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金融案例论文题目:货币互换在企业中的运用Currency swap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enterprise学院管理与经济学部专业财务管理年级 2009级姓名李蕾学号 3009209091指导老师杨宝臣、苏云鹏摘要当前,我国在2001年加入WTO之后,对外开放的局势进一步加强,市场经济要求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按市场规律办事。
随着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和中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对外开放,我国企业将承受各种国际的、国内的经济和金融风险,既享受了全球化带来的机会,一跃成为制造大国,又同时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挑战。
因此,像货币互换这种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和风险,促进整体经济繁荣的金融工具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从货币互换的理论入手,分析其在实际中的运用以及无风险状况下的定价模型,来说明在企业利用货币互换规避风险、节约成本方面的作用;同时分析在开展货币互换业务时所面临的风险及风险管理。
关键词:货币互换;产生与发展;实际运用;定价模型;风险及管理0引言本文的研究方法为理论介绍结合实际案例的分析。
由于我国货币互换开展实例有限,目前学习情况下大量的资料难以获得,因此,选取的具体案例年代比较久,同时用来举例的案例还有是自己模拟编制的,可能存在很多漏洞。
由于本人的数学知识和专业知识有限,因此对于货币互换的定价模型只停留在无风险情况下的固定利率互换定价模型,对于浮动利率和存在违约风险的情况没有进行研究。
1货币互换的产生与发展货币互换交易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与美国企业之间的英镑与美元的平行贷款。
平行贷款是一些企业为了逃避外汇管制,进行对外投资而采取的一项对策。
平行贷款所签署的两个合同是独立的,由于一方违约而另一方仍要执行其合同,因此存在很大的信用风险,背对背贷款也因此产生。
背对背贷款中,两个公司之间签订一个贷款合同,双方直接提供贷款,如果一方违约,另一方就可以不偿还对方的贷款业务从而抵消所遭受的损失,降低风险。
与货币互换相比,背对背贷款还只是借贷行为,产生新的资产与负债。
而货币互换是不同货币间负债或资产的交换,是表外业务,没有产生新的资产与负债。
1981年8月,在所罗门兄弟国际集团的安排下,世界银行与IBM进行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货币互换。
图1.1货币互换的发展总之,自货币互换产生以来,由于在避险方面的灵活性与有效性,其交易量增长迅猛。
从图中可以看出国际外汇市场上货币互换得到了巨大发展。
015003000450060007500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图1.2来自ISDA:未偿还货币互换总值(1987-2004)由于货币互换安排涉及不同货币本金和一系列不同货币利息的互换,因此货币互换安排较为复杂,货币互换的衍生产品也较少,其中主要的有固定利率货币互换,浮动利率货币互换和分歧支付货币互换。
2货币互换在企业中的应用分析货币互换对于风险管理以及资产负债表的管理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因此货币互换业务得到了长足发展。
2.1货币互换在企业筹资决策中的运用每一家发展中的公司都需要面对融资的问题,如何合理设计融资结构、融资方式则成为了企业首先考虑的问题,尤其是大型企业。
而运用货币互换可以有效利用比较优势,达到合理融资的作用。
下面通过自行建立两个公司,进行一次虚拟的货币互换筹资分析。
模拟公司货币互换筹资分析美国一家公司A公司要在英国进行投资,要发行一笔l亿英镑的5年期债券。
但是,购买英镑债券的投资者对这家公司不熟悉,因此有所顾忌,相应利率要求比较高。
而这家公司如发行美元债券却有相当好的信誉,利率要求也比较低。
与此同时,如果有一家英国公司B,也想在美国进行投资,想发行一笔1.5亿美元的5年期债券,可是美元债券者对公司不熟悉,而B公司若发行英镑债券,信誉却相当好,能以较低的利率筹到资金。
于是,公司A和B就是理想的互换伙伴。
假定当时外汇汇率是1英镑=1.5美元。
A、B公司在美元、英镑市场上相同期限的借款面临的固定利率成本如表2.1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A公司在美元债券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B公司则在英镑债券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这样两公司通过中介银行就可以进行货币互换如图2.1所示。
其具体操作过程为:首先,A公司发行一笔1.5亿美元的5年期债券。
利率为8.5%.B公司发行一笔1亿英镑的5年期债券,利率为11.5%。
其次,中介银行借给A公司一笔l亿英镑的5年期债务,利率为11.8%,A公司把每年的利息付给中介银行,银行从中扣除0.3%(11.8%-11.5%)的利息,再把11.5%的利息转给B公司,让它去偿还它所借的1亿英镑的利息,同时在5年到期时,银行把A公司付来的1亿英镑的本金也转给B公司,以了结B公司在英镑债券市场的债务。
与此同时,银行又借给B公司一笔1.5亿美元的5年期债务,利率为8.5%,B公司每年付来的利息及第5年债务到期时付来的本金,银行都把它转交给A公司,让A公司得以处理在美元债券市场的债务。
