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合成中溶剂的选择
3.2 精细有机合成中的溶剂作用
概述 溶剂的分类 离子化作用和理解作用 溶剂的静电效应对反应速度的影响(HoughesIngold规则) 专一性溶剂化作用对亲核取代反应速度的影响 有机反应中溶剂的使用和选择(自学)
3.2.1 概述
溶剂对有机反应的影响 溶液和溶解作用 溶剂和溶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HCONH2 111.0 3.37 大
ε μ(D)
极性
k1(相对)
1
9
12200
335000
430
对于从起始反应物变为活化配合物时电 荷密度降低的反应,溶剂极性增加,使反 应速度减慢。
SN2反应
Y + R -X
库仑力(静电引力):离子-离子力、离子-偶极力
非专一性力 (普遍) 范德华力(内聚力):偶极-偶极力、偶极-诱导偶 极力、瞬时偶极-诱导偶极力 专一性力:包括氢键缔合作用、电子对给体-受体作用、溶剂 (特定) 化作用、离子化作用合离解作用等。
3.2.2 溶剂的分类
按化学结构分类
硫酸、熔融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钾、四氯 化钛、三氯化磷合三氯氧磷等。
按Lewis酸碱理论分类
Lewis酸碱理论:酸是电子对受体(EPA) 碱是电子对给体(EPD)
A
+
:B
A :B
酸(EPA) 碱(EPD) 酸-碱配合物 亲电试剂 亲核试剂 EPA/EPD配合物
EPA溶剂:具有缺电子或酸性部位,亲电试剂, 择优使EPD或负离子溶剂化。 如水、醇、酚、羧酸等。 EPD溶剂:具有富电子或碱性部位,亲核试剂, 择优使EPA或正离子溶剂化。 如:醇、醚、羰基化合物中的氧 氨类和N-杂环化合物中的氮原子
无机溶剂:水、液氨、液体二氧化硫、氟化氢、浓
有机溶剂:脂烃、环烷烃、芳烃、卤代烃、醇、醚、
酚、醛、酮、羧酸、羧酸酯、硝基物、 胺、腈、酰胺、砜和亚砜、杂环化合物等。
按偶极矩和介电常数分类
(1)偶极矩(μ):
指偶极分子中电量相等的两个相反电荷中 的一个电荷的电量(q),与这两个电荷间距 离(d)的乘积,单位:德拜(D)。即: μ =q× d
Cl
例:
μ=1.54D
有机溶剂的偶极矩μ在0~5.5D之间。
极性溶剂:分子中具有永久偶极的溶剂。 分子中没有永久偶极的溶剂,如环己烷、苯等。
无极性溶剂
μ<2.5D的有机溶剂,如氯苯、二氯甲烷等。
偶极矩主要影响在溶质(分子或离子) 周围溶剂分子的定向作用。
(2)介电常数(ε) 也叫电容率或相对电容率,是表示电介质 或绝缘材料电性能的一个重要参数。 具有永久偶极或诱导偶极的溶剂分子被充 电的电容器板强制形成一个有序排列,即极化 作用,极化作用越大,介电常数越大。 介电常数表示溶剂分子本身分离出电荷的 能力,或溶剂使它偶极定向的能力。
按专一性溶质、溶剂相互作用分类
质子传递型溶剂:含有能与电负性元素(F、Cl、O、S、 N、P)相结合的氢原子,ε>15。 水、醇、酚、羧酸、氨、未取代酰胺等 非质子传递极性溶剂:高介电常数,高偶极矩。 丙酮、DMF、硝基苯、乙腈、二甲 基亚砜、环丁砜等 非质子传递非极性溶剂:低介电常数,低偶极矩。 烷烃、环烷烃、芳烃、卤代烃、 叔胺、二硫化碳
3.2.3 离子化作用和离解作用
离子原和离子体 离子化过程和离解过程 离解性溶剂和离子化溶剂
3.2.3.1 离子原和离子体
离子原
指在固态时具有分子晶格的偶极型化合物, 在液体时仍以分子状态存在,与溶剂发生作用 时可形成离子。 如氯化氢、烷基卤和金属有机化合物等。
离子体
固态时具有离子晶格结构,在熔融状态或 稀溶液中以离子形式存在的化合物,如金属卤 化物等
有机溶剂的介电常数ε在2~190之间, ε越大,溶剂极性越强。 极性溶剂:ε>15~20 非极性溶剂:ε<15~20 介电常数主要影响溶剂中离子的溶剂化作 用和离子体的离解作用。
(3)溶剂极性的本质——溶剂化作用
每一个被溶解的分子或离子被一层或几 层溶剂分子或松或紧地包围的现象,叫做溶 剂化作用,它包括溶剂与溶质之间所有专一 性和非专一性相互作用的总和。 (4)溶剂极性参数 实验极性参数——ET(30)值
3.2.3.2 离子化过程和离解过程
离子化过程:离子原的共价键发生异裂产 生离子对的过程。 离解过程:离子对或缔合离子转变为独立 离子的过程。
溶剂化
[A-B]
离子原
[A-B] 溶 [A+B-]
离子体
溶剂必须对离子原 的共价键进行进攻
[A+B-] 溶
溶剂化的离子对 (缔合离子)
离 解 பைடு நூலகம் 合
[A+]溶
3.2.3.3 离解性溶剂和离子化溶剂
离子化溶剂:具有强的EPD性质或EPA性质。 离解性溶剂:具有高的介电常数。
3.2.4 溶剂的静电效应对反应速度的 影响(Houghes-Ingold规则)
对于从起始反应物变为活化配合物时电荷 密度增加的反应,溶剂极性增加,使反应 速度加快。
SN1反应
+
[B-]溶
溶剂化正离子 溶剂化负离子
溶剂化的独立离子
A+与B-的作用力与溶 剂的ε 成反比
离子化方式: EPD进攻:对离子原共价键的正端作亲电进攻, 使正离子溶剂化,自由的或裸的负离 成为高活性的反应质点。 EPA进攻:对离子原共价键的负端作亲核进攻, 使负离子溶剂化,自由的或裸的负离 成为高活性的反应质点。 EPD/EPA双进攻:两种溶剂或一种两性溶剂同时 进攻共价键的正、负端,生成 溶剂化的正、负离子。
按BrΦnsted 酸碱理论分类
质子给体溶剂:主要是酸,如H2SO4、CH3COOH
质子受体溶剂:主要是碱,如NH3、CH3CON(CH3)2
两性溶剂:既可接受质子,又可提供质子,如H2O
按起氢键给体的作用分类
质子传递型溶剂:氢键给体,质子给体,EPA。 如羟基、氨基、羧基和酰胺基 非质子传递型溶剂:氢键受体,EPD。 如O、N
R-X
R
δ+
X
δ-
R + X
+
-
异性电荷分离 电荷密度增加
例:H3C
溶剂
CH3 C Cl CH3
k1
25℃
CH3 H3C C
δ+
Cl
δ- ≠ 离 解
CH3 H3C C
+
+ Cl
-
CH3
CH3
C2H5OH 24.55 1.73 小
CH3OH 32.70 1.70
HCOOH 58.5 1.82
H 2O 78.39 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