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绪论(新)

第一章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绪论(新)


二、主要学派的理论观点
一、精神分析理论 二、行为主义 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四、社会文化理论 五、信息加工理论 六、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 一、精神分析理论
人物:一、弗洛伊德 1、潜意识理论(意识 前意识 潜意识) 压抑 情结 童年的阴影 催眠 联想 2、人格结构 自我 本我 超我 3、梦的解析 新精神分析、荣格 集体无意识理论
格赛尔
双生子爬梯实验
• 一对出生48周的孪生 女婴,都没见过楼梯 • 48周:对T进行每天10 分钟的爬楼梯训练, 连续6周。 • 53周:对C开始训练, 连续2周 • 55周:T与C能在10秒 内爬完这5层楼梯
脱离人类环境的实例
1920年,在印度狼洞发现 “狼孩”阿玛拉(8岁), 她具有人类的遗传素质, 但不具备正常儿童的心理。 她四肢爬行,不穿衣服, 白天睡觉,夜间活动,用 舌头舔食生水和流汁,吃 地板上的生肉。阿玛拉活 到17岁。在辛格夫妇的精 心训练下,2年后,阿玛 拉能直立,6年后能直立 岁儿童的水平行走,7年 后学会40多个词,智力相 当于4岁
催眠情境
用作催眠的图片
1、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论
根据力比多投放部位的不同分为五个阶段:
生殖期(11-13岁开始) 潜伏期(6—11岁) 性器期 (3-6岁) 肛门期(1-3岁) 口唇期(0-1岁)
口唇期(0-1岁) • 婴儿出生后,最大的生理需要是获 得食物和营养,所以,新生儿的吮 吸动作是快感的来源,口唇是产生 快感的中心,是力比多集中的地方。
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阶段:
–A、前道德判断阶段(4-5岁) –B、他律道德判断阶段(4、5岁-8、9岁) –C、自律道德判断阶段(8、9岁以后)
感知运动阶段:0-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岁
只能对当前感知到的事物施以实际的动作进行思维
靠感知和动作(口 尝、手抓)等去认 识周围世界的,经 由感觉与动作,婴 儿认识到自己与别 人(特别是母亲)、 自己与物体是分别 存在的。
12-18岁
18-24岁 25-65岁 65-
忠诚
爱 关心
不确定感
孤僻和疏离 自私
明智和完美无憾 绝望与悲观沮丧
二、行为主义观
人物:华生;斯金纳
观点: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 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 刺激 反应 联结
经典行为主义理论
• 代表人物:John B. Watson(18781958) • 主要观点:摒弃“意识、动机、思 维”等主观性强的概念,而推崇 “对行为的观察研究” • 关于发展的机制:经典条件反射 • 评价:推动科学心理学研究的发展; 忽视了高级心理机能的研究,将人 与动物等同起来。
前运算阶段:2-6、7岁
• 什么是运算? 运算是一种内化了的动作,是可逆的,守 恒的。 • 什么是前运算? 运算阶段发展的前期。 • 前运算阶段的成就: 儿童形成了运用符号表征客体的能力。
符号
• 词 语:“枕头” • 心理表象:头脑中的枕头 • 动 作:两个手掌合在一起放在脑边 • 物 品:书本——洋娃娃的枕头
1、个体心理的发生
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3、学前儿童心理过程和个性发展
a、心理过程都包括那些?
b、什么是个性?它又包括那些内容?
个性是一个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 环境中显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 响人的外显和内隐性行为模式的心理 特征的总和。
三、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任务
•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可以突出地以“WWW” 来表示,即what(是什么),揭示或描述 心 理 发 展 过 程 的 共 同 特 征 与 模 式 ; when (什么时间),这些特征与模式发展变化 的时间表;why(什么原因),对这些发展 变化的过程进行解释,分析发展的影响因 素,揭示发展的内在机制。
第3个拿出的是什么球?
