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君主世系简介吴国君主世系图吴国,也叫勾吴、工吴、攻吾等,是前12世纪-前473年位于长江下游的一个古国。
吴,周朝的姬姓封国。
吴国的起源,按《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泰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者千余家,立为吴泰伯。
”吴国国君的祖先泰伯是商朝时期的诸侯周太王的长子,因为周太王有意传位给周文王的父亲季历,于是与其弟仲雍借替太王采药之名,毅然出走,来到长江南岸的衡山(《史记索引》认为“地在楚越之界”,今当涂县附近),后继续东迁到今江苏太湖附近,如《论语·泰伯篇第八》:“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当时江南一代还很落后,由于泰伯、仲雍带来了了中原的先进文化和技术,是为江南开化之始。
周武王灭商后,寻求泰伯、仲雍的后代,当时仲雍的曾孙周章已是吴君,因而封周章为吴子,追封泰伯为吴伯,另将周章的弟弟虞仲封在周王朝北面夏朝旧址处,并把他们正式列为诸侯。
吴于前585年称王。
也有其他说法,因为泰伯让国事迹没有记载于《尚书》,而《诗经·大雅·皇矣》篇也只说“帝作邦作对,自太伯王季”,并未显言让国;《左传·僖公五年》“太伯不从,是以不嗣”,也没有提及让国。
以后《论语》记载孔子言行提及,到西汉,司马迁《史记》以吴泰伯为世家之首,在《吴太伯世家》与《周本纪》中才正式记载其让国事迹。
近来有学者考证吴的历史与有虞氏南迁有关,即史书上记载的虞舜“南巡狩”,并根据“舜服厥弟,终然有害;何肆犬体,而厥身不为败?吴获迄古,南岳是指,孰斯去斯,得两男子?”的记载,认为舜的两子封在吴。
这里的南岳,是指古代的南岳,不是衡山而是江淮之间的霍山。
春秋时期,吴国与中原的诸侯国的交往越来越密切,并开始与其他诸侯国争雄,亦有说法吴王阖闾为春秋五霸之一。
吴王阖闾在今天的苏州建立都城,任用伍子胥和孙武攻破楚国都城。
阖闾的儿子夫差不顾国家连年征战空虚,与齐国和晋国争霸成功后,但却忽视了边界上的越国,被越王勾践趁虚而入。
前473年,与越交战失败,夫差自杀,吴国灭亡。
吴国的历史在《史记·吴太伯世家》中有详细记载,但早期历史不可考。
吴国君主1.泰伯泰伯,生卒年不详,一作太伯,姬姓,是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即周太王)长子。
因为太王第三子季历的儿子昌有“圣瑞”,所以太王希望以季历为继承人,然后传位给昌。
于是作为季历的兄弟泰伯与仲雍不忍发生王位争夺而同避江南,纹身断发,以示不可用,土著崇尚泰伯的道义,归附者千余家,奉立泰伯为当地的君主,自号句吴。
吴国亡国后,仲雍的一些子孙入海,有一些观点认为是邪马台国倭人的始祖,但并没有被历史学界广泛接受。
中岩圆月与林罗山也认为神武天皇是他后人。
2.仲雍仲雍,生卒年不详,姓姬,名雍,字孰哉。
在《史记·周本纪》中,称之为虞仲。
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即周太王)之次子。
太王欲立三子季历然后传位给季历之子昌,于是仲雍与大哥泰伯同避江南,纹身断发。
泰伯成为当地的君主,自号句吴。
泰伯死后,仲雍成为句吴的第二任君主。
仲雍死后,葬于虞山,其子季简即位。
3.季简季简,生卒年不详,句吴第三任君主,承袭父亲仲雍担任句吴君主。
季简死后儿子叔达继位。
4.叔达叔达,生卒年不详,句吴第四任君主,承袭父亲季简担任句吴国君主。
叔达死后儿子周章继位。
5.周章周章,生卒年不详,句吴第五任君主,承袭父亲叔达担任句吴国君主。
武王克殷后,周武王寻找伯祖父太伯、仲雍的后代,打算敕以封赐,知道周章已经在吴为君,就封他做吴国的国君,而封周章的弟弟虞仲为虞国的国君,建邑夏墟。
周章死后儿子熊遂继位。
6.熊遂熊遂,生卒年不详,吴国第六任君主,承袭父亲周章担任吴国君主。
熊遂死后儿子柯相继位。
