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宗法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放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
统治的一种制度。
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
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
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的大宗。
天子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
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
诸侯的其它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
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
从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
因此贵族的嫡长子总是不同等级的大宗(宗子)。
大宗不仅享有对宗族成员的统治权,而且享有政治上的特权。
后来,各王朝的统治者对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
2.编户齐民:两汉对百姓的管理,由汉武帝时期开始推行的编户制度。
为保证赋役制度的
实行,汉代政府实行极严密的户籍制度。
规定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一一载入户籍,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
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
3.秦汉的三公制度:秦汉时期国家组织的主要官员。
(1分)三公是秦汉最高的行政长官,
秦及西汉前期是丞相(百官之长)、太尉(掌军政)和御史大夫(掌监查),西汉晚期为丞相、大司马(掌军事)、大司空(掌监查),东汉为司马、司徒、司空(但此时三公名义上分部九卿,但均丧失原有职权)。
4.均输与平准:均输法是指汉武帝时期,在中央主管国家财政的大司农之下设立均输官,
由均输官到各郡国收购物资,易地出售,辗转交换,最后把中央所需货物运回长安。
平准法是在大司农之下设立平准官,用官物在市场上随物价涨落贵卖贱买以营利。
实行均输和平准使得京师所掌握的物资大大增加,平抑了市场的物价,贩运商和投机商也无利可图。
5.党锢之争:党锢之祸指中国古代东汉桓帝、灵帝时,士大夫、贵族等对宦官乱政的现象
不满,与宦官发生党争的事件。
事件因宦官以“党人”罪名禁锢士人终身而得名。
前后共发生过两次。
党锢之祸以宦官诛杀士大夫一党几尽而结束,当时的言论以及日后的史学家多同情士大夫一党,并认为党锢之祸伤汉朝根本,为黄巾之乱和汉朝的最终灭亡埋下伏笔。
6.士族和庶族:士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地主阶级中部分享有政治、经济特权的家族所构成
的一个特殊阶层。
东汉世家豪族发展的延续,是士族的渊源。
庶族又称“寒门”、“寒族”。
魏、晋、南北朝时不属于士族的家族,大多为普通中小地主,族有贵族血统,庶族出生于平民。
7.门阀政治:指东晋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状态。
东
晋百年的门阀政治中,曾经居于权力中心的士族只有几家。
门阀士族,是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地主阶级中有特殊身份和地位的一个阶层专称。
东汉世家地主是其前身,以庄园经济为基础,累世经学,时代高官,“门生故吏遍天下”。
门阀制度形成的标志是九品中正制的实行。
8.三省六部制:隋文帝建国以后废六官制,建三省六部,以加强中央集权。
三省分别是内
史省,门下省,尚书省。
内史省秉承皇帝的旨意起草并颁发皇帝的制诏,是决策机构,长官称内史令。
门下省,负责纠核朝臣奏章,掌封驳审议,长官称纳言。
尚书省,总领六部,是执行机构,长官称尚书令。
三省长官同为宰相,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六部分别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长官称尚书,副称侍郎,每部下设四司,共24司,长官称郎中,副称员外郎。
①分工明确②提高了行政效率③互相牵制④分散相权,集中皇权。
该制度一直为历代沿袭。
9.府兵制::中国古代兵制之一。
该制度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
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
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
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全国都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
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建于大统年间(535~551),历北周、隋至唐初期而日趋完备,唐太宗时期达到鼎盛,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5)停废,历时约二百年。
10.经筵制度: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
它在宋代正式制度
化,为元、明、清历代所沿袭。
经筵制度在清代持续时间很长。
单就狭义的“经筵典礼”
而言,顺治十四年(1657)首开经筵,至咸丰十年(1860)最后一次举行经筵大典,持续二百余年。
如就广义的“经筵制度”而言,从皇太极崇德元年(1636)改国号为清起,至宣统三年(1911)止,整个清代都存在以“研经论史”为主要内容的御前讲席。
经筵制度是与中国古代社会最高统治者密切相关的一项教育制度。
11.猛安谋克法:女真部落与军事组织的称谓。
始于古代出猎时的生产组织。
随着金政权的
建立,猛安谋克又演变为军政合一的地方行政组织。
金太祖时,以三百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猛安谋克就相当于领地、领户之长。
后来减少到二十五人为一谋克,四谋克为一猛安,一谋克参加战斗的不过十八人。
金熙宗统一全国行政区划时,仍保留猛安谋克作为女真地方的地区政权组织形式,使之成为军事、经济、行政三位一体的封建化基层组织,猛安相当于州,上隶所属各路都总管,谋克下有基层组织村寨。
猛安谋克按人口计口授田,保聚土地,无事耕田,有事战斗。
金宣宗南迁以后,猛安谋克瓦解,无力再作战。
12.票拟和批红:是明代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程序。
明宣德年间,内阁的地位显著上升。
内
阁的主要工作,从过去比较空泛的“参预机务”转变为固定的票拟,即代替皇帝阅读臣僚章奏,草拟处理意见,“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上进”,亦谓“条旨”。
自此票拟遂渐成为内阁最重要和制度化的职掌。
票拟进呈皇帝裁决,皇帝用红笔在奏章和票拟上批答,称为批红。
对票拟内容不同意时,皇帝可以加以改动或发还内阁令其再拟,称为“改票”。
批红权后多交由司礼监秉笔太监。
13.奏折制度:奏折制度,清朝高级官员向皇帝奏事进言的文书制度。
奏折是重要官文书之
一,也称折子、奏帖或折奏。
它始用于康熙年间,雍正以后普遍采用,乾隆年间形成固定制度。
至清亡废止,历时两百余年。
由于奏折是清代雍正以后最重要的官文书,其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几乎概括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
所以目前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及其他一些单位的七十多万件朱批奏折和百万件录副奏折,已成为研究清代历史最重要的原始资料。
14.一条鞭法:明朝后期实行的新税法。
“鞭”就是“编”,也叫“条编法”。
公元1581年,
明政府为增加财政收入,把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田亩多少征税,叫作“一条鞭法”。
这就使赋税制度头绪不繁,征收和交纳的手续大为简便。
由于大地主的阻挠反对,实行不久就停止了,但是,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却保留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