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20年化肥减量增效工作情况汇报
化肥是我国保障粮食安全不可或缺的农业投入品,为现代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不合理施用化肥所引发的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也日益突出。
近年来,我市通过多项举措,推进科学施肥,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又减少了环境污染、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了农业持续生产力。
一、我市化肥减量增效总体情况
近年来,我市通过广泛的宣传培训、试验示范、技术推广等措施,科学施肥保护耕地地力理念已深入人心,化肥使用结构不断优化,施肥方式逐步改进,化肥施用强度和施用量得到初步控制。
特别是2015年2月农业部出台《到2020年化肥施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以来,我市化肥减量增效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
2015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实施了精准施肥惠民到户工程,继续深化测土配方施肥成果,逐步推进三个精准(精准到户、精准到田、精准到肥),得到任振鹤副省长两次批示,李建明书记和丁小强市长也分别批示,要求进行总结推广。
2017年,我市又提出“两精两减”一增效行动,针对全市31个试点村开展减肥减药试验示范,得到市领导一致好评。
全市农用化肥用量在2014年出现峰值后,2015年首次出现拐点,同比减少2.56%,氮磷钾单质肥用量均有所下降,复合肥用量同比增长0.26%。
(详见
附件)
二、推进化肥减量增效主要成效
我市通过测土配方施肥、耕地质量提升等项目的实施,努力推广精准施肥、绿肥种植、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技术,化肥减量增效成效明显。
(一)测土配方应用范围扩大。
近十年我市每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都超过了400万亩,2019年为498万亩,占农作物总播面积的80%以上,基本实现了测土配方到田、技术普及到户,提升了科学施肥水平,优化了投肥品种结构,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配肥模式不断创新。
通过多年探索与实践,我市采取与肥料企业签订技术合作和配方肥推广协议,农业部门提供数据和指导配方,企业定向生产销售专用配方肥模式大力推广配方肥。
从2011年开始,全市累计已采集化验土样12000个,向配肥企业提供配方300多个,发放施肥建议卡20多万份。
2013年,我市建成2个智能终端配肥站,年生产销售配方肥2000多吨,省、市电视台垄上行栏目多次进行了宣传报道。
(三)新型肥料逐步推广。
通过多年科学施肥技术的推广,“减氮、控磷、增钾、补微、施有机”的施肥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
据统计,2019年全市有机肥施用量达18万吨,施用面积29.8万亩。
缓释肥、水溶肥、生物肥等新型肥料用量0.82吨,施用面积13万亩,机械化深施肥料推广面积41万亩,水肥一
体化推广面积5万亩,通过机械深施和新型肥料的施用,实现全市主要作物平均肥料利用率提高1%,达到39%。
三、化肥用量变化趋势
(一)化肥用量呈先增长后下降趋势。
据统计,2005年我市粮食产量跨过100万吨台阶以来,连续十二年保持100万吨水平,其中化肥使用在稳产增产中的作用功不可没。
但同时,全市化肥用量也保持了十连增,2005年为9.8万吨,2006年首次突破10万吨,2009年11万吨,2014年突破12万吨。
2005年~2014年十年间,全市粮食增产5.61%,而化肥用量却增加了26.72%,直到2015年才有所回落,减少2.56%,2015年至今,我市通过一系列的减肥措施,在保证粮食产量持续增长的前提下,实现了化肥总用量连续5年下降,年均减少1%以上。
(二)肥料利用率呈先下降后增长趋势。
据省农业厅统计,2015年,我省水稻、小麦、油菜等主要作物氮肥、磷肥和钾肥当季平均利用率分别为33%、24%、42%,比10年前虽有所提高,但增速缓慢,还处于较低水平,而欧美等发达国家,化肥利用率多在60%以上。
上世纪80年代,我省每公斤化肥养分可增产8公斤~10公斤,而据1990年~2005年统计,每公斤化肥养分增产粮食已降到5公斤以下,化肥肥效下降幅度达40%。
2015年,农业部提出到2020年实现化肥零增长,我市通过一些列的措施,实现了化肥利用率年均提高1%,2019年主要农作物当季肥料利用率已达到40%。
(三)绿肥种植面积呈先下降后增长趋势。
绿肥种植在提高地力、改善耕地质量、替代化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我市绿肥种植面积从2009年的24.81万亩持续下降,到2016年只有7.05万亩,之后面积呈震荡上涨趋势,2019年种植面积
12.85万亩。
四、存在的问题
一是总体耕地质量等级不高。
2018年,全省平均耕地质量等级为4.79级,我市为5.09级,低于省平均0.3个等级。
二是监测评价工作基础不牢。
目前全市的耕地质量监测点监测的指标仍然为氮、磷、钾、有机质、pH 值等常规指标,受监测经费影响,只有少量国家级、省级监测点开展了铜、锌、铁、猛等微量元素的监测。
三是科学施肥技术普及不够。
目前,化肥乱施滥用、过量施用;有机肥资源搁置不用、盲施少用;农田水肥耦合不够、利用效率不高、高效节水灌溉不广等问题仍需进一步解决。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抓政策机遇,确保项目发挥实效。
一是国家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项目(2000万/县),目前,全省只有9家,我市有3家(通山、赤壁、崇阳)。
按照项目实施要求,今年全市将有800万的资金用于政府采购有机肥、专用配方肥、绿肥种子、土壤调理剂等物资直接发放,200万用于水肥一体化设施补贴,1000万用于畜禽粪污集中收储、运输、加工、施用等设施补贴,160万用于有机肥资源转化技术研发。
督办落实好项目,将会掀起我市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提升农产品品质的新高潮。
二是耕地质量保护提升与化肥减量增效项目。
项目实现了县市区全覆盖,每县20~50万,其中通城县为全省15个试点县之一,项目资金180万,项目的实施能有效开展科学施肥技术推广示范。
三是酸化土壤改良项目。
今年,咸安区争取到酸化耕地治理项目资金200万,主要用于采购生石灰、土壤调理剂直接发放,落实好项目,将有效改良土壤,提高耕地质量,减少低产田面积。
(二)抓法律法规,增强行业治理能力。
一是依靠《湖北省耕地质量保护条例》地方法规,严格执行新增耕地质量评定工作,促进耕地建设项目单位增加投入,提高新增耕地的质量,加强后期质量的管护。
二是依靠《肥料登记管理办法》,
严格做好有机肥等新型肥料生产企业生产质量考核,质量不过关、手续不齐全、环境不达标的企业不予办理肥料登记证的初核手续。
(三)抓技术推广,提高肥料利用率。
结合“桂乡农匠”365行动、“我的乡村、我的田野”、阳光工程培训、“两精两减”一增效行动等活动,多组织示范田观摩等形式多样的宣传培训活动。
依托耕地质量提升项目,培肥地力,减少化肥使用量,依靠科技推广,提高肥料利用率,从而减少化肥用量。
附件:
咸宁市2005-2019年农用化肥用量情况统计表(单位:万亩、吨、%)
年份常用耕地
面积
耕地总资
源
农作物总
播种面积
同比
农用化肥用量绿肥
面积
同比
总量同比氮肥同比磷肥同比钾肥同比复合肥同比
注:数据来源于咸宁市农业统计资料(2005-2019)。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