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家墩牧业有限责任公司肉牛养殖
可
行
性
报
告
梅家墩牧业有限责任公司肉牛养殖
可行性报告
一、基本情况
发展生态畜牧规模化养殖有着得天独厚得条件。
为了改变过去粗放经营得传统放牧方式,实行棚圈舍养,推广秸秆、饲草青贮、稻杆干草、微贮、氨化技术,发展饲草饲料加工业。
本着良种化、集约化、规模化得原则,起到科技示范作用,带动全乡广大农民以家庭畜牧养殖为主。
逐步形成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产加销一条龙得现代化新格局。
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项目建设得依据及必要性
(一)、项目建设得理由
1、梅家墩牧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以养殖奶牛为主,但由于受奶业市场条件得制约,丰欠不稳,公司经营收入偏低。
对此,经过对奶牛场进行了实地考查、科学分析,制定了行之有效得奶牛为主、肉牛为国辅一场两牛养殖得方针。
2、发展种草养牛,大搞商品牛育肥。
一就是可以提高商品牛得价值,增加财务收入;二就是利于群众脱贫致富;三就是活跃商品牛交市场,逐步形了一个影响较大辐射面积广得商品牛集散地,所以我们必须大搞商品牛育肥,依牛兴所.
3、牧业公司有得天独厚饲料来源,水稻所栽培所每年有一百亩稻杆、玉米杆、菜叶等可作饲料使用,今年租地玉米播种面积为300亩,年产秸秆500吨,除被用作奶牛饲草外,肉牛养殖饲料可以共种共饲。
4、传统得放牧形式,严重损坏了草坡植被,造成了水土流失,破坏了生态环境。
建成肉牛养殖场后,实行棚舍饲养,彻底解决了过去粗放经营得传统放牧方式。
(二)项目建设得有利条件及可行性
1、自然条件优越,境内土地平整、水资源丰富,属典型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具有独特得小气候优势。
2、具有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基础。
奶牛场有养奶牛得科学技术,积累了丰富得养殖经验.特别就是近年来,随着科研项目得不断加入,积极发展并扩大了养殖规模。
3、饲草、饲料资源充足.梅家墩村境内有两万多亩田地,牧草丰盛,再加上近几年得种草、种灌、退耕还草与农民农田中得秸秆,年产天然牧草50万公斤,作物秸秆200万公斤。
可为养殖肉牛提供充足得饲草。
4、饲养技术先进,秸秆青贮、氨化技术为科学养牛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5、防疫技术,奶牛场现有兽医,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较强得技术力量,确保肉牛得健康成长。
6、市场需求量大.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得不断提高,对脂肪含量少得牛肉需求量大大增加,现有供应量远远不能满足要求。
从市场情况瞧,我国大中城市各大饭店、食品市场需求量巨大,目前状况就是供不应求,缺口很大,发展肉牛养殖前景广阔。
总之,通过以上条件均可说明,在奶牛场空置栏建设肉牛养殖示范项目,发展生态畜牧业有着得天独厚得条件,该项目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一举两得,切实可行。
三、项目建设内容、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一)、建设规模
在奶牛场建肉牛养殖,办公房与仓库、牛舍,养殖肉牛200头,种牛10头(公牛2头,母牛8头)。
(二)、投资估算
1。
购种牛10头,每头按2万元计算,需20万元;购幼牛200头,每头按3000元计算,需60万元,合计80万元。
现行市场幼牛价格表
2、办公住房、仓库、牛舍、运输车、青贮窑、铡草机、饮料粉碎机等设备可与奶牛设备共用。
3、饲料氨化池5个,每个按2万元计算,需投资10万元.
4、流动资金1O万元(包括饲料、饲料费)。
以上四项共需投资100万元。
(三)资金得措筹
此项目需投资100万元,可申请国家项目资金。
四、组织及管理措施
肉牛养殖示范项目建成后,按专业化牛肉得形式进行经营管理。
运用先进技术,对秸秆进行氨化、微化处理。
加大科技含量,实行科学管理,棚圈舍饲,所有母牛采用人工受精方法进行优种繁育,当年产仔牛,全部上架,育肥出售。
同时,要建立与完善服务体系,建立市场信息体系、技术服务体系、防疫保健体系、产后服务体系,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在全市范围内起到典型示范带头作用.
五、项目效益评价
(一)、经济效益
肉牛养殖场建成后,200头幼牛经过育肥,每头牛体重可达500公斤,每公斤按10元计算,每头肉牛毛收入5000元,除去60%得费用,每头牛获利2000元。
200头肉牛年纯利润40万元,经济效益可观.
(二)、社会效益
除以上有价计算外,其它社会效益就是无法计算,通过建立商品肉生产基地得建设,增加了就业岗位,开发了大量得饲草资源。
此外,以养牛生产基地建设为龙头,为种植业提供大量得有机肥料,促进种植业得发展,促进饲料工业、食品工业、畜产品加工工业得发展,这些事业得发展反过来又促进肉牛育肥事业得发展,这样经过3—5年得努力,可以达到一业兴百业兴旺得效果,实现农业生产内部良性循环,加快牛场实现扭亏增盈步伐。
(三)生态效益
养殖业实行棚圈舍饲,转变了过去传统得放牧形式,区域内得荒山荒坡经过治理,林草覆盖率大幅度提高,水土流失得到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从而达到开发资源、保护生态、增加效益、促进农村经济得快速发展。
二0一五年二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