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19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18课《孟子两章 鱼我所欲也》课件1 鄂教版
2019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18课《孟子两章 鱼我所欲也》课件1 鄂教版
些事情?谈谈你的理解。
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 如 为人民大众作有利之事,为国家建 设做事,为了别人安危挺身而出等。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至 “是亦不可以已乎”)从反面举例论证不 能见利忘义。
首先指出一些显贵的人“不辨礼义” 就接受优厚俸禄。紧接着以一个反问句, 说明他们接受的原因是利欲熏心,为私利 所蔽。然后用三个排比今昔对比,批判他 们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行为。“是亦不 可以已乎”是一句反问,更增加了批判的 力量。
第三层(最后一句)与第一部分结束相呼 应,人应该保有本心。 “本心”就是人原 来固有的“羞恶之心”,也就是“义”、 “善”的本性。
1、行道之人
义存于心 (正) 嗟来之食 2、乞人
举
对
例
比
论
论 证
证
1、宫室之美 排
见利忘义(反) 万钟之禄 2、妻妾之奉 比
论 3、所识穷乏 证 者得我
文 章
比喻 : “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 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
(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 要)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生命也是我喜爱的东西,正义也是我喜爱的东西,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 要)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生命也使我喜爱的东西,(然而)我喜爱的东西还有 比生命更为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干苟且偷生的事情。 死亦我所恶wù,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死亡也(是)我厌恶的事情,(但我)所厌恶的,还 有比死亡更为厉害的,所以祸患(我)也有不躲避的。
些 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
修 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
辞 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方 法
排比 :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 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
疑难探文讨中“所欲有甚于 生者”“所欲”可以指哪 些事情? “所恶有甚于 死者”“所恶”可以指哪
孟子
学习目标:
1、掌握“欲、舍、甚、恶”等文 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正确分析并理解文章的论 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3、了解孟子“舍生取义” 的道德主张。
孟子(前372至前289):
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
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孔子的孙子子思 的再传弟子,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最有影 响的大师,后来将他和孔子并称“孔孟”有“亚圣” 之称。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按照这些方法去做就(可以)生存,然而却有人不采 用它;按照这些方法去做就(可以)躲避祸患,然而 却有人不采用它。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所以(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 (人们)厌恶的事情有比死亡更厉害的。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如果人们喜爱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一切可 以用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采用呢?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如果人们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那么一 切可以用来躲避祸患(而保全性命)的手段(有) 什么不能做(的)呢?
5、渔人甚异之
十分、很
本文论证的中心是什么?怎样提 出来的?
论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设喻:所欲→鱼、熊掌 →取熊掌 引出: 生、义 →舍生取义
加油呦!
舍鱼 舍生
取熊掌 取义
设喻论证 (类比论证)
论点: 舍生取义
分 析
第一层(从开头至“舍生而取义者也” )
主 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
要 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
运 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
用 了
了主题。 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 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
哪 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
道 理 推理 论 证
故
因果论证
对 比 论 证
如使……则…… 假设论证 使……则……
义重于生
第二部分:举例论证论点,人应该保有
分 “本心”。
析 第一层(从“一箪食”至“乞人不屑也
第 ”)
从正面举例论证不能见 利忘义
二 。“一箪食”、“一豆羹”关系到人的
部 生死,但若用无礼的方式施舍,就是路
分 人、乞丐也不接受。这一事例充分证明
他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仁”学的基础 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并借此游说齐、梁 等国,曾一度为齐国客卿。。
解题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 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 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 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理智”。
第 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而取熊掌为喻,引
一 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论 部 点。
分 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至“是故所
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对自己的论点“舍生取义”是人的“本 心”的进一步论证。先正面再反面分析 阐发自己的观点。
第三层(本段最后一句)作者得出结论:其实人都 有向善之心,之所以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 因为贤者能够保持“本心”而已。
不仅仅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 (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坚守这种品德)使它不致 丧失罢了。
通假 字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辩通辨,辨别 得通德,感激
1、王之蔽甚矣
厉害、严重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厉害、严重、超过
3、言之貌若甚戚者
十分、很
4、生之者甚少而糜之者甚多 十分、很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 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文笔的特点。
返回
wù 恶
è wéi 为 wèi sāng 丧 sàng
死亦我所恶
恶劣 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向为身死而不受 奔丧
贤者能勿丧耳
翻译: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鱼,是我喜爱的东西,熊掌,也是我喜爱的东西,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