7.柯相柯相,生卒年不详,吴国第七任君主,承袭父亲熊遂担任吴国君主。
柯相死后儿子强鸠夷继位。
8.强鸠夷强鸠夷,生卒年不详,吴国第八任君主,承袭父亲柯相担任吴国君主。
强鸠夷死后儿子余桥疑吾继位。
9.余桥疑吾余桥疑吾,生卒年不详,吴国第九任君主,承袭父亲强鸠夷担任吴国君主。
余桥疑吾死后,儿子柯卢继位。
10.柯卢柯卢,生卒年不详,吴国第十任君主,承袭父亲余桥疑吾担任吴国君主。
柯卢死后,儿子周繇继位。
11.周繇周繇,生卒年不详,吴国第十一任君主,承袭父亲柯卢担任吴国君主。
周繇死后,儿子屈羽继位。
12.屈羽屈羽,生卒年不详,吴国第十二任君主,承袭父亲周繇担任吴国君主。
屈羽死后儿子夷吾继位。
13.夷吾夷吾,生卒年不详,吴国第十三任君主,承袭父亲屈羽担任吴国君主。
夷吾死后儿子禽处继位。
14.禽处禽处,生卒年不详,吴国第十四任君主,承袭父亲夷吾担任吴国君主。
禽处死后,儿子转继位。
15.转转,生卒年不详,吴国第十五任君主,承袭父亲禽处担任吴国君主。
转死后,儿子颇高继位。
16.颇高颇高,生卒年不详,吴国第十六任君主,承袭父亲转担任吴国君主。
颇高死后,儿子句卑继位。
17.句卑句卑,生卒年不详,吴国第十七任君主,承袭父亲颇高担任吴国君主。
当时,晋献公通过假途灭虢之计,灭掉了和吴国同宗的虞国。
句卑死后,儿子去齐继位。
18.去齐去齐,生卒年不详,吴国第十八任君主,承袭父亲句卑担任吴国君主。
去齐死后,儿子寿梦继位,寿梦开始称王。
19.寿梦寿梦(?-前561年),姬姓,《世本》作孰姑,《春秋·襄公十二年》载其名为乘,去齐之子。
前586年,去齐去世,他继承了君位,吴国在此年有了纪年,而开始称起王了。
吴国第十九任君主,在位25年(前585年-前561年)。
吴国传到寿梦之世,国力始强,不但与中原各国时有交往,而且与楚国频频交战。
寿梦有四个儿子:诸樊、余祭、余眛、季札。
寿梦在死时想传位给贤德的季札,季札推让不接受。
于是寿梦让儿子们以兄传弟的方式,由长子诸樊开始,依次传给余祭、余眛,再传到季札。
20.诸樊诸樊(?-前548年),《春秋左氏传》附带的《春秋》经文记载其名为遏,《春秋公羊传》和《春秋穀梁传》附带的《春秋》经文作谒,为寿梦之子。
前561年九月,寿梦去世,他继承了王位。
吴国第二十任君主,在位13年(前560年-前548年)。
《春秋左氏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前548年,秋,楚国令尹屈建率师讨伐舒鸠,吴国救舒鸠,楚师在会战中大败吴师。
并灭亡舒鸠。
十二月,吴王诸樊讨伐楚国,进攻巢国国都的城门,中箭而死。
21.余祭余祭(?-前544年),姬姓,《春秋左氏传·襄公三十一年》称之为戴吴,寿梦之子,诸樊之弟。
前548年十二月,诸樊去世,他继承了王位。
吴国第二十一任君主,在位4年(前547年-前544年,《史记》作前547年-前531年,此处从《左传》)。
在位期间碰上齐相庆封前来投靠,就给他朱方县当奉邑,且把女儿嫁给他,让他变得比在齐国时更富有。
后来楚灵王召集诸侯攻打朱方,吴国反击时占领了棘、栎、麻三城,之后楚国又攻打吴国两次,第一次打到雩娄,第二次在干谿被击败。
最后在看船时,余祭为守门人所杀,弟余眛嗣位。
22.余眛余眛(?-前527年),《春秋左氏传》附带的《春秋》经文记载其名为夷末,《春秋公羊传》附带的《春秋》经文作夷昧,寿梦之子、余祭之弟。
前544年五月,余祭去世,他继承了王位。
吴国第二十二任君主,在位17年(前543年-前527年,《史记》作前530年-前527年,此处从《左传》)。
附:季札季札,姬姓,名札,又称公子札、延陵季子、延州来季子、季子,吴王寿梦最小的儿子。
吴王寿梦想传位于有贤名的幼子季札,季札推荐长兄诸樊继承王位,自己避居于乡野。
寿梦死后,寿梦长子诸樊再让季札,季札推拒,诸樊于是即王位,声明自己死后,季札继位。
诸樊死后,寿梦次子余祭再让季札,季札还是不当。
余祭让他治理国内一城,季札被封到延陵。
季札有治绩,后来季札被称为延陵季子。
寿梦三男余眛死后,派使者迎季札继承王位,季札不去,反而逃走。
