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年南京市建邺区2017届中考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7年南京市建邺区2017届中考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南京市建邺区2017年中考一模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6页,共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请认真核对答题纸上所粘贴条形码的信息是否与本人相符。

3.答案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写在其他位置一律无效。

一(30分)1. 用诗文原句填空。

(10分)(1)子夏曰:“博学而笃志,▲,仁在其中矣。

”(《论语·子张》)(2)洛阳亲友如相问,▲。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3)▲,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4)轮台九月风夜吼,▲,随风满地石乱走。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5)春潮带雨晚来急,▲。

(韦应物《滁州西涧》)(6)月落乌啼霜满天,▲。

(张继《枫桥夜泊》)(7)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8)▲,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9)▲,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论诗》)(10)而现在/ ▲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2.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2分)A.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他编著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B.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诗文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马说》等。

C.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都是大家熟悉的作品。

D.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曾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诗集有《泪与笑》《沙与沫》。

3.请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字...抄写下面的语句。

(4分)...或行楷字晨炊晚饷莫忘其源【溯源】城墙,古代防御设施,一个让百姓安心的存在。

先祖们在城墙设计中展现出的智慧令人叹服——(一)安徽寿县古城墙,始建于北宋年间(1068-1077年),千百年来固若金汤。

历史上,寿县古城即使被洪水围困五十天,城外浊浪tāo(▲)天,城内也安然无恙。

这种情况一是因为古城墙在壁脚处加筑了一圈高3米、宽8米的护城石dī(▲);二是因为瓮城门和城门相互错开,极大地削.(▲)弱了洪水对二道门的冲击力;第三个原因如下图:图一图二(二)南京明城墙的防排水系统科学实用,主要是依靠城墙底部设置的水关、涵闸。

秦淮河出入口处分别建有东水关和西水关,水关设有闸门3道,前后两道为木闸门,中间设铁栅门以防潜.(▲)水入城之敌。

东水关内侧还设有33座瓮洞,分为3层,上面两层为藏兵洞,下层通水(中洞可通船)。

此外,还设有金川河闸、玄武湖的“通心水坝”(即武庙闸)、前湖的半山园闸与琵琶湖的琵琶闸等多处涵闸。

这些涵闸设有铜铁管和铜水闸,只能进水不可进人,结构合理、巧妙设计。

4. 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4分)(1)浊浪tāo(▲)天(2)石dī(▲)(3)削.(▲)弱(4)潜.(▲)水5. 请修改材料(二)划线句,使句子表达更流畅,并从短语结构....的角度说明修改理由。

(3分)修改后的句子:▲修改理由:▲6. 小伟同学想了解寿县古城墙能抵御洪水的第三个原因,可是没看懂图示,请你结合上面材料中的两幅图解释给小伟听。

(3分)▲7. 结合语境,联系生活体验,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内容。

(不少于50字,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4分)西安古城墙全面释放了汉、唐的盛世豪情,融汇了八百里秦川的天地灵气;开封古城墙只以一幅《清明上河图》,就向我们展示了曾经的繁华和辉煌……南京的城墙呢?▲二(40分)(一)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8-11题。

