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会计学基础学习指导书

会计学基础学习指导书

会计学基础学习指导书上海水产大学经贸学院会计教学点第一部分课程说明《会计学基础》(也称《基础会计学》或《会计学原理》)是上海水产大学经贸学院各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

对于会计、金融等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本课程后,还要进一步学习会计学科的后续课程。

对于其他专业(学习本课程后,不再学习会计学科的后续课程)来说,本课程则称为《会计学》。

这门课程选用上海水产大学经贸学院会计教学点编写(杨德利老师主编)的《会计学基础教程》为教材,它是会计学的启蒙教材。

《会计学基础教程》共设十二章,其结构和内容见下表。

一、课程性质和学习目的会计学是一门经济管理的应用科学。

《会计学基础》是会计学科的入门课程,主要阐述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力求使学生们通过学习,理解会计的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具备基本的会计业务操作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对于不再学习本课程后续课程的学生们来说,学习本课程后,也能对会计学有所认识和了解,将有益于他们的专业学习和今后的工作。

二、学习要求学习本课程,应该理解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掌握会计的基本技能。

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要求理解会计的概念、会计的职能、会计的目标、会计的对象、会计核算的特点、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等基本理论问题。

学习和理解这些问题,对于学习本课程内容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

但是,这些问题,大多比较抽象,不易理解。

因此,开始时先一般了解,随着课程内容的学习,从相互联系中逐步加深对这些问题的理解。

2.要求掌握从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到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的一整套会计核算方法,特别要在理解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的基础上,熟练掌握账户和复式记账原理及其应用,既要懂得应该怎样做,又要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注意方法当中也有理论问题。

3.要求结合各种方法的学习,掌握编制凭证、登记账簿的基本技能,包括记账、结账、对账、错账更正、财产清查结果的处理等有关技能。

三、学习方法学习本课程应该着重掌握以下几个学习环节:1.预习环节——听课以前,对教材进行预习。

这门课程有些内容自己阅读可能有些困难,预习要记下难点,听课时可带着问题学,把注意力集中在疑难问题上。

2.听课环节——认真听课,着重理解讲授的内容。

讲课采取重点讲授方式,主要讲重点、难点,着重帮助同学们理解教材的主要内容。

把注意力集中在讲授的体系结构、主要论点、必要的解释和补充、以及对教材中有关图表、实例的解说等方面,并适当做一些笔记,以便课后复习。

3.复习环节——认真阅读教材,系统进行复习。

授课时数有限,讲授的内容只能是课程内容的一部分,因此复习时要通读教材,精读重点、难点。

由于同学们是初学会计,许多内容、概念都是第一次接触,要反复阅读教材才能领会,有的还要结合习题(作业),才能悟出其中道理,有的还要把有关章节内容联系起来进行思考,才能作到融会贯通。

4.习题(作业)环节——独立完成习题(作业)。

《会计学基础》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课程,有一套完整的业务技术方法。

要掌握这些方法,除了阅读教材以外,还要动手做作业,尤其是业务题。

只有会做了,才算真正理解。

能独立完成作业,学习就比较巩固了。

第二部分学习指导学习指导包括:1、学习要求和重点分析(有较大难度之处用★提示);2、应熟悉的基本概念;3、习题(五种题型:思考题、业务题、判断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及部分参考答案。

第一章导论一、学习要求和重点分析本章共设七节,概括阐述会计的基本理论,诸如会计的涵义、对象、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以及会计核算的方法体系等。

学习本章,要求从总体上理解什么是会计,明确会计的对象,理解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了解会计发展简史、会计方法体系、会计法规体系、会计学科体系。

通过本章学习,能懂得会计的本质,提高对会计的认识。

本章重点分析:1.理解会计的涵义。

什么是会计?根据教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关于会计的定义,这个定义包含了会计的本质、特点、职能和总目标等4个基本点;(2)关于会计的本质,它是一种管理活动;(3)关于会计的特点(会计核算的特点),主要有3个;(4)关于会计职能,有两个基本职能。

(5)关于会计的目标,有总目标和具体目标。

掌握上述要点,就能对会计的涵义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2.明确会计的对象。

教材对会计的对象分作两个层次阐述的:(1)会计的一般对象;(2)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即会计对象的具体化——会计要素。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要素划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项。

要明确会计的一般对象,更要明确会计要素。

★学习“会计六要素”时,应首先掌握每一会计要素的概念,再深入理解其特征及分类。

学习这一问题时,可对各项会计要素的含义和内容作一般了解,待学到后面章节内容,特别是企业主要经济业务核算和会计报表内容时,再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3.★理解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

教材阐述了4个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基本假设),组织会计核算工作先要明确这些前提条件;教材还阐述了13项一般原则,并将13项一般原则大体划分为3类,这些会计原则是会计核算工作的科学规范。

由于理论性强,学习时先初步理解,以后随着学习的进度,应逐步加深理解。

学习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重点是理解各项原则的要求,以及权责发生制、配比、历史成本、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谨慎性等原则在会计处理中的应用。

例如,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存货在物价上涨时期的计价采用后进先出法等,都是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上的运用。