从以上分析可知,由于互换,A公司得到英镑贷款,利率为11.8%,比它直接在英镑市场上的借款利率12%节省 0.2%;B公司获得美元贷款,利率为8.5%,比它直接在美元市场上的借款利率9.5%节省1%;中介银行英镑净收入0.3%,三者之和为0.2%+1%+0.3%=1.5图2.1A、B两个公司通过中介银行货币互换示意图由此可知,通过货币互换,A公司和B公司都得到了各自所需要的外汇资金,而且比他们自己去借贷利率低得多,双方既节省了利息、融通了资金又分散和降低了外汇风险。
但如果A、B公司不通过中介银行,直接进行货币互换,那A所要支付的利率将更少,少0.3%。
具体的过程见下图2.2:(1)期初互换本金(2)定期交换利息(3)到期本金的再次交换图2.2A、B两个公司直接货币互换示意图2.2货币互换在国内企业外债管理中的运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进出口业发展迅猛,尤其是制造业和大型重工业企业,很多大型企业都有大量外债,如何使这些外债在经营中的风险降到最低,已经是进出口企业要考虑的重要内容。
以下便以包钢(集团)公司的货币互换行为为例进行分析。
包钢(集团)公司是我国西部地区特大型国有钢铁企业联合体,成立于1954年。
1997年包钢(集团)公司认识到我国国内薄板坯市场的巨大潜力,同时为了改善产品结构、增加高附加值产品品种,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通过贷款引进国外设备进行薄板坯连铸连轧项目的建设。
中国国际钢铁投资公司和中国冶金进出口包钢公司作为包钢(集团)公司的代理进口商,于1997年1月18日就规模为100万吨的薄板坯连铸连轧项目薄板项目与外国公司签署了商务合同,以引进项目所需的薄板坯连铸机和连轧机组的关键设备。
包钢(集团)公司签署了委托书,委托中国建设银行内蒙分行在境外筹资,并转贷给包钢(集团)公司。
建设银行转贷外资贷款15500万美元,其中15%(进口设备定金部分)为国外商业贷款,85%为国外出口信贷(贷款货币为马克,共23092万马克)。
2000年初,包钢和德意志银行对汇率和利率走势进行了分析,此时,由于马克的不断贬值,已使包钢获得了一定的外汇收益。
德意志银行预测欧元会逐渐走强;从美国和欧洲利率的发展趋势来看。
预计将再提高0.5到1个百分点。
该项目所用的借款巨大,为规避汇率、利率风险,包钢应使用有效的避险工具将外债风险控制在自身可承受的范围内,而金融互换是防范利率和汇率风险的最有效工具之一,于是包钢运用利率互换和货币互换来对这一债务进行保值。
基于欧元汇率会稳步上升的预测,包钢有必要进行货币互换,将较为有利的汇率水平锁定。
同时考虑到互换是规避风险的工具,但其本身也具有一定的风险,其中市场风险是其较为突出的风险,即当欧元汇率继续走低,由于货币互换已将汇率锁死,包钢公司将不能享受到欧元汇率继续走低所带来的收益。
因此,只将出口信贷的1.2亿马克进行了货币互换。
中国建设银行内蒙古分行于2000年3月24日与包钢公司进行如下的货币互换,具体情况如下,从现金流的本金变动情况来看,包钢运用的是货币互换的一种衍生产品——分期支付货币互换:图2.4整个货币互换流程:将马克浮动利率债务互换为美元固定利率债务从对表2.2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货币互换能够把一种货币的债务有效地转变为另一种货币且得到充分的保值。
通过这笔货币互换,在每一还本付息日,包钢(集团)公司与建设银行均按预先规定的汇率(USD1=DEMl.95)互换本金,且在贷款期间公司只支付美元利息,而收入的马克利息正好用于归还原马克贷款利息,从而使公司规避了未来的汇率变动风险。
假设马克在互换之后,一路走强,达到汇率USD1=DEM1.64(即订立出口信贷合同时的汇率水平),而包钢(集团)公司仍可按互换协议汇率(USD1=DEM1.95)与建设银行交换本金,使公司承担的偿债成本固定下来,从而规避了由于外汇市场的剧烈波动而导致公司现金流不确定的风险,大大增强了公司经营的稳定性。
另外,根据资料显示,2002年7月1日起马克作为货币退出历史舞台,欧元作为欧元区唯一的货币。
但由于包钢(集团)和银行按照1.95583比1的固定折算率将马克折算为欧元来进行交换,也就是说从2002年7月27日开始,每期交换的是换算后的欧元,这样的做法实际上并不影响汇率风险水平。
根据形势可以预计,若没有进行货币互换,则包钢(集团)公司很可能会增加外债清偿的成本,可以说,货币互换协议使得包钢(集团)公司在这次不可避免的事件中免去了不必要的损失与麻烦。
由此可见,在对于有着长期外币债务的公司两言,在面对汇率波动时,可以通过货币互换将其外币债务互换成有利于自己的货币,使得自己的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3货币互换的风险及其管理尽管,货币互换能够使企业达到规避风险,降低成本的效果,但货币互换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并不是一本万利的。
4.1风险分析货币互换内在风险主要有:(1)市场风险,是由于市场利率、汇率等货币价格发生不利于交易者的变化而产生的风险;(2)信用风险,是指互换的某一方由于违约不履行互换义务时,互换的另一方遭受的风险;(3)结算风险,是指虽然对方履约,但由于技术上或业务上的困难可能妨碍资金的交付而发生的风险。
如交易一方按照合约的交割时间履行义务后,由于非信用原因而使交易另一方在同一天收不到货币互换的冲抵资金;(4)国家和转移风险,在某个国家内,全部或多数经济行为人由于该国政治的、经济的或社会的原因而不能或不愿履行偿债义务的风险就是国家风险;一个国家因外汇短缺而无力或不愿履行偿馈义务而带来的风险就是转移风险。
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是互换的两种最主要的风险,也是商业银行开展货币互换业务时可以进行管理控制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