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支付的趋势与未来展望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支付服务的分工细化正在改变支付服务市场的传统格局。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能够创造出新的支付方式,也意味着会产生新的问题和新的矛盾。
不同经济体新型支付方式、服务提供者以及与市场安排相关的安全与效率、公平竞争、消费者保护等政策目标所采取的监督管理方法不尽相同。
安全与效率始终都是所有中央银行密切关注的问题。
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中央银行鼓励服务提供者尽可能地提高效率。
一、我国电子支付的发展趋势支付通常可以划分为现金支付和非现金支付,而非现金支付还可以分为纸基支付和电子支付。
就客户使用的支付服务而言,每类支付也可能涉及多种特定的支付方式和市场安排等。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纸基支付的电子化处理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也极大地推动了电子支付的发展。
电子支付是以电子方式进行的支付。
它所涉及的支付方式包括各种类型的卡基支付、网络支付等。
就卡基支付而言,按发行机构的性质划分,可以分为银行卡和非银行卡;按物理介质划分,可以分为磁条卡和芯片卡等。
由于尚未建立统一的分类标准,关于电子支付的划分还存在交叉。
以移动支付为例,它既可以归属到卡基支付也可以归属到网络支付。
在我国电子支付中,银行卡支付和网上支付已经成为主流。
截至2008 年上半年,我国银行卡的发卡数量超过16 亿张,环比增长2.2%,同比增长25.4%,是2006 年同期的1.6 倍。
银行卡消费初步实现了从“借记卡消费”向“信用卡消费”的延伸。
银行卡消费金额(剔除房地产、大宗批发等交易)占社会消费品总额的23.4%。
银行卡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农村地区银行卡业务也得到迅速发展,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成果显著。
截至2008 年上半年,共有17 个省(市、自治区)4.5 万个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网点以及 1.5 万个农村地区邮政储蓄银行网点开通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
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的迅速发展必将推动广大农村地区银行卡等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使用。
近年来,我国网上支付也进入到快速发展阶段。
2008 年二季度,网上支付业务超过5.9 亿笔,金额逾75 万亿元,同比增长43.9% 和58%。
每笔网上支付的平均金额超过了12.7 万元。
与票据相比,网上支付在交易笔数、交易金额两个方面都已明显超越(2008年二季度,票据业务2.1 亿笔,金额60 多万亿元,每笔平均金额近30 万元)。
这些数字不仅反映了银行业将传统的现金管理业务通过因特网延伸到了客户的办公室所取得的成绩,也反映了银行业与第三方支付服务机构的合作成果。
就我国支付体系发展全局来说,我国电子支付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从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战略部署看,扩大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会拉动支付服务市场的快速发展。
因此,电子支付的快速发展必将成为我国支付服务市场改革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非金融机构第三方电子货币支付服务的挑战随着对支付清算业务的深入了解与把握,非金融机构第三方支付服务机构逐渐尝试直接提供支付服务。
这种情况在多用途储值卡的发展过程中尤为突出。
为了吸引更加广泛的客户群体使用多用途储值卡,这类服务提供者还称其为“电子货币”。
某些公司甚至将自产自销的“令牌(Token)”命名为“虚拟货币”,模糊了人们关于货币的认识。
从支付服务看,第三方提供的电子货币服务无外乎卡基支付服务和网络支付服务。
卡基支付服务主要使用卡中的储值来替代传统的纸币和硬币,因而方便了面对面的小额支付。
同样地,基于网络或者软件设计的服务产品,最初主要用来方便开放网络中的小额支付。
就非现金支付工具来说,非金融机构提供的电子货币服务仍旧居于补充地位。
国际社会从上世纪90 年代中期开始非常关注电子货币的发展。
十国集团中央银行支付结算体系委员会还多次组织专家小组进行全球范围内的调研活动。
其关注的主要问题包括:对货币政策和铸币税的影响、一般的法律问题、电子货币的安全等。
(一)对货币政策和铸币税的影响从资产负债表看,中央银行的主要负债是不付利息的现金,而资产则是由附有利息要求的各种债权组成。
中央银行可以从资产与负债的利息差中获利。
随着非金融机构发行的电子货币广泛用于小额支付,现金的使用量会减少,中央银行的“铸币税收入”因此会大幅减少,其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也会受到影响。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其现金的使用范围较广,管理成本较高,贸然引入电子货币或将严重影响其货币政策和铸币税。
迄今为止,还没有中央银行打算自己明确表示发行电子货币。
(二)一般的法律问题电子货币的发行会产生发行人的监管问题、支付系统的监督问题、对消费者及其信息资料的保护问题等。
如同纸币,电子货币是发行人的债务。
发行人必须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清偿其债务。
发行人不能兑付电子货币不仅损害公众对电子货币的信任,而且也会损害公众对其他货币形态的信任。
因此,必须强制发行人具有足够的资本和流动性。
由于发行电子货币的非金融机构通常不会像银行业金融机构那样受到管制,这也就意味着消费者权益可能会受到侵害。
特别是,对于无法继承或者静止不用的电子货币余额,非金融机构还不能像银行那样对电子货币进行记录并遵从有关缴存规定。
