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考试试题命题人:李龙波卷1客观题(4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题1分,共15分)1.下列不属于我国行政区划原则的是()A.自然生态原则B.经济原则C.平等原则D.民族原则①“苍松雪岭,沃野龙江稻谷香”;②“碧草毡房,春风马背牛羊壮”;③“琼海独具大手笔,五指擎天”;④“石林自有高材生,群峰拔地”。
这几副对联描绘出了我国四省区的突出特点,读后回答2~4题。
2.以上四句对联描写的分别是( )A.新疆、黑龙江、海南、云南B.黑龙江、内蒙古、海南、云南C.内蒙古、宁夏、海南、云南D.内蒙古、黑龙江、贵州、广西3.上述四省区季相变化不明显的是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4.下列地貌组合与四省区相对应的是( )A.冰川地貌、冲积平原、风蚀洼地、火山地貌B.断层谷、背斜山、沙雕群、盐碱地C.冲积平原、沙漠、海蚀崖、溶洞群D.三角洲、蒙古包、红树林、火山岛5.下列对于我国相关平原和盆地的简介,完全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
A.准噶尔盆地位于阿尔金山以南,天山以北,东到北塔山,西到萨吾尔山、巴尔努克山B.四川盆地位于北至巴山,南至大娄山,东至巫山,西至大雪山C.华北平原北至燕山,南至大别山、伏牛山,西到太行山、东到海,由海河平原、淮河平原等构成D.东北平原界于大兴安岭、长白山之间,由松嫩平原、辽河平原构成6.新疆瓜果特别甜,主要原因是()A、土壤肥沃,水质好B、降水少,瓜果水分含量少,糖分含量高C、昼夜温差大,糖分积累多D、晴天多,云量少,温差不大,有利于作物生长7.我国海域潮差分布差异很大,也致使潮汐能资源主要集中_______沿岸。
A.渤海B.黄海C.东海D.南海8. _______具有浓厚的域外色彩。
A.东北文化B.岭南文化C.燕赵文化D.三秦文化9.在下列关于中国气候的论断中,有误..的一项是_______。
A.季风气候显著,气候类型多样B.气候的大陆性强,气温年较差大,秋温高于春温C.秦巴山地、雷州半岛、海南岛秋雨较多D.西南季风以突然爆发的形式于5月开始向北推进,7—8月最盛,最北达30oN以北10.下列关于我国疆域的叙述,正确的是()A.我国大部分在北温带,小部分在北寒带B.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印度洋西岸 C.我国位于西半球、北半球D.我国陆地总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11.青藏高原东南暖湿、西北冷干的原因是()①地势西北高,东南低②纬度位置的差异③经度位置的差异④东南为季风区,西北为非季风区A. ①②B. ①③C. ①④D. ③④12.下列对于我国人口特征的论断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
A.人口素质高B.呈现增长型的人口年龄结构C.城镇人口增长较快D.性别比例不平衡13.“得陇望蜀”,发现成语中蕴含着我国两个省级行政区的简称,其中“蜀”指的是:A、甘肃省B、广东省C、四川省D、江苏省14.对我国城市发展特点描述有误..的一项是_______。
A.我国城市空间分布不均衡,偏集于东部沿海地带B.人口向中小城市集中明显C.城乡二元结构显著D.逐渐形成城市群和类城市群15.下列不属于植物物种多样性的特点一项是_______。
A.古老性B.独特性C.贫乏性D.上综合性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1.中国最大的盆地是四川盆地。
(×)2.中国四大边缘海,从北到南顺序是渤海、东海、黄海、南海。
(× )3.中国众多的岛屿大多分布在东海和南海。
(√)4.台湾岛是中国第一大岛,崇明岛是第二大岛。
(× )5.中国共有32个省、五个自治区、四个直辖市、两个特别行政区。
(× )6.内蒙古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
(× )7.中国是世界上热带气候最典型,类型最复杂、分布面积最大的国家。
(× )8.中国降水不均匀,由西北内陆地区向东南沿海递减。
(×)9.准噶尔盆地位于昆仑山和阿尔泰山之间。
(× )10.影响我国的主要气团是温带大陆气团和温带海洋气团。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5个空,每空1分,共15分)1.中国气候的基本特点是:季风气候明显、大陆性强、降水集中和雨热同期四点。
2.可持续发展包含的五个原则:发展原则、公平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主权原则和共同性原则3.中国的地势特点是:地势较高,高差显著;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4.中国人口总量特征:人口基数大、人口数量波动上升、计划生育国策效果明显5.自然区划的基本原则:发生学原则、综合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区域共轭性原则、应用性原则6.中国人口的基本特点有呈现增长型的人口年龄结构、性别比例不平衡、人口基数庞大、人口的地区分布不平衡、城镇人口增长较快、少数民族人口稳步增长、人口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7.我国国土整治重点区有四类,分别为经济发达区、环境失调或利用不当或开发潜力大的农业区、重点流域区和矿产资源开发区卷2主观题(60分)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3分,共12分)土地利用:是人类为获取所需产品和服务而进行的土地资源利用活动。
土地退化:是指在自然和人类因素驱动下,土地质量变劣、土地生产力下降或丧失的过程,通常表现为水土流失、沙漠化、草地退化、盐渍化、土壤肥力下降和土壤污染等土地退化过程。