(14分)茶瓯①[唐] 皮日休邢客与越人,皆能造兹器。

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

枣花势旋眼,蘋沫香沾齿。

松下时一看,支公②亦如此。

(选自皮日休《茶中杂咏》组诗)【注释】①茶瓯(ōu):唐代茶具之一,也称杯、碗。

②支公:人名,晋代高僧。

钟(节选)[明] 宋应星凡造万钧钟,与铸鼎法同,掘.坑深丈几尺,燥筑其中如房舍,埏泥①作模骨,其模骨用石灰、沙和土筑,不使有丝毫隙拆。

干燥之后以牛油、黄蜡附其上数寸。

油蜡分两:油居十.八.,蜡居十二。

其上高蔽抵晴雨(夏月不可为,油不冻结)。

油蜡墁定②,然后雕镂书文、物象,丝发成就。

然后舂筛绝细土与炭末为泥,涂墁以渐而加厚至数寸,使其内外透体干坚,外施火力炙化其中油蜡,从口上孔隙熔流净尽,则其中空处即钟鼎托体之区也。

凡油蜡一斤虚位③,填铜十斤。

塑油时尽油十斤,则备铜百斤以俟.之。

中既空净,则议熔铜。

凡火铜至万钧,非手足所能驱使。

四面筑炉,四面泥.作槽道,其道上口承接炉中,下口斜低以就钟鼎入铜孔,槽旁一齐红炭炽围。

洪炉熔化时,决开槽梗(先泥土为梗塞住),一齐如水横流,从槽道中视注而下钟鼎成矣。

(选自宋应星《天工开物》,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年11月第1版)【注释】①埏(shān)泥:用水和泥。

②墁(màn)定:用墁刀荡平整。

③虚位:空出的位置。

8. 用“/”给下面句子画一处停顿。

(1分)从槽道中视注而下钟鼎成矣9. 解释下列加点词。

(4分)(1)掘.坑深丈几尺(▲)(2)油居十八..(▲)(3)则备铜百斤以俟.之(▲)(4)四面泥.作槽道(▲)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3分)涂墁以渐而加厚至数寸,使其内外透体干坚。