4.了解会计方法体系。

教材主要阐述了会计方法体系中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

它由7种专门方法组成,这是初学会计者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先了解这些方法的含义,以及各种方法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后随着后面有关各章的学习,再加深理解。

二、应熟悉的基本概念1.会计2.会计的核算职能3.会计的监督职能4.会计的一般对象5.会计要素(会计六要素)6.会计循环7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4个基本假设)8.会计核算一般原则(13项一般原则)9.会计核算的方法(7种专门方法)10.会计法11.企业会计准则三、习题(一)思考题见教材P39,1—12。

(二)判断题1.会计主体与法人主体是同一概念。

( )2.由于会计分期才产生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

( )3.谨慎性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工作中做到谦虚谨慎,不夸大企业的资产.。

( )4.会计核算遵守一贯性原则,则必然也符合可比性的要求。

( )5.我国会计年度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

( )6.会计的方法就是指会计核算的方法。

( )7.会计循环是指在一个会计期间依次连续运用会计核算方法,对经济业务进行反映和监督的过程。

( )8.采用历史成本原则,物价变动时,也不得任意调整账面的历史成本。

( )9.最常见的会计期间是一个月。

( )10.持续经营前提为企业的财产计价和收益的确定提供了理论基础。

( )(三)单项选择题1.会计的基本职能是( )。

A.记录和计算B.核算和分析C.考核和分析D.核算和监督2.会计主要利用的计量单位是( )。

A.实物计量单位B.劳动计量单位C.货币计量单位D.工时计量单位3.会计的一般对象是( )。

A.再生产过程中的全部经济活动B.再生产过程中的部分经济活动C.再生产过程中的经济活动D.再生产过程中发生的、能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4.会计主体对会计工作范围从( )上进行了界定。

A. 时间B.内容C.空间D.空间和时间5.划分各会计期间收入和费用的原则是( )。

A.配比原则B.权责发生制C.谨慎原则D.历史成本原则6.财产物资的计价原则是( )。

A.配比原则B.历史成本原则C.一致性原则D.权责发生制原则7.下列支出中属于资本性支出的是( )。

A.设备购置费B.材料运杂费C.办公用品费D.产品销售费8.可比性和一贯性原则都是以( )原则为基础的。

A.相关性B.客观性C.及时性D.明晰性9.会计分期是从( )引伸出来的。

A.会计主体B.权责发生制C.会计对象D.持续经营10.( )原则,是指对一个会计期间的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配合起来。

A.可比性B.权责发生制C.配比D.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四)多项选择题1.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包括以下几项( )。

A. 历史成本B.持续经营C.会计分期D.货币计量E.会计主体2.会计的基本职能是( )。

A.会计核算B.会计计量C.会计决策D.会计监督E.会计预算3.会计核算的特点是( )。

A.反映已发生的经济业务B.主要利用货币计量C.具有全面性、连续性、系统性D.预测未来4.根据权责发生制,应计入本期的收入和费用的有( )。

A.本期实现的收入,并已收款B.本期实现的收入,尚未收款C.属于本期的费用,尚未支付D.属于以后各期的费用,但已支付5.根据收付实现制原则,应计入本期的收入和费用的有( )。

A.本期实现的收入,并已收款B.本期实现的收入,尚未收款C.属于本期的费用,尚未支付D.属于以后各期的费用,但已支付6.下列属于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的一般原则是( )。

A.一贯性B.配比C.历史成本D.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E.真实性7.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有( )。

A.资产B.收入C.负债D.费用E.所有者权益8.四柱清册的”四柱”是指( )。

A.旧管B.新收C.实在D.开除E.存该9.我国企业财务会计法规体系由( )组成。

A.会计法B.会计准则C.会计制度D.会计方法10.下列属于会计核算方法的是( )。

A.设置账户B.财产清查C.会计检查D.复式记账E.编制报表(五)参考答案判断题:⒈-⒉+ ⒊-⒋-⒌+ ⒍-⒎+ ⒏+ ⒐-⒑+单项选择题:⒈D ⒉C ⒊D ⒋C ⒌B ⒍B ⒎A ⒏B ⒐D ⒑C多项选择题:⒈BCDE ⒉AD ⒊ABCD ⒋ABC ⒌AD ⒍BCD ⒎ACE8. ABCD ⒐ABC ⒑ABDE第二章账户一、学习要求和重点分析从第二章开始,学习会计核算的各种专门方法。

本章共设3节,主要阐述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之一——会计科目和账户,及其基本原理——会计等式。

学习本章要求理解会计等式,以及会计事项(经济业务)发生后对会计等式中各个会计要素的影响;明确会计科目的作用、设置会计科目的原则以及科目的分类;掌握会计科目与账户的关系和设置账户的必要性以及账户的基本结构。

通过本章学习,为学习第三章复式记账打好基础。

本章重点分析:1.★理解会计等式。

会计等式是会计核算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

教材阐述了静态会计等式和动态会计等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其中静态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是会计基本等式,它反映了企业特定日期静态的财务状况。

学习这个问题的重点在于理解会计等式的含义,等式中各会计基本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