可能性
假设演绎思维
A
B
C
D
客体永久性实验
获得守恒概念实验
• A ······ •B · · · · · ·
潜伏期(6—11岁)
• 孩子逐渐得放弃了俄狄浦斯情结, 男孩和女孩开始各自以同性父母 为榜样来行事,此时儿童进入潜 伏期,其性的发展便呈现一种停 滞的或退化的现象。潜伏期是一 个相当平静的时期。
• 这一时期的儿童,注意力从自己的身体和 对父母的感情转向外部的环境,转向学习 和游戏,更多地与同性同伴相处。 • 这是一个社会化时期,儿童在家庭外部发 展与他人的关系。
• 口唇期婴儿欲望主要通过口唇的吮吸、 咀嚼和吞咽等活动来满足。 • 口唇性格 :贪吃、抽烟、酗酒,过于依 赖,总希望被照顾(被喂养),以自己的 需要为中心(自恋),强求别人,缺乏耐心, 贪婪,多疑,悲观,对建立亲密关系困 难和恐惧。
肛门期(1-3岁)
• 性感带转移到肛门,婴儿可以 在大小便时体验到快乐。婴儿 开始被训练用厕所。
第二节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发展的动力;
发展的历程;
年龄和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一、基本理论问题
一、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 “是谁起决定作用”
(1)遗传决定论 遗传决定论的鼻祖是优生学的创始 人英国的高尔顿(F· Galton)。强调 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坚持以遗 传的观点来解释个体差异。他认为遗 传在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儿童的心理 与品性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已经 决定了,发展只是这些内在因素的自 然展开,环境和教育只起引发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霍尔(G· Hall)有一句 名言:“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 育”。
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
阶段 1. 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 年龄 0-1岁 成功品质 希望 不成功品质 恐惧
2. 自主性对羞怯和怀疑
3. 主动性对内疚感 4. 勤奋对自卑
1-3岁
3-6岁 6-12岁
自我控制与意志力
方向和具有目的 能力
自我怀疑
无价值感 无能感
5. 同一性对角色混淆
6. 亲密对孤独 7. 繁殖对停滞 8. 自我整合对失望
• 此阶段,儿童的性心理发展处于潜伏期。
生殖期(11-13岁开始) • 经过暂时的潜伏期,青春期的风暴就 到来了,从年龄上讲,女孩约从11岁, 男孩约从13岁开始进入青春期。 • 青春期的发展,个体的最重要的任务 是要从父母那里摆脱出来。同时,到 了青春期,容易产生性的冲动,也容 易产生对成人的抵触情绪和冲动。
第一章 总论
许炯
.
第一节 什么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概念
对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 从出生到入学前这一阶段心理的发生、 发展特点和规律的一门科学。 从初生到进入小学之前,也就是0-6 岁儿童心理的发展。
。。。
二、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 个体心理的发生
•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 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发展
孪生子女的智力的调查
• Kimling&Jarvik总结了半个世纪来八个国家对血缘关系与 智商的相关研究,结果为
关 系 相关系数 0.00 0.20 0.30 0.50 0.35 0.50 0.50 0.60 0.75 0.88
1.无血缘关系生活在不同环境者 2.无血缘关系在同一环境长大者 3.养父母与养子女 4.亲生父母与亲生子女(生活在一起) 5.同胞兄弟姐妹在不同的环境长大者 6.同胞兄弟姐妹在同一环境长大者 7.不同性别的异卵双生子在同一环境中长大者 8.同性别的异卵双生子在同一环境中长大者 9.同卵双生子在不同环境中长大者 10.同卵双生子在同一环境中长大者
社会学习理论
• A1bert Bandura, (1925~),加拿大 人。斯坦福大学心 理学教授。 • 特点:将学习理论 用于研究社会行为。
攻击行为的观察学习
• 班杜拉,强调观察 学习,认为人的行 为的变化既不是由 个人的内在因素, 也不是外在因素决 定的,而是两者相 互作用的结果。
• 重要概念: 观察学习; 替代性强化和惩罚; 自我效能; 模塑作用(modeling)/榜样作用;
(2)环境决定论 主要代表人物为行为主义的创始人 华生(J·B·Watson)。这种理论 的论点是:儿童心理的发展是环境 教育的机械作用的结果。华生在他 的著作《行为主义》中有一段著名 的论点——“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 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的加以改 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 艺术家、豪商,或者使他们成为乞 丐和盗贼,无论他的天资、爱好、 脾气以及他祖先的才能、职业和种 族……。”这完全否定了儿童的素 质、年龄特征以及内部状态的作用。
• 这一时期的孩子普遍接受排便训练。 • 这个阶段的快感主要来自排泄时肛门扩约 肌的伸缩。 • 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包括学习独立,接受 个人的力量,学习表达消极情绪,如愤怒 和攻击。 • 肛门性格: 过早、过于严格的大小便训练 会使儿童压抑。成年后表现为过于守秩序、 爱清洁,吝啬,固执,报复心强等。
新行为主义理论
• 代表人物: B. Skinner(19041990) • 主要著作: 《有机体的行为:一种 实验分析》(1938) 《教学技术学》(1968) 《言语行为》(1957)
新行为主义理论
• 心理发展的机制:操作条件反射 • 核心概念:积极强化、消极强化;积极惩 罚;消极惩罚; • 其它贡献:机器教学(程序教学);行为 矫治方法 • 评价:提出了新的行为发展机制;忽视了 人的主动性
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
数量守恒
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
大小守恒
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
容积守恒
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
局限:还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持 2x3=6
形式运算阶段:11、12-14、15岁
把这些球放到盒子里:
现实性
猜猜看,你第1个拿出的是什么球?
第2个拿出的是什么球?
前运算阶段:2-6、7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