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2,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能力目标:1,观察和实验能力:初步了解物理实验的基本过程;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2,应用能力:解决实验操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思考实际现象中的问题.情感目标:1,教育学生爱护仪器设备,培养爱护公共财务的品德.2,良好的实验习惯.3,记录数据要如实,培养实事求是重点难点: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正确读数,用特殊方法测量长度.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介绍实验室的规则,说明物理实验应当注重实事求是的精神.有科学的实验态度.二、进行新课}1、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其量程是多少;最小刻度(分度值)是多少.结合上一节的内容,让学生能叙述刻度尺的正确使用的方法和读数的规则.测量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和宽,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注意注明单位,在读数时,应当在准确值后面估计一位数值.学生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时,应当注意把铁丝紧密缠绕在铅笔上,测量出总的长度,除以圈数,得到细铜丝的直径.记录数据后,应当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测量一篇纸张的厚度,然后总结这是用累积法测量,今后这种方法还会用到,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这种方法经常用到.学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硬币的直径,应当让学生思考,看看是否能够想出方法.之后,用板图帮助说明,并在记录完成后,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测量锥体的高度,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长度等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动画来展示,也可以用图片帮助学生想象,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有时间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地图上的一段铁路的长度等,介绍替带法等.2、实验表格设计(单位:cm)课本长课本宽作业本长】作业本宽]线圈圈数细铜丝的直径线圈长度4、实验完毕,整理实验器材。
~三、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四、作业布置完成实验报告第二节测平均速度教学目标:1学会使用秒表、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会求平均速度.^2. 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3.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数据的作风.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会用实验说明问题教学难点:平匀速度的测量教学过程一、实验准备:p231、实验原理:2、实验器材:<3、实验时用测出小车通过的路程,用测出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在用公式计算出小车在这段路车的平均速度。
二.试着体验探究实验的7个环节:1、提出问题:如小车从斜面上滚下来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2、猜想与假设:3、设计实验4、做实验和记录数据[实验方法与步骤]—图1(1).测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1>.将小车置于斜面上一定高度处,让其自由往下运动,小车将在平面上运行一段直线距离;2>.用刻度尺测量出这段直线距离的长度,用停表测量出小车行驶这段直线距离所用的时间;3>.根据公式计算出小车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记录测量数据:S AC= cm; t AC= ,V AC= ;S AB= cm; t AB= ,V AB= ;S BC= cm; t BC= ,V BC= ;5、分析与论证。
6、得出结论:7、评估、交流与合作:三、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地测量路程、时间,并通过实验测出了前半程后半程和全程的平均速度。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如何测出1路公共汽车从河师大到火车站的平均速度呢?四、作业布置1、完成实验报告2、用一根米尺和一块手表,怎样既方便又较正确地测出从你家门口到学校门口的路程简要说出测量步骤。
五、板书设计1提出问题:怎样测平均速度,2设计实验,3进行实验,4分析论证第三节实验: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教学目标1.练习正确使用温度计;2.练习正确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重点、难点用温度计测开水的温度时,由于温度计开始时的示数与室温相同,温度计中的液体(测温物质)要从开水中吸收热量,使温度计的示数增加,当温度计的示数上升到最高不再上升时(稍停片刻开始下降),就是开水的温度。
水的最低温度是温度计的示数不再下降时的温度,此时,与教室的温度相同。
教学过程1.复习温度计的使用,示范测温操作上课开始,通过提出具体问题,复习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然后教师进行测水温的示范操作。
例如:(1)下列测液体温度的示意图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错在哪里使用温度计还可能发生什么错误(通过此问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参考答案:错误的有图A、图B、图C。
图A玻璃泡碰了容器的壁;图B玻璃泡碰了容器的底;图C玻璃泡未全部浸入液体;图D正确。
使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读数时,温度计离开被测液体;不能用温度计做搅拌器搅拌液体。
(2)指出读温度计示数的正确方法是下列情况中的哪种情况正确方法是B。
2.实验: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实验步骤:(1)测出教室的温度,记在表头上。
<(2)倒一杯热开水,用温度计测出它的温度,记在表各中。
(3)让开水冷却到你的手指可以插进去但还觉得烫的程度,估计这时水的温度,再用温度计实际测量。
把这次及以后每次的估计值和实测值都记在表格里。
继续让水冷却,到手指伸进去觉得热的程度;到手指伸进区觉得不热的程度。
每次都事先估计水的温度,然后用温度计实际测量。
把每次测量的温度值计在表格里。
热开水的温度:教室气温:手指的感觉估计温度℃:实测温度℃(每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值)烫热;温3.处理数据,分析水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
(1)横坐标轴每一格代表1分钟;纵坐标轴每一格根据教室的温度和开水的温度选择合适的标度。