为了避税和洗钱,现金被广泛用于非法活动。
由于现金处理上的困难,使用现金进行非法活动的成本也相当高。
第三方电子货币服务的出现使得隐藏和搬运一张卡片要比一箱现金更为容易。
如果允许通过特殊的资金转账安排进行资金转账,第三方电子货币服务就会非常容易地进行大量小额支付。
即便是有记录的网络支付方式,只要第三方电子货币服务容许匿名使用,依旧非常容易地避开监督管理。
在这种情况下,第三方电子货币服务使得洗钱更加容易。
(三)电子货币的安全除了发行人的可靠性以外,电子货币还会涉及支付方式和支付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当电子货币是不记名的,其所包含的权利只能通过转让所有权来实现。
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出现伪造和欺诈。
如果有人能够成功地破解电子货币的安全措施,伪造的货币就可以容易地进入系统中。
如果电子货币是基于网络和软件存在的,与之相关的非法活动还可能出现在境外。
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不记名的卡基支付方式,而且也不关心是否存在账簿记录。
这种现象会导致人们不会过多地关心电子货币的安全性。
事实上,让中央银行对电子货币的安全进行权衡是相当困难的。
国际清算银行1996 年8 月发表的《电子货币安全》报告突出分析了电子货币产品的设计特点和功能特征以及技术风险。
欧洲中央银行2003 年 5 月发表的《电子货币系统安全目标》报告对电子货币的风险/ 威胁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安全目标清单。
该报告已经成为在欧元体系中各国中央银行监督各种电子货币方案的重要参考。
三、对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的监督管理国内尚未建立完善的支付服务管理框架,有关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的制度建设尚在进行之中。
国际上关于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的监督管理大体上可以划分为“自律的放任自流”模式和“强制的监督管理”模式。
但是,自从美国和欧盟在2000 年相继发布有关支付清算服务(亦称货币服务)的示范法或指令以来,“自律的放任自流”模式开始让位于“强制的监督管理”模式。
截至2008 年1月,美国已有42 个州参照《统一货币服务法案》颁布了适用本州非金融机构货币服务的法律。
欧盟在2007年11月13 日发布了《境内市场支付服务指令》,并要求其成员国尽快予以贯彻落实。
亚洲部分国家(如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的中央银行近年来也在着手制定有关非金融机构支付清算服务的法律。
有不少国家通过对电子货币进行界定,加强了对电子支付工具及其发行者、服务提供者的监管。
从已经实施的监管措施来看,主要措施是对非金融机构设定支付服务市场准入条件,对取得许可的此类机构进行监督管理。
(一)实行有针对性的业务许可美国已实施的《统一货币服务法》要求,所有从事货币汇兑等业务的机构都必须登记注册,获得许可并接受监督检查。
欧盟2000 年的《电子货币指令》和2007 年的《境内市场支付服务指令》等规定,各成员国应对电子货币机构以及支付机构实行业务许可制度,确保遵守审慎监管原则的机构才能从事此类业务。
英国2000 年的《金融服务与市场法》要求,对从事电子支付服务的机构实行业务许可。
在韩国、马来西来、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和泰国,电子货币发行人必须得到央行的授权或许可,并对储值卡发行设置金额上限。
(二)设置必要的准入门槛美国的《统一货币服务法》从投资主体、营业场所、资金实力、财务状况、业务经验等方面,对设立从事货币汇兑等业务的机构提出了要求。
欧盟的《电子货币指令》规定电子货币机构的注册资本金应不少于100 万欧元,其在业务活动、投资行为等方面应遵循严格的规定。
欧盟的《境内市场支付服务指令》还对支付机构的资本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英国的《金融服务与市场法》及相关法律除注册资本金的要求外,还对这类机构的注册资本金与自有资金构成、业务活动等进行了详细规定。
(三)建立检查、报告制度美国的《统一货币服务法》支付结算明确规定,从事货币汇兑等业务的机构应当接受现场检查;应当报告其申请信息的任何实质性变更;变更股权结构必须得到批准。
从事货币汇兑等业务的机构,必须维护客户资金的安全、具有足够的流动性,不得从事类似银行的存贷款业务、不得挪用客户的交易资金。
欧盟的《境内市场支付服务指令》要求严格区分自有资金和客户资金。
欧盟1997 年的《关于电子支付工具的使用及发行人和持有人关系的建议》等要求,欧盟各成员国应采取合规性检查等必要措施,确保支付服务提供者履行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切实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四)通过资产担保等方式保护客户的利益美国的《统一货币服务法》对货币汇兑机构提出了担保和净资产的要求,以保护公众的安全和产业的健康发展;规定这类机构的投资方式必须得到许可,投资种类和比例应符合相关要求。
欧盟的《境内市场支付服务指令》要求对客户资金提供保险和类似保证。
欧盟的《电子货币指令》规定,电子货币机构在提供电子支付服务时,用于活期存款及具备足够流动性的投资总额不得超过自有资金的20 倍。
英国的《金融服务与市场法》要求,电子货币机构必须用符合规定的流动资产提供担保,在途资金总额不得高于自有资金的8 倍。
(五)加强机构的终止、撤销和退出管理美国的《统一货币服务法》规定,在特定条件下,可以终止、撤销业务许可或要求从事货币汇兑等业务的机构退出该业务领域。
欧盟的《境内市场支付服务指令》没有对支付机构的设立与撤销作出规定,但明确规定可以就若干情形撤销对支付机构的支付清算业务许可。
四、我国电子支付的未来发展我国已将促进电子支付发展列入经济发展战略。
国务院明确了人民银行负责“制定全国支付体系发展规划,统筹协调全国支付体系建设”。
长期以来,人民银行积极推进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电子支付发展,密切关注非金融机构参与支付服务市场的动态,努力探索支付服务市场的发展与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