王位最后由吴王寿梦庶长子吴王僚继承。
余眛之子公子光不服吴王僚,杀之,即位为吴王阖闾,吴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墓上挂剑季札出使晋国的时候经过徐国,他佩带宝剑拜访了徐国国君。
徐国国君看着季札的宝剑,虽然没有说什么,但显露出想要宝剑的意思。
季札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就没有把宝剑献给徐国国君,但是他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
季札出使在晋国后回到徐国时,徐君已经在楚国去世了。
季札解下宝剑送给继位的徐国国君,季札的随从阻止他说:“这是吴国的宝物,不能用来赠送别人。
”季札说:“我不是赠给他的。
不久前我经过这里,徐国国君看着我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是他的神色显露出想要这把宝剑;我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就没有献给他。
虽然如此,在我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
如今他死了却不把宝剑进献给他,这是欺骗我自己的良心。
因为爱惜宝剑就使自己的良心虚伪,正直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继位的徐国国君说:“先君没有留下遗命,我不敢接受宝剑。
”于是季札把宝剑挂在了徐国国君坟墓边的树上后离去。
徐国人赞美季札,歌唱道:“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叹为观止《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吴国公子季札到鲁国观乐舞,“见舞《韶箾》者,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
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
’”成语“叹为观止”即出于此,后来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
(叹,感叹;为,是;观,观看;止,停止)23.僚吴王僚(?-前515年),姬姓,名僚,又名州于。
《春秋公羊传》说他是吴王寿梦的庶长子,但《史记》、《吴越春秋》则说他是余眛的儿子。
吴国第二十三任君主,前526年-前515年在位。
后被其侄公子光的刺客专诸刺杀。
前527年,余眛去世,想传位于公子季札。
季札避让,逃去,僚继位为王。
前525年,公子光率兵伐楚国,大败,并丢失了吴先王之舟。
公子光害怕获罪,就偷袭楚军,夺回了王舟“余皇”才回军。
前522年,楚国流亡之臣伍子胥逃到吴国,公子光待以客礼。
公子光是诸樊之子。
他认为:“吾父兄弟四人,当传至季子,季子即不受国,光父先立。
即不传季子,光当立。
”所以暗中结纳贤士,以袭击僚。
前519年,公子光征伐楚国,大败楚军,把楚太子建之母接回吴国。
借势北伐,打败陈、蔡的军队。
前518年,楚国边城卑梁氏少女与吴国边城女子抢摘桑叶,两家人一怒之下互相攻杀,两国边邑官长听说后,气愤之下互相进攻,吴国边邑被灭。
吴国大怒,派公子光又征伐楚国,攻克居巢、钟离二城而还。
伍子胥逃至吴国时,向吴王僚陈述伐楚的益处。
公子光说:“胥之父兄为僇于楚,欲自报其仇耳。
未见其利。
”伍子胥才明白公子光别有目的,伍子胥介绍给公子光一位名叫专诸的勇士。
公子光十分高兴,把伍子胥做宾客对待。
伍子胥退居郊野耕作,等待专诸成功。
前516年,冬,楚平王去世。
前515年,春,僚借楚国有国丧伐楚,派公子掩余、烛庸包围楚国的六、灊二邑,派季札出使晋国,观察诸侯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