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计算机科学导论考试重点

计算机科学导论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数据总线,地址控制总线答:(1)数据总线:用于微处理器与内存、微处理器与输入输出借口之间传送信息。

数据总线的宽度(根数)决定着每次能传输信息的位数,因此数据总线的宽度是决定计算机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目前微型计算机的数据总线大多是32位或64位。

(2)地址总线:从内存单元或输入输出端口中读出数据或写入数据,首先要知道内存单元或输入输出端口的地址,地址总线就是用来传送这些地址信息的。

地址总线的宽度决定了微处理器能访问的内存空间的大小,若某款微处理器有32位根地址线,则最多能访问4GB的内存空间。

(3)控制总线:用于传输控制信息,进而控制对内存和输入输出设备的访问。

无损压缩和有损压缩1.无损压缩:是指压缩后不损失任何信息,解压缩后的信息与压缩之前的信息完全相同。

无损压缩的压缩比较小,一般在2:1到5:1之间,主要用于文本文件,指纹图像,医学图像的压缩等。

2,有损压缩是指压缩后有信息的损失,但解压缩后的信息使用户感觉不出有信息的损失,或虽有感觉但不影响信息的使用,有损压缩的压缩比较高,可以达到几十比一甚至上百比一。

主要用于蚃,视频和音频的压缩网格计算,云计算网格计算:网格的三要素:动态的资源共享;协调的利用在不同地点的资源;对于不同地点,不同单位的资源、人员等等按需要动态地组成“虚拟机构”网格式一种技术为了达到多种类型的分布资源共享和协作,网格计算技术必须解决多个层次的资源共享和合作技术,制定网格的标准,将internet从通信和信息交互的平台提升到一个资源共享的平台。

云计算:是网格计算、分布式计算(Distributed Computing)、并行计算(Parallel Computing)、效用计算(Utility Computing)、网络存储(Network Storage Technologies)、虚拟化(Virtualization)、负载均衡(Load Balance)等传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

云计算可以认为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的服务:基础设施及服务(Iaas)、平台及服务(Paas)和软件及服务(Saas)。

数字鸿沟又称信息鸿沟,是指当代信息技术领域中存在的差距现象。

它既存在于信息技术的开发领域,也存在与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

特别是由网络技术产生的差距2.5虚拟内存虚拟设备虚拟内存:虚拟内存是计算机系统内存管理的一种技术。

它使得应用程序认为它拥有连续的可用内存(一个连续完整的地址空间),而实际上,它通常是被分割成多个物理内存的碎片,还有部分暂时存储在挖补磁盘存储器上,在需要时进行数据交换。

虚拟设备:指通过某种方法把一台独占物理设备改造成能提供多个用户共享使用的逻辑设备,这种逻辑设备称为虚拟设备。

通常虚拟技术将一台独占设备虚拟成多台逻辑设备,供多个用户进程同时使用,通常把这种经过虚拟国的设备称为虚拟设备。

2.6数据对象,数据结构(1)数据对象或数据元素类是具有相同性质的数据元素的集合,是数据的一个子集。

(2)数据结构式指相互之间存在着一种或多种数据元素的集合。

在任何问题中数据元素都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关系)联系,这种数据元素之间的关系称为结构。

2.7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1,机器语言是由二进制编码指令构成的语言,是一种衣服与机器硬件的语言。

1952年以前人们智慧是用机器语言来编程2.汇编语言是由助记符指令构成的语言,也是一种衣服与机器硬件的语言。

1952年出现了汇编语言在汇编语言中,使用助记符来表示指令的操作码(如mov表示数据传送操作,用add 表示加法操作等))使用存储单元或寄存器的名字表示操纵数。

3.高级语言中的用英文和数字表示。

2.8算法。

时间复杂,空间复杂(1)算法:为解决一个问题而采用的方法和步骤称为算法。

算法是被精确定义的一组规则,规定先做什么,再做什么,以及判断某种情况下做哪种操作或者说算法是步进式完成任务的过程.(2)时间复杂度:指一句算法编写出程序后在计算机上运行所耗费的时间度量。

(3)空间复杂度:指一句算法编写出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所需要的内存空间大小的度量,也是和问题n有关的度量。

2.9数据库,和数据仓库(1)数据库:是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

(2)数据仓库:是一个面向主题的,集成的,时变的不可更新的数据集合,支持管理部门的决策过程。

2.10软件工程,生命周期1)软件工程:是一门研究用工程化方法构建和维护有效的、实用的和高质量的软件的学科。

软件工程采用工程的概念、原理、技术和方法来开发和维护软件,把经过实践考研证明正确的管理技术和当前能够得到的最好的技术方法结合起来。

2) 生命周期:将整个软件的开发过程分解成若干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目标、任务、方法做出规定,使整个软件开发过程具有合理的组织和科学的秩序。

软件的生命周期分为四个主要的阶段:系统分析。

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运行与维护。

2.11结构化方法。

面向对象法1)结构化方法:用一组规范的步骤、准则和工具来完成软件开发中各个阶段的工作。

结构化方法主要遵循4个原则:用户参与的原则;先逻辑后物理的原则、自顶向下的原则;工作成果描述化的原则。

2)面向对象法:面向对象法把数据和对数据的操作同等对待,是一种以数据为主线,把数据和对数据的操作紧密结合起来的方法。

2.12计算机软件计算机软件是指计算机系统中的程序及其文档,程序是计算任务的处理对象和处理规则的描述。

文档是为了便于了解程序所需的阐明性资料。

程序必须装入机器内部才能工作,文档一般是给人看的,不一定装入机器。

2.13快速原型法快速原型法:以少量代价快速的构造一个可执行的软件系统,使用户和开发人员可以较快的确定需求。

目前人们经常建立两种快速模型一类是需求规格原型,另一类是渐进原型。

简答题3.1简述第五代计算机的含义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美国等国建提出了研制第五代计算机的计划,研究的目的是能够打破以往计算机的体系结构,是计算机能够具有像人一样的思维、推理、和判断的能力、向智能化发展,实现接近人的思维方式。