(2)把每一个时间对应的温度在坐标系中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4.结论:。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会了怎样使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
作业布置完成实验报告板书设计-第四节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教学目标1、了解水沸腾时的特点。
2、会运用沸腾规律解释自然界或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现象。
教学重、难点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征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是不是温度会越来越高二、猜想假设:(1)水加热时温度总是升高的.(2)水加热时温度先是升高,沸腾后温度不变.…三、设计实验:(一)实验器材: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烧杯,温度计,火柴,中心有孔的纸板、水、秒表。
(二)实验步骤:图11.按图1安装好器材(①烧杯中的水不要装得太满,以免加热时间太长。
烧杯中甚至可以装适量的热水,以便缩短加热时间。
②温度计玻璃不要接触到容器的底部和侧壁。
③检查石棉网位置是否正确【怎样算正确】)。
2.点燃酒精灯给水加热。
当水的温度接近90℃时,开始记时,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
水沸腾后还要再记录4~5次温度计的示数。
3.根据数据描点作图,分析水的沸腾图像。
(三)实验数据记录表四、进行实验按照实验步骤操作,注意安全,记录好实验数据。
五、分析论证根据实验数据,归纳实验结论。
1.水沸腾前吸热,温度升高>2.水沸腾后吸热,温度不变3.水停止加热,不再沸腾六、评估1.烧杯中水的质量选取要合适;(用50ml的小烧杯盛水,盛水量为30ml)2.实验中用热水进行加热;3.建议在烧杯上加盖,95℃以后将盖拿掉;4.可以在灯芯中加入细铜丝。
:(保证火焰不晃动)5.事先选好温度计:实验前要将本次实验学生用的温度计同时测量同一容器中温水的温度,如果温度计指示的温度相同,方可使用,这是为了避免各实验小组的测量结果出现很大的差异。
6.要求各实验小组的温度计玻璃泡浸入相同的深度,将温度计的玻璃泡刚好浸没于水面下时测温度。
这样按统一标准放置温度计,同样是为了避免各实验小组的测量结果出现很大的差异。
七、交流与合作八、布置作业完成实验报告第五节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光在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知道光路可逆。
知道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2、过程和方法通过试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体验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探索光的反射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索光的反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密切联系实际,提高应用能力。
重、难点:理解光的反射规律的内容。
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教学器材:激光源、平面镜、纸、角度测量器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①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物体有光线射入我们的眼睛。
例如:蜡烛、日光灯、电视等。
②学生探讨:许多物体本身并不发光,我们为什么也可以看的见二、进行新课:1、任何物体表面都可以反射光。
许多物体本身并不发光,我们也可以看见,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
举例说明:不同表面,光的反射情况不同,那么,光的反射有没有什么规律呢光的反射是不是任意的呢2、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器材:有什么器材如何使用第六节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会用平面镜成像特点来解释简单的现象。
2.知道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3.知道平面镜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1. 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 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虚像。
教学过程:一、导入展示桂林山水和泰姬陵图片,进入情境。
美丽的画面有水面反射形成的,生活中有许多镜面,如平静的水面,大大小小的镜子,光滑的金属器具表面等,引出平面镜概念并且可以成像。
观察活动1,镜前观像,从而引入课题。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指导用探究的方法研究平面镜的成像,平面镜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家庭用的普通“镜子”就是平面镜,体验和感受平面镜的成像规律。
实验设计一、实验目的:实验目的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二、实验器材:两支完全一样的蜡烛、光具座、一块玻璃板、一个光屏、火柴三、实验步骤1、把一张大的白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纸上竖直放置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并将玻璃板的位置在纸上画出来。
2、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固定,记录下这个位置,观察它在玻璃板后面的成像情况。
3、在拿一支没有点燃的同样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点燃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这个位置就是前面那支蜡烛的像的位置。
思考;像和物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的大小--------------(“相等”或“不相等”)4、改变点燃蜡烛的位置,再重复上面的操作,记下每次实验中蜡烛和像的位置,并比较们到玻璃板(平面镜)的距离,再用量角器量一下这条线与平面镜之间的夹角。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小结结论: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或“不相等”),像和物的连线跟平面镜(“垂直”或“平行”)通过以上的实验可以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1.像与物的大小----------------------------------------;2.像与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3.【4.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思考:1、做该实验时,我们为什么选用透明的玻璃而不选用不透明的平面镜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