▲11. 古之技艺妙不可言。

阅读古诗文,按要求填空。

(6分)(1)读《茶瓯》,我们可从“邢客”和“越人”得知唐人茶瓯的▲;尾联处诗人自比高僧,隐含▲之情。

(2)读《钟》,我们叹服于古人造钟之巧,他们用“▲”间隔内外模,雕以纹饰,再火炙后,内外模之间的空腔就成了将来钟、鼎成型的地方。

当火铜过重时,则用“▲”引流。

(3)读《水浒传》,我们感慨于杨志祖传宝刀锻造工艺的奇特。

书中牛二一心想将宝刀占为己有,在纠缠于宝刀是否具有▲的特征时,被杨志所杀。

后杨志到官府投案,为报答梁中书,答应替他▲(填事件),失败后几经周折终上梁山。

【坚守】(二)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2-14题。

(13分)看我姥姥在乡村淋醋我们家吃的醋一直坚持一个品牌——姥姥在乡村自己淋的,风格清爽,三十年如一。

红薯收获下来的时候,姥姥将红薯切成片,在苇箔或屋顶上摊开晒干,好的卖掉或食用,坏的才用于以后制醋。

据姥姥说,若用好红薯干去酿醋,还出不来那种味道呢。

姥姥这是在为坏红薯找价值道理,有点“挟善入寇”的意味。

这是贫穷乡村的另一种“顺其自然”。

北中原晒红薯干的时节,远远地看,田野、墙头、房顶,甚至树杈上都有。

整个乡村像贴上一片一片银箔,白花花的。

当然这不全是为了淋醋,而是因为红薯属主粮之一。

多少年后,一个来自中国北方的女孩子对我说:“第一次看到时,我还以为你们河南人是在晾鞋垫子呢。

”那时,我姥姥就要开始淋醋啦。

家里有一方专用的瓮缸,是姥爷在乡村集会上买来的,酿醋专用。

瓮缸深褐色,看着外表就不太聪明。

一岁时,它高过我的头顶;七岁时,它低过我的腰。

我长瓮不长,以不变应万变。

与平常瓮缸不同的是,瓮底下钻有一孔小漏洞,正好能插上一截削尖的秫秸段,便于下醋,那是“醋道”。

夜间,便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宛如醋漏。

乡村之夜布满醋滴落盆之声,后一个声音紧跟前一个声音,不紧不慢,像一个人在乡村之夜徐徐走路。

声音滴.到月光或夜色里,若乡村的星子稀疏落下,能溅起多少年后的乡村记忆的一种,就是北中原午夜“淋醋”之声。

乡村第一遍淋下来的醋最酸,属上品,如魏晋六朝诗文。

第二遍次之,中品,似唐宋文章。

等到淋第三遍时,下品,早就清淡如水了,胡适以后的现代白话诗一般。

这时的“淡”有点像乡村众多的亲戚,双方顶多走两代就不必再勉强走下去了,需要慢慢淡出。

不然代代相传,全国人民都要连成庞大亲戚了,三遍醋必须淡。

当时乡村的亲戚,大都要吃我姥姥淋的醋。

一种味道,有时也能成为统一的“村味”,是整个乡村里的标准。

有一天,我打开那一方醋瓮,看到上面布满一种密密麻麻的小虫子,它们忽然被惊,飞得一屋子都是酸气,我也惊叫,就用扇子去驱赶,姥姥说,这种蛾子叫醋蛾,好虫,是护醋的。

缸里能有这种蛾子,说明这醋的质量淋得是上好的。

这倒显得有一点乡村传奇与魔幻。

说醋是饮料行不通。

饮料是当今孩子们的常饮之物,名目繁多,享受繁多。

最畅销的外国饮料是由一个中国诗人命名的“可口可乐”。

外貌相仿但它所含成分却并不包括醋。

酸碱中和。

我的童年曾让一丝醋浸泡着。

我上小学那时,每到盛夏时节,教室窗外两丛木槿花盛开,乡村小学校最流行的避暑方式是捎带一瓶醋水,挎在腰间。

课余偷偷饮一口,说是提神,避暑,有益学习。

我带的旧酒瓶里是自配的醋水,配醋,配糖,比例是:一糖二醋三水,比别人的好喝,因为是我姥姥淋的。

后来有别的同学纷纷效仿。

一时人人腰挎一醋葫芦,若山西传说里的童子军,缴枪不缴醋壶。

上课时,化学老师出场,摊书,陡然皱眉:“咋一教室醋分子味?”贫朴年代,醋是我的童年饮料,甜,有点酸。

现在再也吃不上我姥姥出品的家醋,心里却更酸.。

(节选自冯杰《田园书》,河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12月,有删改)12. 具体说说文章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姥姥的淋醋手艺。

(3分)▲13. 赏析加点字的妙处。

(6分)(1)声音滴.到月光或夜色里,若乡村的星子稀疏落下,能溅起多少年后的乡村记忆的一种,就是北中原午夜“淋醋”之声。

(从写作手法角度赏析)▲(2)现在再也吃不上我姥姥出品的家醋,心里却更酸.。

(从词义角度赏析)▲14. 从文中分别..找出与(1)(2)两句语言风格相似的句子,并分析其语言特色。

(4分)(1)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

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

(2)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

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传承】(三)阅读下面材料,回答15-17题。

(13分)【材料一】《百鸟朝凤》,一个悲楚的故事,一段师徒之情,一曲传承之歌。

游天鸣被热爱唢呐却郁郁不得志的父亲送到焦师傅处学习,天鸣用唢呐学鸟叫的天分让焦师傅眼前一亮,终成为焦家班的接班人。

长大后的天鸣带团独立接活,却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和重视,内心的坚守即将被击破。

师傅和天鸣亲自出马,求队友留下,勉强凑齐人数,为村长吹奏了一曲《百鸟朝凤》。

后来师傅离世,独剩天鸣,不知路在何方。

新旧事物的交替,都必须经过传承。

①是一成不变地“传”,②是推陈出新的“变”,③还是完全抛弃的“革”?这都是时代的选择,也是我们对其态度的展现。

《百鸟朝凤》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传承中国文化,路在何方?(摘自豆瓣网影评)【材料二】木桶、铁桶不如塑料桶;绣女半个月熬夜刺绣,不及机器半小时;木匠一天都做不好的木门,工厂里几分钟就压好了。

随着现代制造业的发展,机械生产代替了许多延续千年的传统工艺。

面对这一现象,大苏网记者就传统手艺人的生存现状及技艺传承情况,在街头随机选择了百名市民进行了一组微调查。

传统手艺人生存现状及技艺传承情况调查表保护传统手工艺建议调查表【材料三】传家宝——先祖智慧的积淀。

央视文化收藏类节目《我有传家宝》连播三期,铜胎画珐琅牡丹纹执壶、碧玉待月西厢玉雕等珍稀藏品让观众领略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工艺的魅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