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并没有完全实现预期的研究目标,所以目前的计算机仍属于第四代计算机。

但是这一时期在智能计算机领域完成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

促进了人工智能理论和智能机器人技术的发展。

目前日本和美国的智能机器人技术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

第五代计算机室把信息采集、存储、处理、通信同人工智能结合在一起的智能计算机系统。

它能进行数值计算或处理一般的信息,主要能面向知识处理。

具有形式化推理,联想,学习和解释能力。

能够帮助人们进行判断,决策,开拓未知领域和获得新的知识人-机之间可以直接通过自然语言(声音、文字)或图形图像交换信息。

第五代计算机又称新一代计算机。

3.2内存和外存不同特点与作用内存用于存放要执行的程序和相应的数据,外存作为内存的后援设备,存放暂时不执行而将来要执行的程序和相应的数据,没有外存的输入的程序及数据各种信息就不能长期保存(也就是说关机后内存中的数据会丢失),下次用到该程序还得重新输入。

3.3简述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1)处理器管理功能:主要任务是对中央处理器进行分配,对其运行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最大限度的提高处理器的利用率,减少其空闲时间。

2)存储器管理功能:主要任务是管理内存资源,为并发进程的执行提供内存空间;提高内存空间的利用率,并能从逻辑上扩充内存空间以适应大进程和更多进程并发执行的需要,存储器管理应具有内存分配、内存保护、地址映射和内存扩充等功能。

3)设备管理功能:主要任务是影响用户提出输入输出的请求,为其分配相应的输入输出设备,提高cpu和输入输出设备的使用效率,提高输入输出速度,方便用户使用输入输出设备。

4)文件管理功能:对存放在外存上的大量文件(程序也是一种文件)进行有效的管理,以方便用户操作使用这些文件,并保证文件内容的安全。

5)网络与通信管理功能:保证网络功能的正常、高效的实现,主要包括资源管理,通信管理和网络管理、。

3.4简述计算网络的主要功能资源共享、数据通信和协同工作;1)资源共享:这里的资源共享包括硬件资源、软件资源和信息资源。

共享的硬件资源可节约成本,共享软件资源可节约成本又方便维护管理;共享信息资源能够给用户带来很大的方便。

2)数据通信:接受和发送电子邮件。

网上聊天和视频会议等。

3)协同工作:通过计算机及相应软件的支持,可以实现分出异地的相关人员协同工作,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和成本。

3.5简述数据结构在计算机科学中的主要作用简化程序编写,减轻工作量3.6对比说明几种常用的网络计算机分时共享模式、资源共享模式。

客户机/服务器模式。

浏览器/服务器模式1)分时共享模式:也称为主机-终端模式,就是多个终端(用户)通过分时的方式共享使用主机,是一种集中式计算模式。

2)资源共享模式:是20世纪80年代随着个人计算机和局域网的出现而产生的。

用户的应用程序和数据保存在文件服务器上,应用程序员运行时需要先从文件服务器下载到终端计算机再在终端计算机上运行。

3)客户机/服务器模式:这种方式运行在局域网上,能充分发挥服务器和客户机各自的计算能力,具有比较高的效率,安全性也很高,不足之后是需要为每个客户机安装应用程序,程序维护比较困难。

4)浏览器/服务器模式是一种三层结构的分布式计算模式。

3.7简述程序与算法的联系与区别程序与算法,算法是指为解决某一问题而采取的方法和步骤,算法是被精确定义的一组规则,规定先做什么,再做什么,以及判断某种情况下做那种操作,或者说算法是步进式完成任务的过程算法的特点:有穷性,确定性,有效性,输入及输出算法的表示:自然语言,流程图,伪码算法的评价标准:正确性,时间复杂度,空间复杂度,可理解性程序是指为了让计算机完成特定的任务而设计的指令序列或者语句序列,一般认为机器语言程序或汇编语言程序由指令序列构成,高级语言源程序由语句序列构成。

程序设计是沟通算法与计算机的桥梁,程序是程序设计人员编写的,计算机能够理解并执行的命令集合,是解决问题的具体算法在计算机中的实现。

3.8编译程序哪几部分,主要功能1)词法分析:是整个编译过程的第一项工作,其任务是从左自右逐个字符的对源程序进行扫描,进行词法检查并识别出一个个单词,即通过词法分析把字符序列转换成单词序列,并以机内存的形式表示单词是为了便于后续工作的完成。

2)词法分析:是确认作为词法分析结果的单词序列是否为给定语言的一个正确程序。

3)中间代码生成:也称中间语言是复杂性介于源程序语言和机器语言之间的一种表示形式,常用的中间代码形式:逆波兰式,三元式、四元式。

4)中间代码优化:对中间代码进行等价交换,使得交换后的代码运行结果与变换前的运行结果相同而效率提高(运行速度提高或存储空间减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