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地理必修二提纲

高一地理必修二提纲

必修二第一章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1.“世界60亿人口日”— 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日—7月11日。

2.一个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

(但不同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不同)。

3.★ 世界人口增长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异:4.★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

据此,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划分为原始型(高高低)、传统型(高低高)和现代型(低低低)三种类型。

5.★目前,以欧洲和北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属于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为传统型。

总体来看,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仍处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6.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目前基本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7.★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1)劳动力不足,(2)养老负担加重。

8.人口数量的增长,不仅取决于自然增长率的高低,而且取决于人口基数的大小。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又被称为人口的机械增长)。

2.人口迁移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3.★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4.★我国的人口迁移5.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两方面:一是自然环境_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其中,自然环境因素包括气候、土壤、水源、矿产资源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因素、交通通信、家庭婚姻、文化教育等;政治因素包括政策、政治变革、战争等。

常见案例:6.我国人口迁移的意义: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等。

7.人口迁移:(1)对迁出地:缓解人口压力和人地矛盾,加强对外联系,带来资金技术增加收入;但也造成人才流失。

(2)对迁入地:人才的流入,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有利于资源的开发,促进经济发展;但也能加剧生态环境问题,增大人口压力。

8.“民工潮”问题的原因:(1)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2)城乡的经济差距,(3)国家政策鼓励农民工进城务工。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1.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所以,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警戒值):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____________,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条件,在保证符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___________的人口数量。

3.★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世界:100亿,中国16亿)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资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正比)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反比),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最大。

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4.人口的合理容量是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防碍未来人口的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世界60亿,中国8-9亿)5.就整个世界来说,一方面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6.就各国、各地区来说,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应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第二章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1.★城市形态的主要类型及其举例:(1)团块状:主要分布在开阔的平原地区,如成都,合肥,华盛顿等;(2)条带状:主要沿着河流的河谷地带或者交通线而建,如兰州,西宁,宜昌,洛阳等;(3)组团状:受地形河流的影响较大,成片分布,如重庆。

2.★城市中常见的功能区有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1)住宅区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有的城市,随着住宅区的分化还出现了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2)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和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分布。

有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市中心,还会形成中心商务区(简称CBD),它既是商业活动的中心又是服务中心。

(3)工业区是由城市内部工业相互集聚而形成的。

工业企业需要寻求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

3.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________和_________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4.不同的城市,其内部空间结构是不同的。

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有同心圆模式、扇型模式、多核心模式。

5.★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在市场竞争环境下,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

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两个方面。

6.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的。

在早期,城市功能空间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的团聚。

达到一定规模后,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为了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导致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1.城市的大小等级,是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的,一般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一个城市的服务范围包括城市本身、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但这个范围通常是不固定的,也没有明确的界线。

3.不同等级的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和服务范围都是不同的。

小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高,服务范围比较小;大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4.★城市能够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或达到一定的等级,与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

(上海,其它例子)5.★在同一区域内,不同等级的城市数目和相互距离是不同的;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等级较高的城市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相距较近。

6.在同一区域内,等级较高的城市服务范围包含了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服务范围。

所以,就整个区域而言,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

7.★中心地理论第三节城市化1.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________和___________不断扩大、乡村变为_______的过程。

2.从人口迁移来看,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有推力和拉力。

推力指那些使得人群离开_______的因素;拉力指吸引人群来到________的因素。

3.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可以用城市化水平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城市化的标志:(1)城市人口数量增加,(2)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加(最主要),(3)城市用地规模增加。

5.★世界城市化进程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高,大都进入了后期成熟阶段;发展中国家则大部分城市化水平低,处于初期阶段和中期加速阶段。

6.★世界城市化三个阶段的特点:7.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有利的方面: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例如,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等措施,使得环境向着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向改变,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2)不利的方面:过快的城市化就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等问题。

8.实现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的目标:一方面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第三章第一节农业区位选择1.农业区位的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农业区位因素主要有气候(包括热量、降水、光照)、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因素和市场(决定了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和种类)、劳动力、交通运输、机械、政策等社会经济因素。

3.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快。

4.农业地域(定义,见课本P47)。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______、______的结果。

5.形成多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原因:(1)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2)自然条件,(3)社会经济条件6.混合农业主要是耕作业(种植业)与畜牧业相结合的农业地域类型。

混合农业主要分布于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等地,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也属于混合农业。

世界上最典型的混合农业是分布于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澳大利亚是世界主要的小麦供应国,是世界畜产品的主要产地之一,也是世界最大的羊毛生产国和出口国。

7.★墨累-达令盆地发展小麦—牧羊带的区位条件:气候温和,降水量较多(适合发展牧羊和小麦种植业);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市场广阔;劳动力丰富8.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特点?(1)生产结构:耕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2)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3)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4)农业专业化和地域化程度:较高,世界主要的小麦、畜产品产地。

9.墨累-达令盆地位于大分水岭雨影地带(背风坡),因此,水源是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目前,澳大利亚政府通过“东水西调”工程来解决该地的水源问题。

10.★混合农业的优点:(1)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2)农民可以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生产;(3)农民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决定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1.★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1)分布: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

(2)作物:以水稻为主,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稻米生产国,而泰国是世界最大的稻米出口国。

(3)区位条件①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②地形:地形平坦(河流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便于水田管理。

③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④市场: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

(4)季风水田区水稻种植业的特点①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

②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

③机械化水平和科技水平比较低。

④水利工程量大。

问题:考虑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和水利工程量大的原因?2.★商品谷物农业:(1)分布: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庭经营)。

在我国东北和西北也有商品谷物农业的分布(国营)。

(2)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

(注:小麦分冬小麦(能过冬)和春小麦,一般春小麦位置偏北(北半球),即纬度高)(3)区位条件:①自然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②社会经济条件: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技先进。

相关主题