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地理工程的概念:人类利用与改造自然的一种工程行为,通常包括生态工程、环境保护工程、防灾减灾工程、资源保护与利用工程。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5分,共15分)1.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1)季风气候明显,冬夏盛行风向有显著的变化,随季风的进退,降水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2)大陆性气候强,影响的范围广,冬夏两季的平均气温与同纬度其他国家或地区有较大差异,冬季气温低于同纬度地区,夏季气温高于同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大。
(3)气候类型多样,不仅地处温带、亚热带、热带各种气候带,而且由于地形崎岖,往往在不同范围内形成不同尺度的气候差异。
(4)水热同期,利于农牧业生产,但气候的稳定性差,旱涝、低温、冻害、台风、冰雹等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影响范围广,防灾减灾的任务繁重。
2.西南区的地貌特征(1)宏观地貌格局深受大地构造制约。
构造背景对西南区地貌格局的决定性作用是导致其多山地、高原。
(2)岩石性质强烈影响地貌发育,喀斯特地貌、红色丘陵广泛分布。
喀斯特地貌在西南区的分布极其普遍。
(3)流水的深切割塑造了独特的峡谷地貌。
3.中国矿产资源的基本特征(1)种类多、资源总量丰富(2)成矿时空跨度大(3)矿床类型多样,矿石类型齐全(4)富矿少、贫矿多,共生矿床多,选矿难度大(5)矿产资源分布不均,地域组多样六、填图题(本大题共1题,每题13分,共13分)下图为我国东北地区区域示意图,左图是“东北地区简图”,右图是沿图11中AB一线的“海拔和年降水量变化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⑴填写图11和图12中数字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①是呼伦贝尔(内蒙古)高原;②是大兴安岭山脉,它是内蒙古高原(地形区)和东北平原(地形区)的分界线。
③松嫩平原;⑤三江平原;⑥辽中南工业基地⑵从图12中分析可知,东北地区东西向年降水量分布特点是自东向西逐渐减少;主要原因是受夏季风、地形的影响。
⑶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
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图12中①、②、③地的农业生产类型分别是①畜牧业区;②林区;③耕作农业区。
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是三江平原。
七、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中国地理分区的意义是什么?(只要论述有理有据,可酌情给分)(1)中国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格局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单纯的对自然或者某一部门进行的区划,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了,把全国区域按照其特点划分成几个大块,以便进行地理、气候、经济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管理。
(2)地理分区有利于解决一系列重要科学技术问题包括:服务对象与研究目标,综合区划理论体系,地域系统主要要素的变化过程、格局及其相互作用关系,中国地域系统重要界线的确定,典型区域的辨识及其特征分析,世界地理格局与中国综合地域系统相互作用;数据的采集、处理、量纲化;综合区划的集成方法;中国地域系统未来发展情景分析,综合区划方案的动态演示系统等。
如何从人地关系角度认识中国地理特征?(只要论述有理有据,可酌情给分)(1)中国的地理景观复杂多样,首先体现在地形上,主要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和盆地五种。
不同的地形显现出对人类活动不同的影响,人们需要在地势相对平坦的地方从事农业生产,凸显人地关系的重要性,如在农业方面,平原的主要农作物为水稻、小麦,而高原农作物为青稞。
建筑景观方面,高原山地的房屋为了防止低温封冻等灾害多以砖瓦结构为主,而平原和盆地由于气候炎热夏季多降水,考虑到通风排水等因素,多以木质或茅草结构。
各地区地貌自然景观上的差异,造成了人们在经济、社会、文化、行为认知上的不同。
(2)中国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国家,降水量从东南部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依次递减。
形成了湿润、半湿润、干旱、半干旱的分区,这种气候特点导致的降水量分布差异,使得各地区农业景观大不相同,季风气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地关系,人类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气候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
(3)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深刻。
广泛的人类活动使得中国的地理景观更加丰富多样。
伴随土地资源的开发与经济的发展,中国形成了东部发达的都市景观,中部较发达的城乡景观和西部欠发达的农牧景观。
另外中国人口众多,农业历史悠久,对自然环境改变尤为深刻,在中国农业化的进程中,人们圈地造田、伐木毁林,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人地关系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但是今天人们已经认识到了破坏环境的严重后果,一系列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三北防护林”等生态工程的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