立即有一些同学也赞成。
我当时并没有发火,也没有搜查,只是感到心里沉甸甸的。
我把目光一一扫过每一个学生,教室里出现了从来没有过的安静。
当我的眼神与刘欣的眼神相碰的一刹那,一种复杂的情感从她的脸上掠过。
我马上意识到,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要把坏事变成好事。
“同学们,王杰同学准备买钢笔的钱不见了,大家能帮帮他吗?” “老师,我们大家每个人给她凑一点钱。
”“老师,我把这支钢笔送给他。
”同学们纷纷伸出了热情之手。
王杰非常感动,我也被这一颗颗可爱的童心感染着。
我接着说:“同学们表现得很好,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一定要鼎力相助,使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我不能断言这十元钱一定被某个同学拿走了,但肯定是咱们班的同学,我猜他一定遇到了什么困难,我想他心里也很难受。
我们班是个优秀的班集体,希望每个学生都做诚实的孩子,不希望再发生这样的事。
”第二天,我在语文书里发现了十元钱和一封短信:“老师,真对不起,我不应该做出这样的事。
爸爸去世后,妈妈为供我和姐姐上学累倒了,我想给妈妈买点药…… ”泪水顿时模糊了我的视线。
随即我也给她回了一封信,悄悄地放进了她的铅笔盒:“看了你的信让我很感动。
你是个懂事的孩子,生活的重担过早的压在了你的肩头,但人穷不能志短,有困难我和同学们都愿意帮助你。
”以后的两年学习生活再也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我号召大家共同帮助他,把省下来的本送给她。
她在爱的呵护下,学习成绩进步很大。
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必定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
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爱应该是明智的爱。
”理性的爱是独立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因此,理性的爱意味着尊重。
师生之间也只有这样的情感才是最宝贵的。
这就是说教师要尽量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从早到晚我们一直生活在孩子们中间,我们的手牵着他们的手,我们的眼睛注视着他们的眼睛,我们随着他们流泪而流泪,我们随着他们微笑而微笑。
”有了这份情感,教师的爱就有了基础,师生心里就有了共鸣,教师的奉献就有了可能。
有人说,所谓“热爱”,就是一个人对他人燃烧的心;所谓“情”,是与他人产生心理的共鸣。
因此,爱生是教师与学生心理和谐共振的过程。
学生得到教师的爱,也会激发出对教师的爱,反馈回去,形成爱的双向交流。
首先,学生会表现出自觉尊重教师的行动,十分愿意接近老师,希望与老师合作,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随之而来的就是“信其道”,教师的教育影响,很容易被学生所同化,教师的要求学生心甘情愿的接受,教育的目标也正是在这种双向交流过程中得以实现。
爱心的双向交流更重要的效应还在于它能使师生人格升华,激发出巨大的能量和潜能。
世上所有的爱都应当使爱者和被爱者更加幸福快乐,更加趋向人性的自我完善,使人格得以提升。
因此,教师的爱要将情感的热烈与理智的永恒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教育出适合时代发展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