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
从我读《挪威森林》到今天写读后感已经很久了,我已经忘了书中提到的一些人物的名字,也忘了村上是如何描写自然的美景的,但是我记得大致的情节。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又专门抽出时间将甲壳虫乐队演奏的《挪威的森林》和伍佰演唱的《挪威的森林》听了数遍。
记得渡边君就是在机场听到《挪威的森林》这支曲并回忆起他年轻时的经历的。
人都有一种怀旧的心理,尤其是在他失落的时候。
一个人经历了许多人事的变迁,心态上应该是比较平和的,而最让人难忘的恰恰是年轻时的情,一首熟悉的歌曲会令我们想起当年喜欢过的男孩(女孩)的模样,一幅相同的场景也会让我们记起当年的故事。
不管是怎样一个人,成功的或不成功的,男人或女人在他(她)的心底深处总是铭记着一段往事。
所以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小说中的开头并没有详细的交代渡边现在的生活情况,仅仅因为那感伤的曲调令他想起了往事。
对于全文,我在印象中主要把问题归成了3点:
1、小说中绝大部分内容写的是渡边上高中的事情。
一个高中生的忧郁和孤独却用性的方式来缓解,我不认为是件好事。
我认为生理的宣泄只能缓解暂时的困惑,却不能彻底摆脱掉抑郁,反而会养成依赖。
如同不能忍受疼痛的人用毒品来减轻疼痛一般,并不能从根本上来解决。
记得当年歌德写《少年维特之烦恼》之后,有很多的年轻人向维特学习选择自杀。
看来文学的导向作用是不可低估的,那么我们的文学评论者在极力抬高这部作品的价值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它有可能会引起的负面效果?
2、渡边是不是好学生当然没有固定的评价标准,但是一个被父母辛辛苦苦送出家门去读书的学生心思却不放在学习上,那他还不如直接告诉他的父母再不要浪费他们的血汗钱了。
所以从这点来看渡边的苦闷极不成熟,完全是一种青春期综合症了。
3、有人认为:当一个人对现实社会感到恐惧而无法逃避的时候只有选择死亡。
直是这样做的。
当然渡边不是这样做的,他选择出去流浪一个月,这是逃避。
可后来又回来了,这却不是逃避。
这也正是我们大都数人的生活经历。
其实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一个路人呢?我以路人的眼光来看渡边,反之亦然。
人与人完全默契与沟通简直如同天方夜谭。
我们应该怎样去评价一部文学作品呢?如果人人都叫好是不是真的完美无缺呢?我认为人性的完美就在于它的真实:优点,缺点;健全,残缺;理智,感性;清醒,糊涂;等等等等。
所以我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渡边。
因为年轻,所以忧愁。
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或多或少的对社会与时代有所反映。
六十年代的日本的具体情况我不了解,但是我想渡边之所以有如此的苦闷与孤独一定与大时代背景分不开的。
社会的低迷状态自然使得人颓废。
我不能理解渡边那时的行为,这恐怕就是所谓的时代与时代间的代沟吧!
对《挪威森林》一书我没有要求大家接受我的观点,就如同你不能强求我接受你们的观点一样,知人论世或者论世知人同样重要,压滤机滤布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不可能脱离社会独立存在,所以人的思想与行为必然受到时代的影响,那么渡边
的失落与颓废就有了它存在的理由与合理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一直以来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我,那就是:到底是谁让这本小说浮出水面并如阳光下的水晶一般璀璨着?如果说真是村上自己的实力的话,我想很多文学好者应该知道很多的大师们他们的作品一开始是无人问津的,比如毕加索,卡夫卡,司汤达,等等,因为某个知名的评论家发现了这些金并使之袒露与尘土之外,然后众人发现了这块金。
看来伯乐就显得相当重要了。
我们知道一部文学作品的传世滤布,作者、读者、评论缺一不可。
如果说作家的文本如鹰的话,那么读者与评论者就是鹰的两翼,只有三者够强劲才能飞得更高更远,所以我们的评论家在评价《挪威的森林》的话是否全面,这是一个问题,至少我没有看到有关这本书的不好的评价,可能是我见识短浅吧,但是我愿意看到更多的人就此发表意见。
你喜欢而我不喜欢,你不能因此指责我浅薄,各抒己见百花齐放才会满园春色。
【范文二】
赋序者在序中说道:村上作品中最能让我动心或引起自己共鸣的,乃是起提供的一种生活模式,一种人生态度:把玩孤独,把玩寂寞。
在我读《挪威的森林》时,也是感受很深的一个地方。
孤独和无奈,但是,这种被世人所业务、所认为是贬义的状态。
在村上的笔下成了有价值的,正面的,因而不妨赏玩的对象。
实质上这也是一种自我保全,自我经营,自我完善,一种孤独自守,自娱,自得,自乐的情怀。
渡边,本书的男主角,一个普通得让人难以留下印象的男生。
他对学校这个小社会内部虚假、肮脏也是很厌恶的,但他却也没有去改变这一切的想法,甚至有点逆来顺受的意思,因为他很清楚这是无法改变的,这就是渡边的无奈了。
他有典型的大学生的特点:孤独、迷茫、他并不知道自己想去哪里或将要去哪里。
他读书、去酒吧、交朋友,感觉都很机械,只有在等直子的信或写信给直子时,才感受到他的感情
渡边的心理也不太成熟,他在寻找一种既不伤害直子,又不伤害绿子的方式,很明显,这种方式是不存在的,如果每个人正义都大行其道,每个人都得到自己的幸福的话,必然导致混乱,在直子死后渡边想通过旅行来找回自己但却失败了。
直到渡边见到玲子,玲子说你选择了绿子,而直子选择了死,此时应该说渡边解到了,相对于已经失去的更应该珍惜眼前存在的,应该停止对生者的伤害。
所以,在文首有这样一段贯穿始终的话:,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木月死后直子和渡边的关系便开始了。
木月在死前见的最后一个人直子而是渡边,这似乎应该是木月把直子托赋给了渡边,直子在死前见的最后一个人也不是渡边而是玲子,同理应理解为直子把渡边暂时托赋给了玲子。
对于直子本书的女主角之一,读来只是觉得充满怜悯,哀其不幸。
至于感受,却是没有过多的体会。
然而,对于绿子,却有一种深深地震撼。
她美丽、聪敏、坚韧。
同样是面对这个令人无奈地现实,可以说,她所遭受的灾难更多,她所承受的无奈更深。
但她活得比直子更好。
如果说直子是柔弱的、避世的,读她,会有一种令人窒息的压迫感。
那么,绿子是坚强的、鲜活的、入世的,读她,会感受到她旺盛的生命力,坚韧的毅力,和苦中作乐的乐观、自我调侃的坦然。
面对生活的苦难,面对亲人一位接一位在经历了非常的痛苦后慢慢死去。
她独自承受下来。
还在窘困中学会一手好厨艺如此积极的生活态度,岂不让人顿生敬意。
绿子从心理上表现得相当的成熟,甚至很有策略,她很明确的向渡边表白,因为她尊重自己的感受,也尊重渡边的选择。
当渡边因为陷入对直子的思念而忽视了她时,她选择告诉渡边自己当时的真实感受并选择暂时离开让大家可以冷静的思考。
永泽也是一个悲剧的人物。
他注定会成为这个社会精英的人物,他暗熟在这个社会成为精英的规则绅士就是做他应该做的,而不是做想做的
(这是永泽的无奈),社会的压力,家族的压力以及周围人对他的看法都注定了他永远都无法做一个随心所欲真实的自己,他在为这些看法活着,为别人活着。
所以,他只能在生活作风上放浪,以这种自虐式的方式去尝试随心所欲的感受。
《挪威的森林》是一部静静的、关于青春的著述。
小说呈现出一种淡淡的感伤,那些迷茫、那些无奈、那些孤独,夹杂在青春年华中,读来深受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